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下了班一定要“瞎折騰”

May10

01

最近看了一部電影《朱莉與茱莉亞》,講的是兩個女人和美食的故事。但它顯然不僅僅關於女人和美食,還關於生活、愛和期待。

茱莉亞的故事發生在20世紀40年代。來自美國的她跟隨自己的外交官丈夫去到法國,不喜歡無所事事的生活,於是熱愛烹飪的她在巴黎重新上了烹飪學校。

她從煮雞蛋、削土豆、切洋蔥學起,在烹飪學校裏和一群男廚師PK,堅決不輸給任何人。

靠烹飪,她重拾對生活的熱望,在異域他鄉,在她近40歲的年齡。

她的食譜變成了《掌握法式烹飪藝術》這本書,沉甸甸的,全是她的過去。

朱莉的故事則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她是個年輕的美國姑娘,是個鬱鬱不得誌的小白領,每天是接聽投訴電話,生活被垃圾一樣的留言甚至咒罵擠滿,卻無處逃脫。

她和丈夫住在紐約皇後區一處狹窄、陳舊的公寓裏,她日複一日穿越地鐵裏擁擠的人群,滿目厭倦,和城市裏無數的年輕人一樣。

終於有一天,她決定要改變。

於是,她開通了一個烹飪博客。每天下班後,她照著茱莉亞的食譜《掌握法式烹飪藝術》做一頓飯,然後記錄在她的博客裏。

她描述黃油在烹飪中的絕妙用處,描述處理蘑菇時的小訣竅。在糟糕的工作之後,做個美味的荷包蛋犒賞自己。

就這樣,她越寫越開懷。深夜,她抱著新鮮的食材滿心希望地看向流光溢彩的城市,用歡快的語調講述生活中的一切,再也不是那個地鐵裏表情懨懨的姑娘了。

02

人人都說,下班後的8個小時決定我們的人生。

可是,細細數來,我們下班後的生活,數不出充沛的、美好的、專心致誌的8個小時,卻隻剩下了“看劇、玩手機、買買買、網聊……”

我們抱怨生活的無趣,卻忘記了如何去創造有趣的生活;我們吐槽人生的艱澀,卻忘記了如何去體會人生的幸福。

因為一根網線,我們越來越接近這個世界上的新聞,卻越來越遠離真正的自己。我們看過了世界上隨時上演的生離和死別,卻還是沒學會該怎麽擁抱深愛之人、該怎麽打掃好眼下的一片狼藉。

這就是今天的我們。我們是如何將生活過成了一潭死水,還抱怨世界沒給我們最想要的那種波瀾壯闊?

03

很慚愧地說,現在的我也是如此,全然忘記了以前那個愛折騰的自己,全然忘記了我曾如何努力地將生活過得極盡有趣。

如今再回憶我的青春,最感激的不是拚命去考的高分,也不是拚命去爭取的工作業績,而是學習之外、下班之後幹的那些“瞎折騰”的事兒。

我做過的好多事都是無用的小事,但是誰也不知道那些無用的小事在我的生命裏究竟播下了什麽樣的種子。

我讀過很多無用的書,那些書與我的升學、求職似乎都全然無關,可是多年之後,我總是不經意間想起書裏集結的那些飽含智慧的句子,它們不知多少次治愈過孤獨的我。

我寫過很多無用的文章,那些文章不是學術論文,更不是項目報告。後來它們中的一部分變成了一本書,記錄下了我閃耀過、黯淡過、卻從未迷失過的青春;另一部分盡管僅僅躺在我的電腦硬盤裏,或者上了鎖的日記中,但仍然是我通往回憶的站台,打開記憶大門的鑰匙。

如今,我真想重新找回那個愛折騰的自己。去做一切無用的小事,去結交一切好玩的人,去用石塊激起波瀾,再用微光燭照黑暗。

我終於懂得,是有趣的人去造就豐盛的生活,而不能依賴於生活來造就我。

那部影片看到最後,我才知道,它是兩個充滿奇跡的真實故事。

茱莉亞的食譜《掌握法式烹飪藝術》被反複加印,後來,人們稱她為“廚神”。她和丈夫都活到了90多歲,一生如星河般燦爛耀目。

她還寫了《我的法蘭西歲月》,記錄巴黎的一切以及她摯愛的生活,她被《紐約時報》評價為“本傑明 這篇關於年輕人,下了班一定要“瞎折騰”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5月10日,歸檔到目錄勵誌文章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