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適,隻會讓你的日子越過越難

Feb19

01

前幾天高層調動,引起人事大換血,同事玲玲從會計崗位下調至普通櫃員崗。

 

比起之前的輕鬆自由,被定在座椅上不得隨意走動的辛苦忙碌,讓玲玲鬱悶之極,整天下拉著臉叫苦不迭。但她如今的遭遇,在之前卻早有預兆。

 

玲玲是一個小網點的會計,日常的工作就是調庫、查庫,裝訂傳票、整理檔案,以及各類數據地填報。

 

每天忙完了手頭的工作,剩下時間不是插科打諢的閑聊,就是在監控死角下玩手機。

 

每次有年長的同事建議她多學業務,多考些證書,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謀求更高的職業發展時。

 

她就會自詡年紀已大,隻想安安穩穩做好現在的工作,努力奮鬥那是年輕人的事。可實際上,她也不過三十一二。

 

我們單位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向行內員工提供業務技能培訓的機會,以及組織業務知識演講競賽和中高層崗位競聘等活動。

 

但相應的是,內部培訓會占用班後和節假日時間,競賽活動要自己搜集資料整理背誦,崗位競聘也要花費心力撰寫稿件,攻克題海戰術贏得筆試。

 

玲玲除了硬性規定要參加一些活動之外,從不會主動參與各類競技和比賽,就算去了,也隻是馬馬虎虎隨便準備一下。

 

用她的話說:“現在的生活足夠輕鬆舒坦,沒有必要給自己找那麽多事,努力也不見得有收獲,日子差不多就行。”

 

她的得過且過,讓她在這這次人事大波動中慘敗而歸。

 

新進的後輩層出不窮,年輕活力,做事積極,學習力強,對比之下,她這些年在崗期間毫無建樹且技能隻退不增,理所當然被新起的後浪掀翻在地。

 

我們為什麽要警惕舒適區危機?這是我能感受到的最真實答案。

 

世上唯一不變之物就是‘變化’本身,依靠所謂的‘穩定’其實是最不穩定的一件事。

 

時代變遷日新月異,人工智能更新換代,生活環境、背景人脈、業務平台、專業技能等等我們以為的舒適穩定,隻是特定條件下的暫時穩定。

 

就好比恒溫的花室,任意節點的異變都會引起天翻地覆的改變。

 

約翰.肯尼迪說過:“不要祈禱生活的舒適,要祈禱自己變得更加堅強。”

 

比起聽天由命的隨波逐流,我們更應該主動出擊,跳出原有的舒適圈。

 

隻有在掌握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時刻保持學習能力,不斷囤積實力,積累經驗,強化生存技能,才會在未來風雨波動之下安然無恙。

 

02

站在舒適區的邊緣,讓‘最佳焦慮’為未來的路開疆拓土。

 

苗姐是我的一個客戶,年近四十有餘,卻看著比實際年齡小十歲不止。

 

每次來我們網點辦理業務都是風風火火,精氣十足。在我羨慕誇讚的檔口,苗姐卻說五六年之前,她甚至連出門的勇氣都沒有。

 

苗姐一如很多傳統顧家的女人一樣,結了婚就辭職在家做了全職主婦。

 

剛開始那幾年從忙碌的工作狀態卸甲歸家確實感到舒適如意,但隨著年紀越長她卻越察覺出不適來。

 

不僅精神狀態每況愈下,大病小病不斷,脾氣也日漸暴躁。

 

朋友說她隻是提早進入了更年期,熬過去就好。可隻有她自己心裏明白,她隻是在焦慮。

 

孩子大了不用她時刻操心照顧,每日生活除了逛街閑聊,做飯做家務,就是宅在家裏看電視。

 

孩子口中的新興名詞她聽不懂,丈夫工作忙碌她也不知如何參與。

 

除了狗血偶像劇和雞毛蒜皮的家長裏短,她再也找不到其他和孩子老公交流的談資。

 

舒適變僵局,她急於突破,便四處托人幫忙介紹活計。

 

可脫離社會已久又沒有特殊技能的她,很難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焦慮愈盛,壓力愈大,以至於但凡從朋友那道途聽說來的項目點子,她都想試一試。

 

聽人說投資理財掙錢,她就買基金炒股,聽人說收藏品估值高,她就倒賣字畫,盲目冒進的結果自然是賠的一塌糊塗。

 

那段時間,她簡直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既愧疚又迷茫。

 

好在老公及時體察了她的焦慮,建議她從身邊一些基本技能開始習得。

 

聽從丈夫意見的她放棄了那些不切實際的跟風項目,而是著眼於身邊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市場需求。

 

後來,她結合自己的興趣優勢選擇了做微商,買賣美妝用品和鞋帽衣物。

 

為了節省人力成本用自家人當模特,她去朋友的影樓做兼職學習攝影。

 

為了取貨方便,她整整一年從車技小白練到了獨自上路。為了生意周轉她還跑市場做調研,並在網上報班買課件學習銷售技巧和專業知識。

 

如今,不僅網上微購生意紅火,實體店也開到了第二家。

 

從一開始的什麽都不懂,到一點點學習提升,再到熟門熟路,得心應手。

 

這一路走來,她最深的感悟就是:人不能一口吃成大胖子,必須聚少才能成多。

 

美國心理學家諾爾.迪奇針對心理舒適區有一個三圈理論:舒適區、學習區與恐慌區

 

我們需要打破舒適區的壁壘,但太過清閑讓人頹廢,太過冒進讓人恐慌。

 

而針對如何走出舒適區,心理學家羅伯特.耶基斯和約翰.多德森提出了一個“最佳焦慮區”的概念,即站在舒適區的邊緣。

 

研究表明,適當焦慮會激發最佳表現,當感覺生活平淡又乏味的時候,不妨為自己製造一些建設性和創造力的不適,比如學習和目標。

 

一切好走的路都是下坡的路,一切艱難的路都是往上的路。

 

舒適固然讓人生活起來毫不費力,但也同樣會讓人失去生活的能力。

 

我們一定要正確看待舒適狀態下的不舒服,包括迷惘、困惑和焦慮。

 

當我們對目前的生活產生質疑和厭倦的時候,那正是我們處在“最佳焦慮區”的關鍵時刻,抓住這個時機,抓住改變的機遇,我們值得更好的未來。

 

03

走出舒適區是一場挑戰,一次跨越,更是一種成長。

 

我曾進入過很多次舒適區,上學時成績徘徊在中遊,就已經自我感覺非常良好;

 

畢業時找個千百塊錢的工作,夠日常吃喝就覺得人生從此安定;工作時技能嫻熟就,開始理所當然的不再學習。

 

因為舒適區顧名思義,習慣自成,不用費力,輕鬆過活,誰人不願。

 

但現實是最響亮的巴掌,無論我願不願意,甘不甘心,都會一次次狠劈下來。

 

待在舒適區不意味著就可以舒舒坦坦維持原狀,因為隻是你停下來了,而別人卻並沒有停下來。在激流勇進的人潮中,不前進則必後退。

 

靠著奮力一搏考上高中重點班的我,在高二下學期被從重點班甩去了普通班;

 

拿著微薄工資做著前台接待的我,在新年伊始被經理以人事超員的理由辭退;

 

考入金融係統做著簡單重複業務的我,被從城區的大行分配到了偏遠的鄉鎮網點。

 

從舒適中走出來的過程當然不會好受,因為不習慣、費腦子,還要下苦力,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接觸從未踏足過的未知區域。

 

舒適固然讓人流連忘返,但也可能是泥足深陷的溫柔陷阱,艱難自然讓人筋疲力盡,卻可能是脫胎換骨般的蛻變成長。

 

高三一年,我一心一意撲在學業上,早起晚睡,死磕題庫,最終從保底的二本考上了211;

 

再次找工作時,我白天跑各種招聘會,晚上報班學習會計專業知識,並通過省考被我們當地金融單位招錄;

 

業務繁忙,休憩之餘我堅持每天寫作練筆,參加單位組織的演講征文活動,被提拔至總部負責文書工作。

 

有人曾經問過我,為什麽不能把日子過的更加舒坦一些?

 

我想,我們之所以活得那麽用功,那麽費盡心思,那麽竭盡全力,不過是為了在以後的日子裏,不會因為‘不行’而被人擠掉;

 

不會因為‘空虛’而失去向上的活力,也不會因為‘能力不足’而錯失良機步步後退,更不會因為‘坐吃老本’,而對自己想要的生活望而卻步。

 

走出舒適區,好比從淺灘邁入深水區一樣充滿危險和刺激。

 

但如果一直泡在安全舒坦的淺灘上,就絕不會學會遊泳的技能,就永遠不會知道迎難而上的自己是多麽勇敢堅毅,也就無法見識和遊覽更加廣闊的世界和精彩。

 

我們的生活卻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筆直通暢,而是充滿變數和險境的激流。

 

那些目前看起來令人頭疼和焦慮的困難壓力,也隻是向上攀登的階梯。

 

隻有邁過去,才能步步高升,而停留在原地除了被人趕超和遺忘,還會離自己想要的生活越來越遠。

 

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寫道:

 

我們每個人好似生活在蛋殼裏,我們會被這種自以為是的安全感填滿周身。但對於一個雞蛋來說,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成長。如果等待別人打破你,那麽你注定成為別人的食物;如果能讓自己從內打破,那麽你會發現自己的成長相當於一種重生。

 

別在該奮鬥的年紀卻選擇舒服的安逸,別在該吃苦的時間卻逃避費力的付出。

 

奮鬥是為了未來更多的選擇,努力是為了以後更好的活著。

 

因為,舒適隻是一時,而成長才是一輩子

 

作者:麥芽餘魚

這篇關於舒適,隻會讓你的日子越過越難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勵誌文章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