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善思維方式?

Feb19

一、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指的是思維的方式和方法,是思想內容和思維形式的總稱。思維方式對人的思考、言行、性格、心態都產生規範性、指導性和調節性的作用。有時候,思維方式也叫思維模式,有很多的人常常會不自覺的將思維方式轉化為某種思維定勢。思維一旦形成了單一的、長期的固定模式,人的思想和言行就會逐漸地出現僵化和老化。因此,接受新的知識,形成新的認識,不斷超越自己原有的思維模式,這是改善思維方式和自我超越的努力過程,這個過程一旦停止,也就意味著思想的僵化和思維的老化,進而也就意味著生命的老化。

一般來說,普通人的思維在四十歲前後就形成了思維定勢,而四十歲左右的人在身體方麵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由此看來,人的老化是先有思維定勢和思維老化開始,進而形成惰性生活習慣,促進了身體的老化。美國哲學家、心理學巨匠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其實,無論行動還是習慣,性格或者命運,其誘因都隱藏在自己的思維方式中。所以,要想讓自己的身體充滿活力和創造力,就必須使自己的思想充滿活力和創造力,而要使自己的思想充滿活力和創造力,不但需要在思想內容上接受新的知識,也需要在思維形式上不斷的進行自我改善。

思維方式的完善性是一個不斷努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必須把握以下四個基本原則。這四個基本原則是:(一) 首先要追求思維在內容和形式上的完整性,避免認識上的片麵性;(二)顧名思義,思維方式的完善性首先是“完”,也就是完整,其次是“善”,因此思維方式完善性的第二個原則就是思維的內容和形式要符合“善”的價值本質,並具有創造價值的潛能,思維如果背離了價值本質就談不上思維方式的完善性;(三)思維必須是存在的真實反映,思維的內容不能違背客觀事實,也就是說思維的內容要具有科學性;(四)萬事萬物都是運動變化的,隨著條件的相對變化,思維在內容和形式上也必須適應和把握這種變化,這樣的思維才具有創造性和靈活性,這也是思維創新的一種表現。能夠把握這四個基本原則並在思維過程中形成統一性和協調性,即是文化診斷學所要求的思維方式完善性。

那麽,如何在統一性和協調性的意義上使自己的思維具有這種完善性呢?對此,《文化診斷學思考力專輯》指出:思維方式的完善性程度是由科學思維、價值思維、應變思維的統一性程度決定的。如果以科學思維為橫軸,價值思維為縱軸,二者的統一能夠組成關於思維的平麵坐標,這個坐標是平麵的,所以這樣的思維屬於二維平麵思維。二維平麵思維雖然能在抽象意義上達到主客體關係的統一,但往往是脫離現實條件的紙上談兵。有些事情在道理上似乎講得通,但在事實上不一定能夠行得通。如果能夠在科學思維和價值思維的結合點上延伸出應變思維,就會形成思維的三維坐標,這個坐標是立體的,思維也就由二維平麵轉化為三維立體了,那麽,對問題的理解就會由抽象理解和紙上談兵轉向實事求是和隨機應變了。

一般來說,科學思維、價值思維、應變思維在一個人的思維結構中不應該彼此分離和相互割裂,也不是機械拚湊,其隔離和分立會導致思維方式的僵化和狹隘,其統一性和協調性則能夠促使思維方式趨向完善。思維方式處於一維狀態的人很容易 “認死理”、“鑽牛角尖”,這種思維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一根筋”思維;思維方式處於二維狀態的人容易脫離具體條件和現實環境,患紙上談兵的毛病,這種思維叫平麵化思維,平麵化思維的主要特點是脫離實踐,忽視不同環境和條件的相對性變化;思維方式處於三維狀態,考慮問題就會很周密嚴謹,能根據現實條件的變化隨機應變,思維方式也變得相對完善。理論能不能轉化為實踐,知識能不能轉化為能力,都與思維的三維結構有關。為此,文化診斷學創立了智慧曲線三維模型,掌握和運用智慧曲線三維模型,可以促使思維方式趨向完善。

那麽,什麽是科學思維?什麽是價值思維?什麽是應變思維?要想促使自己的思維方式趨向完善,必須掌握這些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而且,結構的完整性直接決定著關係的完善性。因此,思維方式的完善性不僅僅取決於科學思維、價值思維、應變思維的統一性程度,也取決於科學思維、價值思維、應變思維的水平高低。

 

二、科學思維

習慣上,人們把科學思維得出的正確結論稱作真理。然而,由於科學思維的具體方法種類繁多,在不同的學科和不同的認知活動中,人們采用不同的思考方法,對事物的判斷結論也可能是多樣的或者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就會出現關於真理多元化的爭論,從而在認識上造成人們對科學思維的理解缺乏完整性和深入性。真理多元化反映了人們認識方式的多樣化,同時,對科學思維方法的多樣性缺乏整合能力也會造成真理多元化的爭論。那麽,能不能形成對各種科學思維方法的有機整合,避免認知過程中的盲人摸象現象,達到真理在結構上的統一?在此,有必要介紹一下文化診斷學的製衡關係式。理解了製衡關係式,就能形成對各種科學思維方法的有機整合,從而能夠站在文化診斷學的高度上,理解和把握科學思維的本質特征。

製衡關係式是對客觀事物真實性進行文化診斷的分析工具,它由一組方程式共同構成。製衡關係式表明,任何存在的事物都處在普遍聯係之中,這種聯係性使得事物處於彼此製約和製衡狀態,並形成了製衡體係。在這種製約關係和製衡體係中,通過已知可以判斷未知,通過多項已知可以對某項已知的正確性做出印證和判斷。把這種製約和製衡關係通過一組關係式加以哲學概括,並用數學語言加以表述,就產生了文化診斷學的製衡方程式。製衡關係式也叫製衡方程式,前者是哲學語言,後者是數學語言。

      曹政鈞說:“存在方式多位一體;認識方式一分為二;實踐方式合二為三”。要理解製衡方程式,必須洞悉三種基本方式:存在方式、認識方式和把握方式(把握方式也叫實踐方式)。存在方式指的是事物的本然狀態,它是自在的,是自然存在的那個“自在之物”,是真實存在,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存在方式近似於德國哲學家康德所說的“彼岸世界”;認識方式指的是人們自己特定的方式理解和認知事物,是存在方式反映到人的主觀世界中的那種狀態,它具有一定的真實性,也有一定的主觀性,屬於對存在方式的一種特定反映方式和理解方式,近似於德國哲學家康德所說的“此岸世界”;把握方式是人們從主觀願望和價值需要出發,表現為特定角度上對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改造,它具有目的性、方向性、欲望性、實踐性,是價值創造的一種實踐方式。其中,把握方式取決於認識方式,認識方式取決於存在方式。存在方式、認識方式、把握方式三者之間存在著內在的邏輯製約和創造活動的層次關係。其中存在方式具有決定性意義。《文化診斷學思考力專輯》第二篇第五章第22節中談到的“真理結構”和“判斷真假定律”,就是建立在存在方式、認識方式、把握方式的邏輯關係之上的。

思維是存在的反映方式,因此,一切認識方式和把握方式都必須以存在方式為基本前提。但是,存在隻有被感知才具有存在的認識形式,也隻有在認識上把握了存在的規律性,才能形成對客觀存在的價值創造。那麽,如何將存在方式轉化為認識方式?如何架通認識方式與存在方式之間的橋梁,使人的思維不會違背存在的基本規律?也就是說,“彼岸世界”和“此岸世界”不是不可跨越,而是能夠在某種溝通和信息反饋關係中得到印證、理解和認知,由此產生的一切思維活動,統稱為科學思維。【注解:由存在方式轉化為認識方式的一切思考活動都屬於科學思維;由認識方式轉化為把握方式的一切思考活動都屬於價值思維;由把握方式轉化為具體的實踐活動,並根據具體條件體現出隨機應變的思維活動,都可以稱作應變思維。正確區分科學思維、價值思維、應變思維三者之間的關係,在文化診斷學具體的診斷實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將存在方式轉換為認識方式,以真實性為最高原則——思維是存在的理解和反映方式,思維對存在的反映必須是真實的,那麽認識方式向把握方式的轉換才可能是合理的。文化診斷學找到了一種溝通存在方式與認識方式的方法,這就是時空掃描。因為,任何存在都離不開自己的時空屬性,對存在的時空屬性進行科學掃描——掃描越精細,認識就越準確,掃描越深入,認識就越具體,由此可以找到“彼岸世界”和“此岸世界”的溝通方式。

既然思維是存在的反映,那麽又如何保證思維對存在的反映具有真實性、完整性、全麵性和深入性呢?這是科學思維的精髓所在,為此,文化診斷學同時提出了製衡關係式。時空掃描和製衡關係式結合起來使用,不但能夠保證存在方式和認識方式之間的良好溝通,而且能夠建立起思維與存在的信息反饋機製,以此充分保證認識方式的真實性、完整性、全麵性、深入性。因此,要想在文化診斷學的高度上理解科學思維,必須掌握時空掃描和製衡方程式。

       然而,無論是時空掃描還是製衡方程式,都是建立在以下四個命題的關係之上的,存在方式能否轉化為認識方式,也取決於對以下四個基本命題的理解水平和運用水平,這四個基本命題是:

(一)任何存在都具有特定的結構特征,不管它的結構是否具有無限可分性還是表現為何種具體的形態,沒有結構屬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或者說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越自己的結構而存在。結構屬於事物的空間屬性之一。

(二)任何存在都具有特定的聯係性,盡管這些聯係具有直接和間接、縱向和橫向、隱性和顯性的不同,但是,絕對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或者說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越特定的聯係而存在。聯係屬於事物的空間屬性之一。

(三)任何存在都處於運動狀態之中,靜止不過是運動的特定形式而已,沒有運動屬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或者說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越自身的運動而存在。矛盾運動屬於事物的空間屬性之一。

(四)任何存在,隻要它存在,都必定具有時間上的過程性,即使存在的時間短促到隻有億萬分之一秒,它同樣使存在具有時間屬性。沒有時間屬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或者說,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越時間而存在”。過程和階段屬於事物的時間屬性之一。

聯係屬性、結構屬性、運動屬性、時間屬性,是任何事物得以存在的四個基本屬性,四個屬性的有機統一構成了存在的整體——這個整體就是文化診斷學的“存在根模式”。在事物的這種整體性、統一性、全息性以及時空製衡狀態中產生了它們之間的定性製約和定量製衡關係,把這種關係通過數學語言加以概括,可以建立一套方程式,這套方程式就是文化診斷學所說的製衡方程式,也叫製衡關係式。有了這套方程式,我們就可以通過已知判斷未知;通過過去和現在判斷未來;通過多項已知對某個已知或某項未知做出真實性診斷。例如:

(1)在事物的結構屬性和聯係屬性可知的情況下,可以通過製衡關係式準確判斷事物的運動屬性和時間屬性;

(2)在事物的結構屬性和運動屬性可知的情況下,可以通過製衡關係式準確判斷事物的聯係屬性和時間屬性;

(3)在事物的時間屬性和聯係屬性可知的情況下,可以通過製衡關係式準確判斷事物的運動屬性和結構屬性;

(4)在事物的結構屬性和時間屬性可知的情況下,可以通過製衡關係式準確判斷事物的運動屬性和聯係屬性;

(5)在事物過去和現在的時空屬性可知的情況下,通過製衡關係式可以準確判斷出事物未來和某個發展階段;

(6)在過程和某些階段性特征可知的情況下,通過製衡關係式可以準確判斷事物某一特定階段的基本特征;

……

製衡關係式反映了存在方式和認識方式之間的統一性和可溝通性,指出了在事物動態與靜態、時間和空間關係上的製約關係和相互轉化關係。通過製衡方程不但能夠判斷出思維對存在反映的真實性程度,也可以檢驗出認識方式的深入性程度和完整性程度。因此,製衡關係式是提高一個人科學思維水平的重要工具,也是對各種科學思維方法形成有機整合的重要技術。

當然,要深刻理解和熟練運用製衡方程式,它涉及到一係列理論和方法,例如:必須理解時空製衡理論,才能深刻理解事物在結構、聯係、運動、過程之間的製衡和轉化關係;必須熟練掌握時空掃描技術,才能對事物的存在特征做出科學描述,從而將已知信息導入製衡關係式達到對未知事物的科學判斷;必須全麵掌握存在根模式理論,才能從宏觀上把握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從而在微觀意義上科學運用製衡方程式……這些內容,我們在文化診斷學思考力教程中有係統的論述,並結合案例進行分析,需要參與學習的讀者可以通過電子郵件與我們聯係。由於時空掃描和製衡方程式能夠以全麵性、完整性、統一性、全息性、深入性的方式判斷事物的真實性,因此,深刻理解時空掃描和製衡關係式的哲學內涵,並熟練運用其中的方程式,能夠幫助人們準確把握科學思維的精髓,也是拓展思維深度的重要方法。

 

三、價值思維

在創造活動中,基本上形成了三種不同的思維方式:科學思維、價值思維、應變思維。科學思維主要是探索“事實”和“真”的思維方法;價值思維主要是探索“應該”和“善”的思維方法。如果我們用科學思維來稱謂那些關於客觀存在的真實性及其客觀存在的必然性的全部思考和認識活動,那麽,還有一種稱做善的事物,它表明主客體之間的評價關係,常常采用價值判斷的方式,例如:美與醜、善與惡、好與壞、應該與不應該、有用與無用、合理與不合理。因此就形成了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科學思維和價值思維。

科學思維和價值思維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在科學思維中,認知主體要避免一切情感因素和價值欲求的參與,以追求思維內容的客觀真實性。在價值思維中,主體的情感和欲望則起著支配性作用,凡是符合或滿足主體價值需要和情感需要的對象都會獲得積極的評價,並被賦予某種價值屬性,反之就是無價值或者負價值。因此,認知主體的價值取向、情感特征和利益訴求在認知活動中的地位,就成為區分科學思維和價值思維的重要尺度。如果說科學思維以客觀真實性為思考法則,那麽,價值思維則以“應該”為思考法則,事實與應該的矛盾性和統一性關係就具體體現在科學思維和價值思維的關係上。

價值思維必須建立在科學思維基礎之上,離開了科學思維,價值思維就可能走向主觀主義的極端。同樣,離開了價值思維,科學思維將會出現價值迷失,從而失去自身的創造意義。

科學思維是求真的思維方法,是存在方式向認識方式的邏輯轉化;價值思維是求善的思維方法,它是建立在科學思維基礎之上,由認識方式向把握方式的邏輯轉化。在分析方法上,如果說科學思維的根本方法是時空掃描和製衡關係式,那麽,價值思維的根本方法則是對事物進行合必然性、合主體性、合社會性分析,通過分析事物的正、負價值,得出該事物的合理性指數。通過合理性指數的大小,可以對事物的價值屬性作出判斷,從而架通科學思維與應變思維的邏輯橋梁。關於價值思維的具體方法,也就是價值思維方法論,《文化診斷學思考力專輯》185頁列出了關於合理性的分析體係,並介紹了9大分析列項,這也是提升思想高度的重要方法,在此不做過多論述,以下我們簡單介紹應變思維。

 

四、應變思維

應變思維是實踐活動中運用最為廣泛,也是最重要的一種思維方法。應變思維是價值思維的延伸,是在價值思維的定性分析上,根據具體條件進行的定量分析,並通過定量分析達到對角度、力度、適度、量度的把握,進而促成思維方式向行為方式轉變。

科學思維以客體和客觀為認知的中心,力求排除認知主體的主觀幹擾;價值思維則以主體感受和主體原則為評價標準,力求對客觀事物的價值屬性作出合理判斷;應變思維則從實踐需要為出發點,以現實環境和相對條件為依據,力求建立主客體之間與諸關係之間的統一性和協調性。科學思維的依據是真實性法則(真);價值思維的依據是合理性法則(善);應變思維的依據是現實性法則(度),其中,如果“度”離開了“真”與“善”,就失去了基礎和前提。三者既有區別性又具有統一性,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文化診斷學的智慧曲線三維模型。

 圓若用智,唯圓善轉。凡智慧和謀略都需要隨機應變、圓慧通達,如果思想僵化,缺乏應變能力,即使有很高的科學思維水平和價值思維水平,也很難得出創造性的結果,進而製約思考力水平的提升,甚至還會弄巧成拙。這裏所說的“圓”即應變思維能力,具體說來就是做到三個貫通,即:真理一元化貫通、情理法貫通、理論和實踐貫通(關於應變思維方法的具體運用方法,詳見曹政鈞著:《文化診斷學思考力專輯》第四章)。應變思維強調圓慧通達,但是,應變思維必須建立在科學思維和價值思維的基礎上才能夠做到圓慧通達,否則應變思維就會走向“圓滑”,導致思維方式的異化。如果片麵強求應變思維,就會演變為一種“小聰明”,出現聰明反被聰明誤的現象。在思維的三維結構中,作為思維方式的完善性要求,我們特別強調應變思維的重要性,因為應變思維與實踐的聯係最為直接和密切。但是,應變思維隻有在思維三維結構的統一性關係中才具有價值,不能把應變思維獨立出來,否則就失去了思維的完善性。對此,文化診斷學創立者曹政鈞先生多次告誡讀者:價值思維必須以科學思維為基本前提,應變思維必須以價值思維為基本前提,否則應變思維就失去了必然性和合理性的原則和依據。事實上,中國文化是倡導“圓通”的,而現實生活中有些中國人變得很“圓滑”。由“圓通”到“圓滑”僅僅一字之差,卻導致了文化的本質差異。這一字之差,就是因為應變思維失去了科學思維和價值思維這兩個基本前提而導致的不良表現。

與科學思維、價值思維、應變思維相對應的是事實判斷、價值判斷、實踐判斷。應變思維必須在這三組關係的統一性關係中進行權衡,不能脫離出來單獨理解,否則應變思維不但容易產生異化,也會導致盲目和空洞。所謂事實判斷,指的是一個人對事物真實性的領悟和分析的客觀判斷能力,一個人的事實判斷能力取決於科學思維水平。所謂價值判斷,指的是對事物價值屬性的領悟、分析和判斷能力,價值判斷是建立在事實判斷基礎之上,通過一定的價值標準(或價值觀念)對事物的好與壞、美與醜、善與惡做出的主觀判斷。一個人的價值判斷能力取決於價值思維水平。所謂實踐判斷,指的是一個人在實踐過程中處理實際事務的判斷方式和決斷能力,實踐判斷建立在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基礎之上,是根據實踐需要和現實條件,對力度、適度、量度、角度關係的領悟、分析、把握的現實判斷能力,一個人的實踐判斷能力取決於應變思維水平。
 

這篇關於如何改善思維方式?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勵誌文章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