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的自我調節

Jan08

  生活中經常聽到有人發牢騷——“我煩死了”、“氣死我了”、“這個人真討厭”等等。也可以看到一些人雖一言不發,但神情憂鬱,精神恍惚。不用問,他們準是碰上令人氣憤或煩惱的事情了。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或多或少遇到過一些,那麽,這時該怎麽辦呢?你也許早就知道一些方法:找傾訴、打熱線電話、聽音樂、踢足球,實在不行就找醫生等等。誠然,上述每一種方法都可以大大減輕你的痛苦。不過,我這裏要介紹的是一種認知層麵的自我調節方法。俗話說“求人不如求己”,不管別人如何熱心地幫助你,而要真正還得靠自己。

  為什麽我們在不同會有不同的情緒反應?考試得了第一名,我們會非常高興,因為在學校和家裏都有麵子,自尊心大大得到。相反,跟吵了架就會傷心萬分,因為覺得既然是就應該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不該為一件小事而吵得麵紅耳赤。顯然,我們之所以高興、所以傷心,全都根源於我們的“認知”。認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情緒。你可能也有這樣的經驗,有時用唱歌、跳舞來消除煩惱,雖然一時輕鬆了,但一靜下來情緒又不好了。這就是所謂“治標不治本”,沒有在認知水平上解決問題。

  一般人都能自覺地調整,較好地適應社會。但也有少數人由於持有一些不合理的信念,在遇到重大時往往會一蹶不振,嚴重的甚至不能正常工作學習,給自己和親戚帶來很多麻煩。歸納起來,這些不合理的信念主要有三類:

  第一類是絕對化的要求。有些人總是從自己的意願出發,認為事情應該這樣、必須這樣。比如“我必須獲得”、“別人必須很好地對我”等。筆者在谘詢中接待過一位女大學生,她因為幾門考試不及格被學校勸退,情緒非常不好。她母親解釋說上大學之前她學習一直很刻苦,成績也不錯,可是上了大學就一年不如一年了。後來我才了解到該女生在上大學後仍然沿用高中的學習方法,書上的每一個字她都要讀得清請楚楚明明白白。她認為學習就應該不放過任何一個小問題。由於大學老師一節課最少講幾十頁書,還布置一堆參考書。別人大都提綱挈領地複習重點。而她卻是一個字一個字地精讀。結果雖然一天到晚抱著書本,還是跟不上老師的進度,成績果然越來越差。如果她能早點認識到自己觀念上的錯誤,學習方法,那麽說什麽也不會落到最後隻能退學的地步。 這篇關於情緒的自我調節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8日,歸檔到目錄思想思維
相關的標簽:調節 自我 情緒 自己 我們 認為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