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造協調產研比:科研院所轉製企業戰略之路

Jan05
  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末至今已有上萬家科研院所進行了轉製。尤其是1999年原國家經貿委管理的10個國家局所屬242個科研機構的轉製,是建國以來我國科技體係的一次重大改革和探索。但到目前為止,由於轉製科研機構的自身基礎條件和外部環境不盡相同,其企業化發展模式也不同,一些轉製後的科研院所發展速度比較緩慢,有的甚至還沒有完全擺脫原有的狀態。

  總體來看,很多科研院所轉製企業存在忽視發展戰略製定或戰略定位模糊的問題。由於科研院所曆經多年的科研積累,擁有較多的可以進行成果轉化的技術儲備,因此,科研院所在轉製之後的一段時間,普遍有較好的生存和發展機會。這種寅吃卯糧的好日子使得很多此類企業不做長遠發展戰略或者戰略定位過於寬泛和模糊,結果現在很多企業已經在自己傳統的技術領域出現競爭失敗的現象,使企業進一步發展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那麽,這類脫胎於我國特殊國情的企業如何製定發展戰略呢?我們以下將從轉製院所的曆史狀態和轉製過程入手,從研發和產業協調發展的視角來論述科研院所轉製企業如何製定長遠發展戰略。

  一、產研比是指產業力量和研發力量的綜合比例,建立產研比觀念對科技型企業至關重要

  要建立更全景的圖像,我們要從我國科研院所的曆史生存狀態開始分析。建國後我國經曆了計劃經濟的大發展,國家出麵組織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整個國家經濟相當於一個巨型的企業,目前轉製的科研院所大部分產生於這個曆史時期,其功能相當於這個巨型企業的研發或技術部門。因此,這些企業的生存是由國家財政撥款來保證的,從根本來說,養活這些院所的收入還是來源於這些院所服務的國民經濟領域,隻是國家通過稅收和財政等轉移支付手段來完成,而且完成的效率和精確性不可能很高。從現實經濟中的對比物來看,相當於現在大型企業集團的中央研究院由企業集團出麵,從集團產業整體收入中撥付研發費用來支持中央研究院的運轉,但這種科研服務產業與產業養活科研的針對性和效率相對要高得多。 這篇關於構造協調產研比:科研院所轉製企業戰略之路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5日,歸檔到目錄企業戰略
相關的標簽:企業戰略 協調 構造 企業 發展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