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克:自助火鍋裏涮出大財富

Jan04
1993年從江漢大學畢業後,曾克就一直在做餐飲。他見識過同行的“一夜暴富”,但他始終認為,想暴富的人不適合做餐飲。“現代餐飲是靠做細節取勝,這是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心態浮躁的人怎麽能靜下心來觀察自己身上的瑕疵呢?就算出奇招搶得市場先機,也很難守得住。”

今年34歲的曾克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選擇的兩種餐飲經營模式,都是早就有人做過的,但他稍做改變後,都玩出了新花樣。用他的話說,沒有足夠的細心觀察,怎麽能發現這樣的市場空白點呢?

(記者汪健) 1993年,剛畢業的曾克就在台北石頭火鍋城找到一份工作。“在當時可是一份相當不錯的差事,台資企業,月薪1200元。”

石頭火鍋的老板是台灣人徐哲明。徐以前在東南亞好些地方考察過餐飲業,自己在台灣也開過店。石頭火鍋的設計、風格和服務等綜合了各地所長,店堂環境模仿熱帶叢林,營造主體餐廳也可能是武漢第一家。其在江岸區花橋開出第一家自助式商務火鍋店時,引發了一陣不小的熱潮。“那時候的火鍋還是中餐裏的一道菜,沒人專門開店做這個。店裏人均消費上百元,比好些高檔酒店還貴,但生意非常好,差不多每天晚上都要掛出‘台位已滿’的牌子。”

不過,最讓曾克難忘的還是石頭火鍋的管理水平,在他看來“要高出武漢餐飲界一大截”。曾克至今還清晰地記得很多細節,“我們店堂盆景植物很多,從門口到裏麵都要擺,起碼有上百盆,而且老板對每個盆景都有擺放要求。我們每天上下班都要搬進搬出,時間長了難免有一兩盆放錯位置。但差不多每次都會被老板發現,要求我們重擺,他總借這種機會給我們培訓,說每個盆景都有它的位置,要是有一盆放錯了,顧客從外麵走進來的視覺享受就達不到最佳效果,我們的裝飾投入就打了折扣。”

有一件事情,更是讓曾克終身難忘。他問記者知不知道日本有個主管教員工刷馬桶的故事,“你們可能聽過,但我親眼見過這個故事的‘中國版’!”

1994年,石頭火鍋新招來一批保潔員。保潔員們自認為每天都嚴格按程序操作,但老板總說她們做得不夠幹淨。終於有一天,一個員工火了,說老板是故意刁難她們。

徐哲明聽說了,並不生氣,隻是要大家當天下班後先別回家,因為他要親自演示怎樣洗馬桶。大家一聽老總要教大家洗馬桶,都興奮起來,下班後都到洗手間等著看老總“表演”。

徐哲明準時出現了,工作服、橡皮手套穿戴整齊。他二話不說,拿起刷子就忙開了。大刷子洗不到的地方就用牙刷洗,再把抹布纏在指頭上,在凹縫裏一點點從裏到外地擦拭。如此反複洗過幾遍之後,抽水馬桶潔淨如新。他要員工拿一隻紙杯進來,對大家說:“洗幹淨的馬桶就應該像新的一樣。這個馬桶現在跟我手上的紙杯一樣幹淨,如果大家不信請看。”他按下衝水閥,在馬桶裏舀了一杯水,端起來就喝了下去。圍觀者除了“啊”的一聲,什麽話都不會說了。

徐哲明笑著說:“我知道你們很難相信這種事,但我對自己有信心。我們服務業做的就是細節,把細節做好了,我們的事業就稱得上完美。別小看你們做的每一件事,做及格不難,但做好是很難的。因為我們很容易給自己設限,總愛低估自己,誰能先突破自己,誰就走在前麵了。”

經曆這件事之後,曾克完全改變了對工作的態度,“服務業做的就是細節。”

1998年,花橋店租約到期,而石頭火鍋也打算調整國內店麵布局。徐哲明決定退出武漢,重點發展西南市場。他一直跟曾克保持著很好的個人友誼,便勸曾克尋找機會創業,希望將來兩人從雇傭關係變成合作關係。 [Page]

離開火鍋店,曾克開始尋找適合自己的項目。一次到永和豆漿店過早,他被店堂環境吸引住了。“做的都是我們平時過早吃的油條、麵食之類的東西。但把我們街邊吃的東西移到店裏來,用快餐店的方式經營,檔次馬上就上來了,價格也是街邊的好幾倍。”

看著永和豆漿紅火的生意,曾克心裏有了方向。“如果完全學他們做高端市場,我沒有這種品牌影響力,也沒這個經濟實力。但我可以學他們的經營環境,開中低檔價位的快餐店。如果我能讓人們隻用花一碗熱幹麵的錢,吃到洋快餐那樣的環境,肯定蠻受歡迎。”

憑著在石頭火鍋城5年的工作經驗,曾克自信在管理能力上不成問題,但最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壓縮成本,“我不能像永和豆漿那樣,選黃金地段開店,也不能像他們那樣用高檔裝飾材料和廚具設備,不然成本分攤不下來”。

他算了一筆賬,同樣規模的店開在市中心,費用每月就得四五萬元,以他當時的能力,頭兩年都是替房東打工。而在遠一點的地方開店,一天賣個一兩千元就能保本。

曾克把目光投向二三類地段。忙活了3個月,他在江大路上找到一間300平方米的閑置門麵。他按自己的設想裝修、招人,給快餐店取名“我家豆漿”。“從租門麵到開張,一共隻用了20萬元。店堂突出整潔、明快、實用,開張後除了發宣傳單,什麽廣告都沒做過。一則沒這筆錢了,再則我定位於服務一方,隻針對周邊居民服務,靠口口相傳,無需大張旗鼓地自我推銷。”

良好的進餐環境,適中的價格,曾克把過去管理高檔餐廳的經驗一一施展開來。很快,他的快餐店就顧客盈門,許多原本不在這過早的人,也要彎一腳,到他店裏吃了再上班。

1999年3月,曾克在球場街開出他第一家分店。到2001年,他一共有了6家分店。

曾克的7家分店無一加盟,全是直營店。

他曾想過在市內開加盟店,但武漢有個老字號搞過,但隻招不管,質量完全失控,幾年工夫就做垮了。他感覺自己也沒有好辦法能避免重蹈覆轍,所以打消了這個念頭。

後來,他又想到省內二級縣市開店,但到襄樊、孝感、宜昌等地調查了一番,又放棄了。這些城市規模都不大,人口不多。快餐最大客戶群就是年輕人和上班族,而這裏的人上下班,就是騎車也隻用十幾分鍾就到了,這麽短的路程沒必要在外麵吃。再則,快餐店做的就是以量取勝,在一個地方開到一定數量時才能贏利。這裏開個一兩家店,市場差不多就飽和了,風險太大。

再後來,他跑到深圳去考察。“好家夥,人家當地的快餐店一開就是六七十家,我跟人家根本不是一個數量級的。”

直營店發展速度有限,曾克覺得不“解渴”,又琢磨著新的發展方向。1999年底的一天,石頭火鍋的徐哲明打電話來聊天,曾克談起了現在遇到的瓶頸。徐說:“既然是這樣,你不如重新把石頭火鍋城的牌子用起來。這個牌子應該還有一定影響的,比你再創一個牌子還是輕鬆些。”

曾克心裏一動,盡管不利因素顯而易見。雖然他們當年是武漢第一家做自助火鍋的店,但後來又有不少新品牌開了張,有的做垮了,有的卻已做得相當有影響力。“最主要的是自助火鍋最風光的年頭已經過去了,人們沒有了當初的新鮮勁。”

權衡再三,曾克還是覺得做自助火鍋最有把握。

通過對過去老客戶的“民意調查”,曾克感到不能再走高端商務路線。 [Page]

“等把市場行情大致搞清楚後,我決定走平價高端路線。我的一大優勢就是原來的客戶群,他們有消費能力。而我們的口碑仍然被他們認可,這就為我開拓市場節省了一段寶貴的時間和財力。”

2000年初,關閉兩年的台北石頭火鍋店再次開張。1500平方的店堂少了以前的“貴族氣”,而人均消費也隻有過去的1/3。各類食品種類卻有近200種,但畢竟是新店,頭三個月,一天隻有十幾個人來吃。而每天的菜肴品種一樣都不能少,多數都是不能隔夜放的東西,當天吃不了就得倒掉。“我簡單算了一下,一天差不多要虧2000元。但我開張前就知道這行是守出來的,要想開張就賺錢就不能做平價火鍋,不過我對自己有信心,它肯定會賺錢的。”

曾克的信心同樣來自“民意調查”。每位吃飯的顧客,他都要問一下是否滿意。結果相當不錯,“有了這個基礎說明我的方向是對的,剩下的就是守了”。

果然,每天的進餐人數從十幾人逐漸增加到幾十人,再到幾百人。“這個過程看似很簡單,其實,我每天都要盯著各種菜肴的變化,每隔一段時間就要調整一次菜譜,食用量不大的、價格不合適的都要及時調出來。反正既要保證原料充足,又不能讓顧客覺得菜肴低檔、品種少。”記者追問具體是怎麽做的,曾克賣了個關子,“這可是我多年經營的看家本領,不便透露”。

直到2003年,他的火鍋店才開始贏利。當年,他在武昌開了一家分店。2004年開始,他又在黃陂、隨州、江夏開了4家分店。

按他的計劃,在市區店贏利穩定後,先在周邊地區布點,做穩大武漢市場。然後與台北石頭火鍋城總公司合作,在全省吸納加盟店,爭取達到20家。“這種擴張速度並不算快,但適合我的管理能力。發展太快,管理能力跟不上,是拔苗助長。我始終堅持‘多大的腦袋戴多大的帽子’,無論企業發展處在OK還是低穀,都要冷靜應對。”

這篇關於曾克:自助火鍋裏涮出大財富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4日,歸檔到目錄人物傳奇
相關的標簽: 青年創業網 曾克:自助火鍋裏涮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