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鑽進心理的死胡同

Jan08

人,生活在浩瀚紛繁的社會中,同時也生活在自己的心理環境裏。如果說,單個的個體無法外部世界,那麽置身於群體中的每個人完全可以營造自己的歡樂“心園”。

明清終於跨進了夢寐以求的報社,成為一名副刊編輯。采訪、編稿、畫版,為了一個版麵,他花了整整兩個星期。“兩個禮拜,我在以前可以寫4、5篇長達五千字的文章了。”明清有些懊喪了。明清原在一家文學研究所工作,不坐班,上班完全歸自己分配。就憑這種條件和所裏的資料,這幾年頗有建樹。可是他覺得所裏待遇低,采訪不方便,便“投奔”報社來了,況且成為記者是他的夙願。想不到當記者、編輯這麽麻煩,明清有些心理準備不足。

沒進報社,以為報社是“一枝花”,進了報社,並不覺得有什麽。明清的心理感受有一定的代表性。其實,任何一件事都有利有弊,不可能有利無弊,也不可能有弊無利。明智的人,是看清哪個利大,哪個弊小,從而“擇其大舍其小”。當我們作出選擇時,是要審度的。要趨利避弊。隻要利大於弊,隻要從長遠看是如此,我們應當舍去暫時“優越”的恩惠,去追求潛在的有發展前途的“大利”。如果我們的心理早已有個“準繩”:有利有弊是真正的現實,利弊相當是幸事,那麽不會因為失去而失落,不會因為得到而狂妄。這樣麵對生活,心理肯定是坦蕩的。

此外,不必“回首往事”。碰到滄桑坎坷,免不了撫今追昔。可是,在這情景下,就容易萌生消極情緒。美國前總統尼克鬆,從政多年,已80高齡,他是20世紀美國曆史中因“水門事件”而第一位被迫辭職的。在他過完80大壽後,遇到了一件使他悲痛欲絕的事,他的賢內助帕特去世。麵對從政和個活中的不幸,尼克鬆感歎地說:“長壽的是,不可回首往事,隻能向前看。你要找些讓你為它生存下去的事,否則便是的終結。”看來,他是不讚成回憶的,怪不得他卸任後埋頭筆耕,至今已寫了8本書,7本在世界暢銷,這樣做也許讓他好過些。在他看來,過多地回憶,會給自己心境帶來挫,使情緒大為緊張。還必須毫不猶豫地同“憂愁”說聲“拜拜”。在心理重創中,憂愁無疑是一個“劊子手”。要想驅趕這個“殺手”,可“以毒攻毒”。一位負債累累的美國商人,萎靡不振,形同槁木。當一位失去雙腳、坐在一塊裝著輪子的木板上的殘疾人,精神奕奕地向他致“早安”時,他羞愧難抑,回到家裏,在每天都看得見的鏡子寫下這樣的幾句話:“我一直悶悶不樂,隻因為沒有鞋子穿;直到我在街上,看到了一個缺了腿的人!”當你的憂愁襲來時,你設想比你更糟糕的“境遇”,也許就在這時你的憂愁驅散了。這種心理的自衛“舉措”,實際上采用了“激將法”,當你意識到世上有比你更難堪的情況時,你的心理會豁然開朗起來。不要期待“生活的公平”。人的願望都想“公平”,但生活倒常常是“不公平”的。某君年已40,但直到現在仍未評上中級職稱。不是其人水平不夠、研究能力不強,近年來,他已寫出 4本專著,而是說不清的“緣由”,多次機遇不佳。不過,他又想過來了,“不公平”是絕對的。他說:我不能為此自尋煩惱,要給自己留一點心理的“寬容量”。這話說得極是。留一點“心理寬容量”,是給自己下“台階”,找出路。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步步逼近,豈不把自己逼“急”了嗎? 這篇關於別鑽進心理的死胡同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8日,歸檔到目錄思想思維
相關的標簽:心理 自己 生活 明清 報社 一個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