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紅薯大產業:光友的創業故事

Jan07

一塊小小的“紅薯”發展成一個產業,一個企業把近70萬農戶帶到致富路上,經過技術創新,這種不值幾文的傳統農產品迅速脫掉“土氣”,變為廣受歡迎的係列方便食品。在綿陽,光友的創業故事在百姓中廣為流傳。

“科技”讓紅薯增值40多倍

畢業於西南農業大學的鄒光友,1992年“下海”,開始從事紅薯加工澱粉、粉絲科研生產。經過14年的發展,他創辦的光友薯業,從一個資產5000元的小企業變成年銷售額1.4億元的全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他也成為全國有名的“粉絲大王”。

在前日閉幕的全國糖酒會上,光友推出的“苗條多纖粉絲”成為會上一大亮點,中國粉絲因此貼上了“健康”、“時尚”的新標簽。盡管其定價偏高,但200餘箱產品一經亮相,即被瘋狂搶購完畢,光友訂貨金額高達3600餘萬元。

經過四次重大的技術創新,紅薯的價值連連翻番———由黑變白;從粉絲變成方便粉絲;發明無明礬粉絲;推出全薯營養粉絲。注入了科技含量之後,方便粉絲的價格也越賣越高,而紅薯的價值提高了好幾倍。

鄒光友給記者算了一筆賬:3公斤鮮薯=1公斤全薯澱粉=12碗全薯方便粉絲,從鮮薯到粉絲,其價值相差40多倍。因為巨大的增值空間,光友薯業帶動越來越多的農戶投入到紅薯的生產和加工中,為全國薯區增收3億多元,新增利稅近1億元。

工業反哺農業的新路徑

去年5月,聯合國糧農組織將光友薯業列為國際馬鈴薯中心中國科技示範基地。這是因為光友薯業掌握著擁有自我知識產權的紅薯深加工技術。目前,光友薯業獲得的國家專利達到47項。

更重要的是,光友還成功探索了一種幫助農民致富的工業新路徑。光友將薯區視為“沒有圍牆的車間”,薯農就是這個車間的工人。光友將自己的科研成果,傳授給薯農,一個企業加工變為成千上百萬農戶參與加工。同時,光友薯業長期收購農戶的紅薯澱粉,公司與農戶形成利益共同體。

這一模式增強了光友薯業產業化的持續生命力,同時把四川、河南、河北等20多個省份的近70萬薯區農戶帶到了致富路上。在光友薯業的指導下,薯區紅薯畝產量由原來的1000公斤左右提高到2500公斤以上,每畝收入由200元提高到500元以上。去年,光友薯業在綿陽及周邊地區新建薯類基地5萬多畝,帶動5萬薯農人均年增收720元。

目前,除了綿陽總部之外,光友薯業還將工廠建到了河南南陽、河北秦皇島。據了解,光友薯業正計劃在河北其他地方以及山東等傳統紅薯粉絲生產地區,與當地政府或企業采取合資經營、合作經營、貼牌生產等多種合作方式,組建多個分公司。此外,光友薯業還將四川特色食品成功賣到了北美市場。

來源:華西都市報

這篇關於小紅薯大產業:光友的創業故事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7日,歸檔到目錄創業故事
相關的標簽: 青年創業網 小紅薯大產業:光友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