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慶德:代工不是夕陽模式

Jan06

在沿海企業大量倒閉、利潤大幅下滑的寒冬期,輿論幾乎都認為過去企業的粗放型增長方式、產業結構等問題是最大的頑症。但是這些指責是否在企業界得到認同?為什麽在金融危機衝擊下,有些企業雖然增幅減緩,但還是比其他企業更具禦寒能力?

擔任本期《經理人》雜誌客座總編輯的格蘭仕集團董事長、創始人梁慶德先生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同樣是做出口的企業,同樣也有OEM或者ODM等產業模式,格蘭仕集團去年微波爐產品同比增長56%、小家電產品同比增長300%!“格蘭仕奇跡”仍在延續。那麽,梁慶德憑什麽帶領企業避開金融風暴?下一輪戰略他又將如何定位?

模式本身不是錯

《經理人》:實體經濟危機已經到來,作為中國“世界工廠”的核心—珠三角備受矚目,但是拿東莞和佛山兩地相比,為什麽格蘭仕所在的佛山,不但沒有出現大量企業倒閉,而且製造業依然平穩發展?

梁慶德:改革開放30年來,珠三角幾乎一直都是處於快速發展的順境中,在能賺錢的大好環境下,誰都不在意優劣。但在金融風暴下,兩地的產業優劣就顯現出來,其中關鍵性的決定因素就是兩地製造業的性質截然不同。

東莞企業絕大部分都熱衷於做貼牌加工和出口貿易,屬於典型的外向型企業,而佛山企業大多數熱衷於做自有品牌,並同時開拓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內外向並重,甚至很多企業都偏向於內向型。國際經濟環境惡化後,包括格蘭仕在內的多數佛山企業則放大了國內市場注意力,而長期依賴於歐美市場的東莞企業,就會遭受訂單銳減的滅頂之災。

《經理人》:過去一直贏利的企業,為什麽在金融海嘯麵前毫無抗風險能力?

梁慶德:沒有金融海嘯,每年也有一大批企業會因自身決策的失誤而倒下。而這些倒閉的企業絕大多數是資金鏈斷裂。但是怎麽會斷裂的呢?2007年市場好的時候,很多原來贏利很好的企業就開始花巨資炒股,我就親自見過一家拿出幾十億元去炒股的企業,而在金融風暴襲擊下,股市從6000多點急轉直下時,又隻能被迫在4000點補倉,巨虧後就造成企業現金流斷裂。

去年銀行給格蘭仕的授信額度是68個億,但格蘭仕隻用了一個零頭。當時有不少人勸我趁機撈一把,但是,我認為全世界沒有一個人人都賺錢、時時刻刻賺錢的股市。格蘭仕在賺錢的時候,也從不做投機,因此在金融海嘯中,我們仍然有足夠的現金流。

《經理人》:由於倒閉的企業絕大多數是以OEM為主的企業,因此這種產業模式被認為是死於經濟危機中的最大原因,難道OEM真的已經成為一個夕陽模式?

在業界長期以來通常是把代工企業等同於那種缺乏技術的打工企業。這頂帽子並不適用於富士康那樣的企業,當然也不屬於格蘭仕。

另外,在業界還有一種聲音就是產業要升級,現有模式要盡快淘汰。有沒有現成的解決方案?沒有!產業升級就是從勞動密集型轉移到技術、品牌服務上去,但是按照中國企業目前的水平、能力來說,有多少家企業能夠掌握一半以上的核心技術,又有多少家企業能拿出完整的體係化的品牌服務?

諷刺的是,包括美國在內的發達國家,卻發現自己過去極端地走品牌、服務模式,為今天在解決大量失業問題上留下了麻煩,現在他們開始意識到本國仍然需要保有一定數量的密集型製造模式。

“微笑理論”在金融危機下需要倒立。我的觀點就是,中國和歐美就應該互補,我們要從底部向品牌、服務上走,而他們需要重新認識底部的生產力,引進成熟的製造企業,以解決大量勞工的就業。

作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沿海經濟,在產業新模式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的時候,現有的模式不要被簡單地、過早過快的否定掉。OEM本身隻是一個在製造企業中的商業工具。

擊穿價格底線

《經理人》:格蘭仕有一個目標,就是要成為“全球製造‘”,但大環境發生變化,會放緩這一戰略步伐嗎?

可以查一下格蘭仕過去30年的經營曆史,你會發現一個特殊的現象,在市場過熱的時候,我們按兵不動,而在市場趨冷的時候,我們開始進攻。

現在,打開海外市場不能靠過去簡單的出口模式,而可以適當利用部分海外企業陷入困境,進行抄底並購,把工廠設在當地,避免貿易壁壘。

梁慶德: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麽我們企業無法從國內找到優秀的技術人才,非要花巨資去邀請海外人才,關鍵還是國內沒有設置相關產業的高等技能教育,為什麽在瑞士有鍾表學院、酒店係統教育機構,而中國沒有?據我所知,很多國內著名的網絡企業,對招聘來的大學生通常要進行內部長達3年的培養。格蘭仕也一樣。但是為了企業加速發展,我們隻能積極尋找海外人才,隻不過,現在可以從過去高價聘請變成抄底。

過去,我們請過一個韓國籍的技術高管,並配了5名左右的中國技術員工,結果效果並不好,於是我們就調整為招聘團隊,一組一組地挖,其中也包括營銷人才。我們在日本有8個公司在進行招聘、挖人。無論是高價聘請還是抄底人才,企業的評估原則是,是否縮短了與世界優秀企業的距離?

《經理人》:格蘭仕的“擊穿價格底線”戰略,經常引發行業震蕩,因此業界稱格蘭仕為“價格屠夫”,但在金融危機下,這種價格戰略是否還能延續?

價格戰其實是一種很簡單的策略,但為什麽能做好的企業寥寥無幾?因為這個看似很簡單的策略,如果不是把它當作一個係統的工程來做,而隻是在下遊降價的話,最終將導致利潤的趨薄甚至虧本。你必須把規模做大,讓自己得以開發核心產品,降低成本。所以價格戰的背後是一個價值鏈,你必須最大可能地掌控這個價值鏈,你才能擁有別人所沒有的降價空間。

我一直說企業要做大做強,須五根手指—品牌、技術、價格、規模和服務,它們握成拳頭才是實力,而在拳擊的時候,價格最先接觸市場,因此企業一定要“擊穿價格底線”。

業界會認為我們是營銷價格戰,其實根本不是,而是製造成本的價格戰。營銷價格戰打到後來的結果一定是企業失去利潤。但打成本價格戰,必然要求企業控製原材料的價格。但原材料價格能否控製?我說隻能適度,因為涉及到行情變動,我們的出路是,要想辦法在產量上謀求規模,靠規模效應實現總成本的降低。

“擊穿價格底線”的產品一定有最合適的性價比,用同樣的價格比質量、比服務。

這篇關於梁慶德:代工不是夕陽模式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6日,歸檔到目錄創業故事
相關的標簽:梁慶德 格蘭仕 ODM 代工 OEM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