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精神的現實意義

Feb19

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以其具體生動的人物形象,入木三分的刻畫分析及對社會的清醒認識,成為中國文學寶庫中的不朽之作。阿Q這一人物形象也成為世界文學人物中的一個典型。在些,我就阿Q精神的現實意義談點膚淺看法

一、“阿Q”誕生的時代背景

《阿Q正傳》是在新文學興起的時代誕生的。在那個內憂外患,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政府腐敗黑暗時代,阿Q這樣的下等貧農,在經濟上遭受殘酷剝削,在政治上承受著沉重壓迫,精神上蒙受著長期毒害,人格上忍受著種種屈辱,在這樣的環境下,一部分國民性格發生了扭曲,中國千百年來封建思想的落後性在這樣動蕩的年代暴露無疑。

那麽,又是什麽促使魯迅創作了《阿Q正傳》呢?

魯迅在留學日本時,正值日俄戰爭的爆發,當時一般留學日本的中國學生,雖明知自己的祖國飽受戰爭之苦,他們卻不將日本人放在眼裏,甚至說道:“倘非天幸,這島國早被我們滅掉了。”這些話讓魯迅看到了中國青年學生的妄自尊大,而回國後,國人對國情的麻木不仁更是讓他痛心,於是他立意要寫出這樣痼疾所造成的悲劇,來揭示國民劣根性,拯救國人思想上的危機。由此,“阿Q”這一形象便隨《阿Q正傳》誕生了。

二、阿Q落後性格的表現

(一)卑怯和奴性

阿Q的性格特點首先表現為卑怯和奴性。這一性格在“精神勝利法”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在未莊人的打罵中,“精神勝利法”是他生存下去的法寶,每次挨打後,他都會用“兒子打老子”等話語安慰自己,使自己忘卻被打的屈辱。久而久之,便麻木了,自然也認識不到自己的卑怯。在代表權貴的趙太爺麵前,阿Q唯唯諾諾,大氣不敢出,被打了之後毫無反應,奴性十足。隻有等趙太爺走遠了才敢小聲罵一兩句,又顯出其卑怯,如此形象,令人憎惡,同時也引起人民對自身良心的拷問。

(二)女人觀

阿Q的性格特點還反映在對女人的態度上。阿Q對女人,一麵是輕蔑,一麵是追求。對吳媽,阿Q認為他是“假正經”可是在床上卻時常聯想對吳媽的追求。對小尼姑,他更是不屑,甚至還動手調戲,可一天下來,他又細細回味調戲小尼姑的情感。這些描寫反映了阿Q身上千百年延續下來的男尊女卑思想,這樣的思想,與新文化運動中弘揚民主平等的思想顯然是格格不入的。

(三)革命觀

在革命的問題上,阿Q的認識十分膚淺。他認為革命就是“想要什麽就是什麽”,在他做的“革命夢”裏,得罪過他的趙太爺,王胡,假洋鬼子等一概要殺頭,吳媽等女人和趙太爺家的錢財都歸他所有,而對於為什麽要革命,革命為什麽會被殺頭等問題卻從沒想過。試想,如果這樣的人混進了革命的隊伍,會產生什麽樣後果?魯迅通過對阿Q“革命性”的描寫,提示了曆代農民起義不徹底性的根源,正是農民的自我性太強,沒有大局觀和長遠的眼光,隻想自己當皇帝,這樣的革命怎能推動國家的曆史進程?

(三)旁觀者態度

還有一個性格特點,不僅在阿Q身上反映出來,在《阿Q正傳》中其他人的物身上也有表現,這就是旁觀態度。阿Q在縣城中曾看過殺革命黨,那時他隻覺得是“嚓!一聲,好看,好看” !而沒有任何思索,完全是一副幸災樂禍的模樣,而等到自己因“革命”而被殺頭時,周圍圍觀的人也一樣麻木,如同看戲一樣,甚至有人叫:“好!”對於殺頭,阿Q等旁觀者,關心的隻是被殺者“有沒有唱戲文”,這樣的態度,體現了人們的麻木不仁,如果這種性格的人多起來,如果這樣的人成為社會主流人物,國不久將亡矣。

三、“阿Q精神”與當今社會現實

阿Q精神在當代仍未消失,阿Q精神在我國這樣一個封建等級觀念與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的社會中仍然較為普遍地存在著。“奴性”是導致“精神勝利法”的性格出現的原因之一。有些人在上司麵前俯首聽命,點頭哈腰,在下級麵前頤指氣使,盛氣淩人,不正如阿Q在趙太爺麵前卑躬屈膝,在小D麵前卻宛如大爺一般嗎。最近在報紙上登出了非洲務工華人暴打當地警察的消息,並且過錯是華人引起,而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在白種人的種族歧視政策下,華人卻忍屈受辱,唯聽是從,卻不見華人顯示出在非洲落後地區的“英勇”來,這不是中國人潛在奴性的寫照嗎?

在女性觀上,阿Q對女人一麵是輕蔑,一麵是追求。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使阿Q鄙視女性,心生優越感。在今天,招生招工上的男女不平等,家庭婚姻中對女性的暴力虐待等等,無一不是歧視女性的觀念在當今的表現。反腐題材的影視文學中腐敗分子的腐敗來自貪汙,www.lizhidaren.com而貪汙卻大都是為了某個女人,總之還是女人惹的禍。真是“中國的男人,本來大半都可以做聖賢,可惜全被女人毀掉了”!這種觀念,從某種角度來說,充分體現出以男權為中心的思想,男權社會從維護自己利益的角度出發,將所有罪孽都歸屬於女人。女性的地位便隨男權的日益增強而一天天淪落了。

旁觀態度在阿Q身上表現得很明顯,而在現代社會中,隨著市場經濟大潮的湧來,民眾在也存在類似的從眾心理,看客心態,如在他人的痛苦中產生快感,在他人的失敗中享用勝利,因為自己麻木而對他人漠不關心等等。這些現象不由地引發我們思考,中國國民性中缺乏了什麽?希望工程、誌願者活動這些扶助機構,給予困難人員許多的幫助,但我們更呼喚正直善良、樂善好施的人性在日常生活中能得到更多的體現,這對當下和諧社會的建設也是大有裨益的。

一部偉大的作品,總是超越時空而魅力不朽,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是對我們民族劣根性的自我批判,是對人性的弱點的大暴露,是現實生活中人們自我審視的一麵明鏡,我們今天對阿Q現實意義的思考,也是對自身人性弱點的重新審視。

這篇關於阿Q精神的現實意義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勵誌文章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