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創業實錄 靠創意起家

Jan06

5月,應屆畢業生決定自己去向的時候到了。盡管全球經濟慘淡,但文化創意產業已成為金融危機背景下的增長點,創意與創業對接,成為近幾年大學生一個不錯的選擇。既然就業那麽難,不妨自己做做老板。“五四”青年節到來了,“80後”創意人才以百折不撓的勇氣去嚐試,他們在市場的風風雨雨中,把創意的點子化為支撐生存的利潤。

A 哈佛學子逆勢獲得600萬美元風投

在中國的互聯網界,一群“80後”創業者已經逐漸浮出水麵。朱華明無疑是這群互聯網“80後”創業者的典型代表。

同學網的前身是留學生社區FaceRen,由創始人兼總裁郭磊於2006年5月創辦於哈佛大學。起初這個創業團隊的想法是創建一種模式把海外的留學生和國內的大學生連接到一起,朱華明說:“因為當時沒有人做過這種網站,所以當我們看到Facebook發展起來之後,就創建了FaceRen。實際上FaceRen是一個國際化的校友錄,初期很多北美、歐洲的大學生都是我們的用戶。”在短短的半年時間內,FaceRen迅速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華人留學生社區。

中國的網民數量位居世界第一,而且SNS市場發展並不成熟。同學網的創業團隊意識到,回到國內創業才是正確的出路。2007年朱華明從哈佛大學退學,回國創辦了同學網。朱華明說:“同學網的創業團隊都是通過同學以及同學的同學建立起來的,包括我自己在內,幾乎是清一色的‘80後’。”

同學網2007年2月獲得了近百萬數量級的天使投資;2008年底又逆勢獲得了600萬美元的風投。朱華明說:“給我們投資的是美國一家PE,他們也是通過朋友找到我們的。他們中的一些人本身就是我們網站的用戶,我們創業團隊的執行力和創造力應該是他們比較看重的。”

在校內網憑借著強大的資金優勢橫掃了一線校園的情況下,同學網把目標鎖定在了二三線城市的高校,並在全國高校進行創業巡講,僅朱華明一年就走訪了近百所高校。朱華明認為,這些二三線城市的高校才是SNS網站最堅實的生力軍。為了努力打開同學網的市場局麵,朱華明還在全國高校中招募、培養校園大使。“每個月都會有一係列營銷計劃和學生自主的校園活動,這不僅僅是推廣同學網,還為同學網拓展了線下推廣渠道。”

目前,世界各地已經有500多萬大學生加入同學網,覆蓋海內外5000多所高校。朱華明說:“600萬美元能夠保證同學網在未來的兩到三年時間內有充足的發展資金。未來我們將吸納更多有經驗的經營人才,更重要的是培養更多的用戶,把網站的根基打牢。今年我們的目標是用戶數量達到3000萬人,至少進入SNS網站的前兩名。”商報記者李岩

B 戲劇青年的生意經

如何用有限的資金更好地周轉,如何把公司的雪球滾大,是傅若岩現在的課題。擁有豐富的經曆和平和的心態,這位“80後”老板在積累更大的成功。

傅若岩與戲劇結緣很早,在首都劇場看第一部戲《蝴蝶夢》時他小學五年級,比那更早時開始,每天放學後他就跟十幾個劇場家屬子弟在劇場東遊西竄,他的父親傅維伯是當時首都劇場經理。玩著玩著,就把人藝所有的戲看了個遍,還順便在一些需要小孩的戲裏臨時客串一下演員。開演前,傅若岩會拿著戲的說明書鑽到後台,找演員簽字;在後台琢磨道具,對《天下第一樓》的烤鴨道具垂涎不已。傅若岩回想當年,也許對戲劇的愛好就是在舞台上捉迷藏時植入血脈的。

從傅維伯接人藝小劇場第一部戲時,傅若岩開始幫忙,檢檢票、買個盒飯什麽的。高二時,他開始在一些劇組裏當製作助理,從此經常給各個劇組打雜。這個時期,他認識了後來的合作夥伴趙淼,倆人結伴看戲,一塊打雜,算勤工儉學,檢票一場給十塊、十五塊的。演《無常女吊》時需要往舞台上撒花,兩個小孩就去幫忙,在舞台上空鐵網裏邊爬邊撒,一邊小聲評論。

2002年大學生戲劇節,傅若岩和趙淼合計弄個戲參與參與。《伊庫斯》就這樣誕生了。在北劇場演出3場,據說引起不小的轟動,但場租有爸爸給,費用大家湊,也談不上什麽資金運作,但無論如何開了個不錯的頭。中戲製片管理專業畢業後,傅若岩先後進了北京兒藝和橙天娛樂工作,前者讓他學會了更好地與人相處,後者讓他學會了如何做合同、做賬。

裝拆舞台、找排練場、擔任製作人、自己排戲,從少年時期到大學畢業,傅若岩在戲劇圈裏一路折騰下來。離開橙天娛樂後,手邊製作的活越來越多,傅若岩感到必須成立公司了。於是,從老板到員工隻有他一個人的哲騰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就這樣誕生了。演員的選定、導演的班子怎麽搭、演員的錢怎麽給,怎麽把錢花到點上。同樣訂十塊錢的盒飯,如何能讓演員更滿意……如何把錢花得更好,這些製作人的基本功課他已經過關了。現在傅若岩要挑戰的是怎麽賺錢,怎麽抓策劃和營銷。2007年,傅若岩出任監製的《達人未愛狂想曲》麵世。號稱“中國第一部真正的形體戲劇”的《達人未愛狂想曲》在人藝小劇場首演就賺到了32萬元票房。

首演結束之後,一些公司拿著熱錢主動找來,地產公司、文化公司、農副產品公司……現在拉投資不成問題,公司忙不過來,就加一個人,加到現在傅若岩手下有4個“小弟”。號稱以銷定產的哲騰公司沒有租辦公場所,省了!“哥幾個跑起來嘍”是傅若岩衡量公司景氣的標準。2008年,得到投資後,傅若岩開始運作《東遊記》,商演8場基本上收回成本;同年下半年,哲騰自己投資了《收信快樂》,傅若岩請來了據說是小劇場裏腕兒最大的沙溢出任男主角,投入28萬元,演出18場後票房達到34萬元。商報記者李瀛

C 科幻出版人的尷尬人生

“當我重新擁有了一定的積蓄後,我會重新把科幻小說當做自己的兼職。”

在眾多新浪博客中,有個點擊率高達100萬的《科幻星係》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2004年,它的創始者王鯤大學畢業後,對於科幻小說的熱愛使得他開始通過朋友搞的論壇、在百度開創貼吧等方式結交了近3000名同樣愛好科幻的朋友。他萌生了創辦科幻俱樂部的想法。

為了給大家提供一個方便交流的平台,王鯤拿出2萬元開辦了以科幻類為主體的《科幻星係》網站並成立了自己的科幻俱樂部。對於俱樂部,王鯤表示:“由於出版科幻類小說投入資金比較大、回報又少,所以很少有人願意投資到科幻類小說的出版之中。”

2006年,王鯤在新浪博客開辦了專門刊登科幻小說的博客。“那時每當我看到優秀的科幻小說,我都會把它放置在博客中供人欣賞。”令王鯤自己也沒有想到的是,自博客開辦以來,點擊率直線上升。但迫於科幻小說的生存條件,迫於生活,在出版科幻小說的同時,他不得不去考慮自己的生存問題,而轉變去刊登一些能賺到錢的文章。王鯤的科幻博客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背離了原本的初衷。“在整個出版行業中,科幻小說愛好者僅占5%。僅有的這些讀者讓我清晰地了解到寫科幻小說注定賺不了錢,所以生活所迫我改寫軟文、公關稿以及IT稿件。”王鯤無奈地說道。

2008年3月,由於種種原因,王鯤選擇離開了他原本的公司。沒有了固定的收入,很快讓王鯤了解到現實是何等殘酷。

“近10個月的時間我成為了在IT行業中算是排名中等偏上的全職博客寫手。現在我每天寫稿件的時間花費大約是在10個小時,這與普通上班族沒有什麽區別。一周博客寫作能給我帶來的收入是4000元,一月是四周,也就是近2萬元,一年下來就是幾十萬的收入。雖然科幻小說現在仍然不被大眾所接受,不過我希望我能把創作、出版科幻小說的路一直走下去。”

這篇關於80後創業實錄 靠創意起家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6日,歸檔到目錄創業故事
相關的標簽:文化創意產業 同學網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