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理財變臉登台再受熱捧誰來添柴

Jan08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最近,一些中資銀行的人民幣理財業務又開始“變臉”登台,盡管回報率已大不如前,但投資者仍然予以全力追捧。

  毫無疑問,人民幣理財是今年以來中資銀行界最受矚目的一個名詞。這個看似新興的業務一度被“叫停”,明麵上的理由無非是3月17日央行下調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後,貨幣市場中央行票據、金融債等其他品種的利率下降,以此為主要投向的人民幣理財暫時無利可圖,因而被迫偃旗息鼓。

  但是,表麵的理由並不能解釋所有的問題症結。在首期理財產品到期而大的利率環境依舊的情況下,“變臉”推出的人民幣理財隻能說明銀行業麵臨著更為複雜的生存環境。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作為吸引客戶資金的手段或者產品也好,人民幣理財其實或明或暗,存在了多時,除了銀行,保險公司、甚至一些券商也都涉足人民幣理財產品。

  一般而言,有需求才有產品。在投資品種並不豐富的今天,人民幣理財的確是一個有著巨大需求的投資出口。

  有著巨大需求,而又有著眾多供給者的產品,其競爭激烈是完全可以想見的,但是,盡管對利率的敏感在所難免,以追求客戶群覆蓋率,進而占有市場的金融機構而言,一旦有需求存在,而以資金為生存之本的銀行當然要盡可能擴大自己的客戶範圍,一句話,少賺錢甚至不賺錢也要推這種產品。

  此外,持續的投資壓抑也導致銀行硬著頭皮推出人民幣理財產品。

  目前,很多投資者的理財思路還比較狹窄,而現在儲蓄實際利率偏低,老百姓手裏的資金迫切需要安全穩定的投資渠道。一些普通居民曾告訴筆者,除了國債似乎並沒有太好的渠道。

  而各銀行都推出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利率都要比同期限銀行定期存款利率分別高將近一個百分點,因此,市場空間是可以想見的。

  與此同時,投資渠道狹窄也困擾著銀行:國內經營理財產品,渠道少得可憐。據了解,一些所謂的“新產品”仍然延用了以往的“債券池”投資模式,即銀行購買央行票據等投資品種,再賣給個人投資者,並無新意。 這篇關於人民幣理財變臉登台再受熱捧誰來添柴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8日,歸檔到目錄投資理財
相關的標簽:變臉 理財 人民幣 銀行 資金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