五百強迷思 規模大就是好的邏輯還成立嗎

Jan05
  五百強迷思

  本屆財富論壇在北京結束,中國破紀錄三次被選為主辦地點,有超過70家全球五百強企業首席執行官參與。

  與其問為何財富論壇第三次選擇中國,不如問中國為何對財富論壇捧場。在中國目前講求“強強合作”和“做大做強”的價值觀主導下,任何形式的五百強排名,從全球到單一國家,都有吸引力。這種邏輯很簡單,規模大就是好,就是強。

  大,就一定好嗎?在今年論壇中,索尼董事長出井伸之也到北京出席,他領導的公司一直名列全球五百強,但近兩年卻是20年來最黯淡的時候,營收停滯且獲利大幅衰退。

  要了解為何規模不等同經營績效,就要追溯最初《財富》雜誌製作五百強榜單的背景。每一本成功的財經雜誌,都對應到一個時代的變動。

  以美國為例,1929年股市大崩盤,引發經濟蕭條,從企業領導人到個別工作者,都對突然而來的變化不知所措,對即將發生的未來惶恐不安,整個社會急需解釋,《商業周刊》就在這種背景下問世,以報道總體經濟和企業活動為主軸。

  1945年二戰結束後,美國民眾厭倦戰爭帶來的不確定感,找工作都以進大企業為主,求取安定,這種集體渴望使得人才和資源都往大企業集中,而以報道大企業為主的《財富》雜誌應運而生,以企業規模做排名的“財富五百強”跟著水到渠成。

  30年後,美國已出現富可敵國的大企業,比如AT&T和IBM,在大型組織當道下,每個人都內化為其中一員,有清楚工作執掌,接受命令完成任務是重點,質疑或打破成規是不被允許的,稱為“組織人”。

  在多數人都是“組織人”的上世紀70年代,企業規模的確等同實力,但也就到此為止。拒絕接受被組織內化的年輕人,以創業開啟曆史,包括1975年在西雅圖成立微軟的比爾·蓋茨,以及1977年在矽穀發明蘋果二號計算機的史蒂夫·喬布斯,用行動挑戰大企業。同一時間,美國政府則苦思如何對付企業過大壟斷市場妨礙競爭,並在1980年代將AT&T一拆為八,同時把IBM列為下一個強製拆分的觀察名單上。 這篇關於五百強迷思 規模大就是好的邏輯還成立嗎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5日,歸檔到目錄企業戰略
相關的標簽:成立 邏輯 就是 企業 qr st uv o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