訣別般地送別

Jan06

希望這篇有關於訣別般地送別的文章,能讓您有所收獲

在圖書館上書時,無意中看到書架上的一本書,其名曰《十八相送》。作者,蘇童,不曉;內容,亦不知道,按照它所在的書架,應該是一些關於青春故事的散文吧。不過,這一切都不重要了,我隻喜歡這個書名。“十八相送”,僅四個字,簡單而深沉,足以在我的腦海中形成一幅無以言說的送別圖景了。

“君自保重,我心送你三十裏。”語出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據說,王夫之宴請遠方來客,宴罷友人歸去。其時王夫之病體難持,無法遠相送,在家門口對友人說了上述一句話。待友人複返取遺漏之物時,發現王夫之仍立於家門口,心裏算著友人離去的裏程呢!這個故事,我是在一本雜誌上看到的。當時,就特別的感動心戚,有一種久違的溫暖撲麵而來,舒服得直想流淚。那一句話,那一種舉動,詮釋了送別的最高境界——心送。“送君千裏,終有一別”,但是,心中的送別卻可以綿延千萬裏,穿越時空界限,抵達生命的盡頭。

自古多情傷離別嗬!談及送別,最先想到的,還是古色古香的古人之送別詩詞歌賦。最壯烈者,生死之送別也,有易水旁,風蕭蕭,高漸離鼓歌“壯士之一去不複返”於荊軻;兵圍垓下,四麵楚歌,霸王別虞姬,劍起劍落,香消玉殞,空留“虞姬虞姬,奈若何?”最淒美者,心上人之送別也,有柳永的“蘭舟催發”之下,還“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西廂記》中,張生別鶯鶯上京趕考,鶯鶯不舍:“恨分別得早,恨相見得遲。”是壯烈也好,是淒美也罷,它們總能穿越千年的曆史,觸動我們心底最柔軟的那根弦,引起共鳴。

“送君南浦,傷如之何”、“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送君千裏征戰沙場出生入死相見無期般的訣別,抑或是辭鄉出外遊學赴考遠調任職雖歸期未定然總有再會之日般的暫別,在古人看來,都是摧心的。說什麽“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說什麽“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喲,那隻是少數人的豪邁壯闊之言。縱使心中千般不舍萬般不願,縱使肝腸寸斷淚已成冰,也定不在歧路沾巾,隻為給遠行之人一個安心。是的,總是這樣的,不能相伴同行攜手共進時,就好好地活著,即使是壓抑著,也要讓他們少些擔心,就算牽掛起來也沒有後顧之憂。所以,揮手與揮淚,一樣的深情,一樣的令人動容。

天下無不散之筵席,所以,天下就有了免不去躲不掉的送別。兒女別雙親,妻別夫,手足之別,朋友之別,一個人,一輩子,一定會遇上或多或少或這或那的離別。在送別與被送別之間轉換,在送別主角與旁觀送別之間變化,生活至今,我是對送別有了切身的體驗並由此而產生了一種敬畏。是的,我敬畏著每一場送別,敬的是送別時人們撼天動地的真情流露,畏的是送別後那種“今日一別,不知何時再相見”的時空滄桑。終究是怕了世事難料的真理。有多少人會想到今日一別竟成永別?又有多少人在永別突然降臨時,空餘遺恨?

敬畏送別吧,就像敬畏生命一樣。敬畏送別,就要在珍惜每一次相聚的同時,也珍惜每一次的送別。說得危言聳聽點,就是把每次送別都當成是訣別般,珍視。作家池莉曾在一篇散文中說,“我開始傾聽,看不見的地方,那鐵軌的絮語,它在悼念那無數次在時間上不可逆轉的別離。去年的別離,前年的別離,前生的別離與今世的別離,都是不可逆轉朝死亡走去。”把送別當成訣別,不是要上演呼天搶地泣不成聲死活不舍,而是心有靈犀心照不宣心意相通,不管是我送你還是你送我,都能讓對方真切感受到送別之人的在乎與牽掛。

珍惜每一次的送別吧,該釋放的情感就盡情釋放,酣暢淋漓痛痛快快,不留一絲遺憾;該壓抑的總要忍住,讓愛靜靜彌漫,纖塵不染樸實無華。

這篇關於訣別般地送別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6日,歸檔到目錄經典散文
相關的標簽:敬畏 別離 友人 王夫 天下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