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丹論語心得之六:理想之道[4]

Feb19

第三部分
於丹《論語》心得之六 理想之道(4)

    有一次孔子說想搬到九夷、也就是東方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去住。
    有的勸他說:“陋,如之何?”那麽一個簡陋的地方,怎麽好住呢?

    孔子卻淡淡地回答說:“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這句話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理解。第一個角度,是君子有天下使命,不管這個地方是奢華的還是簡陋的,對他來講隻是一個外在環境而已;第二個角度,就是君子的內心有一種恒定的能量,他可以使得周邊熠熠生輝,繁華似錦,他自己生命裏麵的氣場可以去改變一個簡陋的地方。

    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寫的《陋室銘》大家都熟悉,在這樣短短一篇銘裏麵,他把古往今來的名士對於簡易的樸素居住環境的這種判讀全都呈現出來了。他說,我們居住的這種物質環境可能無法改變,也無須苛求,你周邊來往的人才是最重要的環境,所謂“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如果你和朋友之間談論的是共同的誌向和共同的寄托,大家有共同的理想,那麽這種居住條件的簡陋就一點都不重要了。

    所以,理想之道是什麽?就是給我們一個淡定的起點,給我們一點儲備心靈快樂的資源。

    其實我們真正讀懂了《侍坐篇》,看到了“吾與點也”這句喟歎,知道這樣一位萬世師表的聖人,心中對於那種“浴乎沂,風乎舞雩”,在“莫(暮)春”時節“詠而歸”的生活方式心存向往的時候,我們就知道,這種闡述跟莊子所說的獨與天地精神共往來是如出一轍的。

    也就是說,所有古聖先賢首先是站在個人的價值坐標係上,了解了自己心靈的願望,然後才會有宏圖大誌想在這個世界上有所建樹。

    我們都想要一生建立一個大的坐標,對於前方的遠景找到一個起點。讓我們從自知之明去建立心靈的智慧,讓我們走進《論語》,也做孔子席前一個安靜的學生,跨越這千古的滄桑,在今天看一看他那淡定的容顏,想一想他讓我們去到自然中的鼓勵,在我們每一天忙碌的間隙裏麵,給自己一點點心靈的儀式,而不至於像那個人格分裂的演員一樣不敢麵對自己的內心。其實在今天這樣一個後工業文明的社會裏,《論語》傳遞出的這樣一種溫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勵了我們對內心的關照,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理想是有根的。

這篇關於於丹論語心得之六:理想之道[4]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勵誌文章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