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位高級職業經理人的創業故事

Feb20

當掌櫃們終於集知本與資本於一身,創業,便成了他們順理成章的選擇話劇《天下第一樓》講述的是民國初年一個叫盧孟實的“掌櫃的”,憑一己之力振興老字號“福聚德”,最終卻被“東家”借故辭退的故事。作為行業裏的頂級“職業經理人”,盧孟實的際遇很具代表性:大多出身平常,沒有錢沒有背景,但卻擁有過人的商業智慧,靠“知本”安身立命;他們受雇於“東家”,掙高額的薪水,或多或少擁有一點“ 股份”;他們擁有相對較高的社會地位,有機會結交達官顯貴。這和21世紀的職業經理人還是有很多相似之處的。

民國的盧孟實黯然出局,但當世的“盧孟實”卻可以幸運地用另一種方式“跌倒後爬起來”:締造“小霸王”奇跡的段永平,因為經營者持股的問題離開了總經理的位子,又一手創建了步步高。一年間將高路華帶到了國內彩電市場第6名的陸強華,因為人事風波離開後,又創辦了上海人眾電器集團公司,推出自己的品牌“東銳”。

當然,這隻是經理人創業的一種模式,事實上,更多的創業是主動的。

“掌櫃的”們在圈中打拚多年,有運作商鋪的直接經驗,有積蓄頗豐的創業本錢,依靠工作中建立的人脈關係,最後“自掌自東”另立門戶。當掌櫃們終於集知本與資本於一身,創業,便成了這些職業經理人順理成章的選擇。原貝恩管理谘詢公司中國區總裁甄榮輝,拿出豐厚薪水的幾分之一,自己投資辦起了“51job”;原華為少壯派副總李一男,為了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離開華為創建了港灣網絡公司。

創業=一半動力+一半運氣甄榮輝

“前程無憂”董事長、總裁曾任貝恩管理谘詢公司中國區總裁2004年9月29日晚11點,上海,緊張而興奮的甄榮輝懷著等待孩子降生般的心情守望著麵前的電話。1小時後,北京時間30日淩晨,甄榮輝接到了承銷商摩根斯坦利方麵的電話,“前程無憂”的股票在納市掛牌交易了。“心裏的一塊石頭落了地”,甄榮輝的第一感覺是可以睡個踏實覺了。更令他欣喜的是,截至2004年底,“前程無憂”的市值已過十億美元,年營業收入達5億元人民幣,成為同類網站中的翹楚。

甄榮輝大學畢業後進入惠普香港公司,從事銷售工作。三年後,他成為惠普香港地區銷售冠軍。到了第四年,甄榮輝感覺沒有“向前衝”的動力了,“那時候一個禮拜看兩場電影”。於是他離開了惠普,去法國讀MBA。

1989年,27歲的甄榮輝完成學業進入貝恩管理谘詢公司。他有自己的小算盤:谘詢業的好處,在於能接觸不同的客戶和行業,工作兩三年後有機會跳槽去更好的公司。沒想到這一幹就是11年。甄榮輝是幸運的,事業發展非常順利,從普通職員一步步坐到了貝恩公司中國區總裁的位置,年薪達到七位數美元。

拿著高額薪水,過著高尚生活,頂著“職業經理人”的光環,甄榮輝卻再次感到事業上缺乏前進的動力了。“我在貝恩做了十幾年,感覺很危險,就這樣一輩子呆下去了?”甄榮輝常常自問,“人做一件事情太久都會疲的”。於是他拿出年薪的幾分之一,開始扮演起了經理人和投資者的雙重角色。1998年,甄榮輝找到《中國貿易報》,與後者合作推出名為《前程周刊》的招聘專版。1999年,他個人投資200萬美元成立了Career-Post.com的招聘網站,也就是51job的前身。2000年,甄榮輝不再滿足於隻做一個投資人,他看中了招聘網站的發展潛力,於是辭去了貝恩公司中國區總裁的職務,就任“前程無憂”董事長、總裁,融資1400萬美元,正式投身互聯網“燒錢運動”。

現在回頭看當年的義無返顧,甄榮輝欣喜於自己的魄力,也慶幸自己的運氣。趕上互聯網發展第一波的網站是網易、搜狐,他們在互聯網剛開始熱的時候燒錢,在互聯網很熱的時候上市。前程無憂屬於第二波,“互聯網還沒塌下來的時候在融資,拿到錢以後互聯網基本塌下來了,塌下來以後我們要熬過最苦的日子。”從2001年到2002年,兩年的時間裏,甄榮輝和他的“前程無憂”都在熬。[Page]

最困難的時候,甄的一位同事曾感歎:“公司倒了不如去當漁民。”而樂觀的甄榮輝卻鼓勵自己:至少不用當漁民,可以到跨國企業裏混一個中國區總裁。“我們職業經理人是有退路的。”甄榮輝笑談,畢竟自己不是一窮二白的大學生,假如公司真倒了,做回經理人也未嚐不可,即使沒錢了,還有的是“經驗”。不過這條“退路”到底沒有用上,幸運的甄榮輝挺過了互聯網寒冬,2003年,公司開始進入高速增長期。

甄榮輝畢竟不同於那些有想法缺資金、必須硬著頭皮籌錢的創業者,後者的代表人物就是第一次創業的王誌東、王峻濤,為了創業想方設法融資,他們是企業的創始人,卻不是真正意義的“老板”,在公司治理結構上隻是“創業經理人”,他們承擔了“老板”的大部分責任,卻未得到相應的權利,結局還是離開。而甄榮輝不同,他有經濟實力自己投資做“創業企業家”,即使在“前程無憂”已然上市的今天,個人持股仍占到30.6%,是最大的股東。

做了老板的甄榮輝感覺自己對企業的執行力有了明顯提高,以前做經理人需要三個月完成的事,現在一個月就能“拿下”,有很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然而煩惱也多了:壓力增大,常常因思考企業的前途夜不能寐。或許這就是“將”和“帥”的區別之一吧。

對於自己曾經的職業經理人身份,甄榮輝覺得很多同行都像他一樣:職業經理人做到一定程度遇到了瓶頸,想在事業上有新的突破,卻不願辭職下海,於是大家為了規避風險,拿出錢來做投資者,做“海軍陸戰隊”,同時保留當前的職位。身居高位的職業經理人更是如此,畢竟,這涉及到一個機會成本的問題。

甄榮輝做過一段“海軍陸戰隊”,最後還是忍不住正式下了海,也遇到過風浪,但終於安全上岸(上市)。他的成功創業,一半靠“向前衝”的動力,一半靠不可或缺的運氣。如今,身家過億的他,可以坐在岸邊靜觀潮起潮落了。

“我的創業是被動的”

吳濤 上海克頓夥伴管理顧問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 曾任實力媒體上海區總經理,實力媒體克頓顧問董事總經理“我並不是有意識地要去創業。”吳濤反複在說明這一點。2004年2月之前,他還是一家跨國公司—實力媒體(ZenithMedia)的部門負責人,2月1日以後,這個部門被迫脫離母公司,而吳濤則倉促中成為這家新公司的董事長兼CEO。

在成為實力媒體的高級經理人之前,吳濤是安徽電視台副台長和廣告中心主任。2000年底,吳濤受邀加盟國際4A廣告媒體公司—實力媒體,擔任上海區總經理。2001年8月,他應安徽電視台要求,回到安徽負責當地有線台和無線台的合並工作。

2002年10月,他再次回到實力媒體時,上海區總經理已由他人接任,於是吳濤接手了實力媒體的另一個部門—克頓顧問,擔任該部門的董事總經理。克頓顧問成立於2000年初,是一個為媒體提供培訓和谘詢的部門。包括節目管理、廣告管理、目標受眾管理、品牌管理和頻道管理等。吳濤認為接手這個部門最能體現自己媒體背景優勢,“我先做克頓,如果我做的好,再做別的。”但是吳濤沒有想到,當他把克頓做得有聲有色,這個部門卻要與實力媒體脫離了。

吳濤憑著自己在電視圈的影響,很快把谘詢業務擴展到省級電視台,和這些媒體結成了戰略夥伴關係。克頓的影響迅速擴大,一年的收入達到400萬。這樣一來,“克頓”與“實力”在服務宗旨上的衝突開始顯現出來—實力媒體的廣告客戶擔心他們的廣告費會被放到克頓所服務的媒體上,可口可樂、寶潔等大客戶非常明確地對實力媒體提出抗議;而那些非克頓客戶的媒體會覺得克頓站在競爭對手一邊,於是導致“實力”難以在這些媒體上麵投放廣告。[Page]

麵對客戶的壓力。2003年11月,實力媒體決定關閉克頓部門。但是由於克頓有很多合同在身,如果關閉將麵臨大筆賠償,同時還會影響企業聲譽。因此實力媒體希望有一家新的公司能接手克頓。在實力媒體高層看來,吳濤正是一個理想的人選。

就這樣,吳濤接住了這個天上掉下來的免費餡餅。根據協議,克頓從實力媒體整體剝離,克頓可以租用實力的硬件資產3個月,隨後就要歸還。一些媒體客戶給了吳濤很大支持,他們把全年的合作費一次性撥付給克頓,解決了克頓的資金難題。吳濤給留下來的員工加薪10%,同時承諾給員工不亞於實力媒體的待遇,因此沒有出現員工流失。

2004年2月1日,克頓顧問正式剝離實力媒體,獨立注冊為“上海克頓夥伴管理顧問有限公司”,從此“跟實力媒體沒有任何的股權和管理的交叉關係”。

外企的基因給克頓提供了先天的優良機製,雖然隻是一個30來人的小公司,吳濤卻願意出十萬塊錢請來“四大”的會計師給公司做規範的審計。同時,吳濤也為克頓打上了吳氏烙印,他開始根據自己的經驗來建構公司的財務、行政和管理係統,按照自己的想法儲備人才,舉辦一個跨國企業認為是浪費的高規格論壇。吳濤認為外企也存在“資本主義大鍋飯”的問題,財務製度雖嚴謹但太繁瑣,在麵對突發事件時反應速度慢。在他看來,他的“新政”會帶來很好的回報而不是揮霍。

吳濤稱自己一直以創業者的心態做經理人的事情。在安徽電視台的時候,吳濤用自己的名義創辦幾個公司,但是投資、所得都是電視台的。當時他是名義上的創業者,現實中的經理人。“創業並不是刻意為之的事情,在給別人打工的時候也要有這種主人翁意識,所以真到創業的時候,其實已經水到渠成。”吳濤說。

做經理人的過程是“練功”的過程劉述堯 北京風網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裁 曾任DoOnGo公司大中國區副總裁2004年的8月,“前程無憂”的甄榮輝正在為公司上市做著最後的準備;“克頓”的吳濤在按照自己的意圖規劃新公司的未來。其時,劉述堯和他的風網卻陷入了資金鏈斷裂的困境。

“當時已經拿到移動認可的SP資質,並且找到了一家創投。”帶著這兩個條件,劉述堯第N次拜訪他的天使投資人,對方同意追加30萬美元的投資,但要求劉自己也要投錢進來,以測試他對公司的信心。劉述堯交上了這筆“保證金”,用這30萬美元繼續維持著公司的運轉。他先後談了60家創投,終於拉來了宏創投(Acer Capital)、 Ven Global Capital等3家,融到500萬美元資金。去年11月,第一筆風險投資進賬。12月,公司搬家,從商住兩用的辦公樓搬到國貿商圈的寫字樓。這家手機移動視頻服務公司開始按照劉述堯的計劃進入穩步發展期。“2004年是我的本命年,有一些波折,但總的來說還是挺順的。”

2001年,劉述堯加盟在無線基礎結構軟件領域占領導地位的DoOnGo公司,任大中國區副總裁和工程部副總裁,主要負責產品開發。

此時的劉述堯開始思考下一個主流產業在哪裏。他發現中國的無線領域市場很大,競爭對手少。他認為無線領域將成為一個新的增長點。

2003年初,劉“毅然決然”地辭職創業。與兩位朋友合夥創辦風網,專注於開發下一代手機增值服務的平台,上文提到的那位投資人給了他第一筆50萬美元的天使投資。

劉述堯不認為自己的“毅然決然”是衝動,他覺得任何創業者都經過長時間的積累,一直朝著一個方向去努力去準備,才可能有創業的機會。多年的職場曆練,對劉述堯的創業有很大影響。工作的關係讓他結識了不少企業的高層,並和他們有比較密切的互動。接觸中,劉述堯對這些高層的思考模式、企業的運營模式都有了切身的體會。在DoOnGo,劉述堯負責融資,在融資方麵累積了一定經驗,對自己今後的創業有很大幫助。“去伯克利讀MBA,也是希望擴展視野,能夠為創業做準備。”職業經理人生涯對於劉述堯來說,就是“練功”。[Page]

他形容自己當年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管理整個部門,操控千萬美金,自己創業後,心態上有了很大變化:經理人是為別人做事,隻要把老板交代的事做好就可以了。但畢竟還要聽命於老板,個人的舞台太小。而作為創業家,有自己的公司,就有無限的發揮空間,想象力能更有目的性地轉化為行動力。舞台寬廣了,責任也更重大:創業者對自己、對員工、對投資人都有責任,要讓投資實現價值,帶領公司向好的方向發展。

在學生時代,劉述堯的夢想是買一個大背投電視,這個願望在他拿到第一個月薪水後就實現了。在“打工”歲月裏,他的夢想是開創一個企業,如今也實現了。劉述堯現階段的夢想是能讓公司在美國上市,“順利的話,上市應該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前完成。”

劉述堯和他的風網,還在路上。

來源:中國企業家

這篇關於3位高級職業經理人的創業故事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20日,歸檔到目錄創業故事
相關的標簽: 青年創業網 3位高級職業經理人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