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勵的學問

Feb19
  激勵是指激發人的行為的心理過程。在企業管理中,激勵可以理解為創設滿足職工各種需要的條 件,激發職工的動機,使之產生實現組織目標的特定行為的過程。實際上,企業的管理者每 時每刻都在有意無意地應用著某種激勵模式進行管理。實踐證明,若管理者應用了不符合 客觀規律和實際情況的激勵模式,就無法取得好的激勵效果。

下麵介紹幾種有效的激勵模式:

模式一、物質激勵?

  物質激勵即通過物質刺激的手段,鼓勵職工工作。它的主要表現形式有正激勵,如發放工資、資金、津貼、福利等。負激勵,如罰款等。在實踐中,不少單位在使用物質激勵的過程中,耗費不少,而預期的目的並未達到,職工的積極性不高。例如在發放獎金上,很多企業僅僅依靠月終一次,年終一次的發放資金的辦法,不知不覺陷入了不及時獎勵,不分好壞的“ 皆大歡喜”的無效獎勵惡性循環中,根本無法達到激勵效果。企業要通過物質獎勵,調動職 工積極性,就不能把獎金與工薪放在一起發,這樣就把工作應得的和額外奉獻混為一談,職 工不一定會有受獎感受。在現代企業中,應把思維創新並有實效的行為作為重要獎勵因素, 以調動職工的創新意識,鼓勵職工的創新行為。

物質激勵應注意以下幾方麵:?

(一)物質激勵應與相應製度結合起來。製度是目標實現的保障。因此,物質激勵效應的實現 也要靠相應製度的保障。企業應通過建立一套製度,創造一種氛圍,以減少不必要的內耗, 使組織成員都能以最佳的效率為實現組織的目標多做貢獻。例如,物質獎懲標準在事前就應 製定好並公諸於眾且形成製度穩定下來,而不能靠事後的“一種衝動”,想起來則獎一下, 想不起來就作罷,那樣是達不到激勵的目的的。?

(二)物質激勵必須公正,但不搞“平均主義”。美心理學家亞當斯在進行大量調查的基礎上 ,發現一個人對他們所得的報酬是否滿意不是隻看其絕對值,而且要進行社會比較或曆史比 較,看相對值。通過比較,判斷自己是否受到了公平對待,從而影響自己的情緒和工作態度 。為了做到公正激勵,必須對所有職工一視同仁,按統一標準獎罰,不偏不倚,否則將會產 生負麵效應。此外 ,必須反對平均主義。平均分配獎勵等於無激勵。據調查,實行平均獎 勵,獎金與工作態度的相關性隻有20%,而進行差別獎勵,則獎金與工作態度的相關性能夠 達到80%。 這篇關於激勵的學問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勵誌文章
相關的標簽:學問 激勵 職工 工作 目標 企業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