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歲的潘文石50年的野外史

Jan04
  他被視為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野生大熊貓研究和保護的先驅者之一,美國《讀者文摘》雜誌稱他為“熊貓之父”。潘文石說:“野性就是自由,什麽力量都沒辦法讓我離開野外。”今年兩會代表的提案裏,又留下他關於保護白海豚的內容

  “每次回北京我都在想,得盡快離開。”69歲的著名動物學專家潘文石教授坐在窗邊,望著初春正在發芽的新枝說,“別人在我這個年紀都去享清福了,我還是像個孩子一樣,喜歡野外生活。”他曾說,要在城市裏看到他的身影,“跟找到野生動物一樣難”。

  每年,潘文石教授都會從他的野外研究基地抽一點時間回北京。一是參加兩會,二是安排研究生畢業答辯工作。今年3月,是他停留北京時間最長的一次,共17天。兩會代表的提案裏,留下了他關於保護白海豚的內容:“這些都是北部灣生物存在多樣性的一個象征,它代表北部灣是一個清潔的海域,這對人類價值匪淺。”

  潘文石將一生傾注在野生動物研究上。從1985年開始的十幾年間,他花了90%的時間駐紮在秦嶺大熊貓分布最密集的地區,在海拔3071米的山上通過無線電監測大熊貓,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純自然條件下目睹野生大熊貓分娩過程的科學家。美國《讀者文摘》雜誌稱他為“熊貓之父”。

  1996年,當大熊貓的研究告一段落時,潘文石的野外研究基地又從秦嶺轉移到廣西崇左,開始研究珍稀動物白頭葉猴和中華白海豚。曾經的“熊貓專家”,如今被稱為“白頭葉猴教授”。

  潘文石似乎永不停歇,他說:“科學家就是拚死,也要死在實驗室第一線和野外研究現場。”

  “野性呼喚”成就信念

  “野性就是自由,什麽力量都沒辦法讓我離開野外。”潘文石說,自己就像美國作家傑克·倫敦小說《野性的呼喚》中那條叫“布克”的狗——它放棄在豪宅看家護院的優越生活,一生浪跡在北極荒原,最終成為狼群的首領。

  “從1980年開始到現在的26年,我每年至少有10個月在野外度過。”說到這裏,潘文石的臉上洋溢著滿足,計算他一生在野外生活的時間,得用減法:“除去幼年時抗日戰爭的8年、中學時代的6年和‘文革’的8年,其餘時間,我差不多都待在野外。” 這篇關於69歲的潘文石50年的野外史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4日,歸檔到目錄人物傳奇
相關的標簽: 潘文石 大熊貓 野外 時間 研究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