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企業思維決定進境

Jan05
  一條更為穩健的間接路線戰略:在美國以外的地方,建立廣泛的“友商網絡”,以推動全球化的進程

  2005年,中國公司靠外延式跨國並購的全球化接連失利,而華為公司靠內涵式發展的全球化則取得了重大進展:年中接到英國電信BT為期5年的大訂單,海外銷售額全年將突破40億美元。在對華為全球化的路數進行研究後我得出的結論是,華為全球化的間接路線戰略,是中國企業全球化最有效的形式。這個看上去劍走偏鋒的判斷,不斷為最新的全球化案例所證實。中海油與中石油2005年的並購,無論是收購額、收購內容與收購形式,還是收購背後的企業思維與戰略,都標誌著中國企業全球化已經走上了一個新的節點。如果說,中海油競購優尼科是一場形式大於內容的《十麵埋伏》,那麽中石油收購PK就是展示一係列江湖規矩的《臥虎藏龍》了。

  中海油:敗在“聲勢浩大”?

  《十麵埋伏》是一場視覺上的盛宴,卻不是那些執著於故事驚心動魄的觀眾的寵兒。中海油攜1600億元現金競購優尼科,傅成玉把中國企業家大賭大贏的膽略和魄力演繹到了極致,一連串的海外媒體采訪,甚至在美國主流媒體上發表署名文章,即便失利後依然是中外媒體曝光度最高的。一波三折,最後把國家政治牽進了區區商業並購,展現了並購過程難得一見的奇妙與玄機。

  最不可思議的是,操盤者傅成玉雖敗猶榮,而中國政府卻被美國媒體演化成競購事件的失敗者。那個發動政治機器,以低於中海油20億美元的報價獲得勝利的雪佛龍首席執行官戴夫·奧萊利,成了“把北京狠狠地整了一頓”的美國民族英雄。10月份的《財富》中文版,一期相關文章有4篇之多,行文頗具煽動性:“在優尼科收購戰中,他打敗了中國政府。現在他正嶄露頭角,成為美國巨頭的新代言人。”

  與美國的調門遙相呼應,2005年10月27日,英國《金融時報》發表獨家新聞,中海油高管將願意要求中國政府減持在公司的多數股權,為進一步進行海外收購開通道路。報道還援引傅成玉接受該報記者采訪的話,“有人聲稱中海油是中國政府的能源政策工具,而不是一家商業企業,而減少政府持股將反駁這一說法”。這應該是傅成玉對中海油並購優尼科失敗的最新反思。他曾經把铩羽而歸,歸結於美國搞雙重標準,以政治打壓經濟,而中國政府則不懂把國家政治聚焦到大企業的重大並購上來的緣故。 這篇關於戰略:企業思維決定進境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5日,歸檔到目錄企業戰略
相關的標簽:決定 思維 企業 戰略 石油 收購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