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淩羊:你那不叫溝通,你那叫撕逼

Feb19
文/晏淩羊

1

不知道大家在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那種每說一句話都帶刺的人。

你跟TA溝通,通常是以不愉快收場的,因為對方一開口,就讓你炸毛。

TA們說話,總是這樣開頭:

“這都處理不好,你好蠢啊......不會的話,請我教你啊,你自己瞎琢磨些什麽?”

“你就不能照顧下我的感受,幫我把那個錯別字改正過來麽?”

“你怨氣好大哦,怎麽就是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呢?我隻是建議你家請個保姆而已。”

“你這人好沒素質,電梯裏不讓抽煙不知道嗎?”

這種上來就給人扣帽子的人,換誰都沒興趣跟對方交流第二句。

你還沒開口呢,就已經被對方定性為愚蠢、不照顧別人感受、怨氣大、沒素質了。

每次遇到這種人,我都好抓狂:好好說話,不給人胡亂扣帽子會死啊?

上述的話,其實可以換一種方式來說,而且會起到截然相反的效果。

“如果我是你的話,我會這麽做........”

“請幫我把那個錯別字改正過來。”

“我建議你家請個保姆,理由如下:一二三四......”

“電梯裏是禁止抽煙的,請您掐掉煙頭可以嗎?”

生活中,感覺最不缺這種因為一句話、一件事而給一個人定性的人,這種每說一句話都充滿對抗性、攻擊性的人......他們說的每一句話,幾乎都帶有負麵反饋、敵對情緒,你需要有十足的涵養和耐心才能讓溝通繼續進行下去。

很多年前,在我還沒跟一個朋友絕交之前,她說話就是這樣的。

和她一起去餐廳吃飯,服務員上菜速度稍微慢了一點,她就開始破口大罵:“點了半個小時的菜到現在都沒上,你們都是幹什麽吃的?上個菜都這麽慢還開什麽餐館?直接倒閉得了!”

服務員嘀咕一句:“其他桌子的客人也在等,總得有個先來後到吧?”

她一拍桌子站起來,直接嚷嚷:“你工號多少?叫什麽名字?我要投訴你!你讓你們老板來!”

跟她一起去爬山,到達山頂時我們兩個人走散了(山頂人太多),她手機又沒電,而且也記不住我電話號碼。

想著她身上沒帶多少現金,我隻好在下山的必經之路邊聽音樂邊優哉遊哉等她。

好不容易得等到她來,我一站起身,就迎來一頓抱怨:“你明知道我手機沒電,身上又沒帶錢,怎麽就不能等我一下?或者找我一下?一起出來玩,當然要一起回家的。你平常都是這麽自私,從來都隻顧著自己的嗎?”

她其實人也不壞,很多時候還蠻熱心的,但因為跟她互動、溝通感覺太累,後來,我也就慢慢跟她疏遠了。

因為誰都不喜歡長期跟一個讓你付出極高的溝通成本的人交往。

2

在有些場合(比如在職場),我們的時間都很寶貴,這就需要雙方要用最高效的方式完成溝通。

深諳有效溝通的高手都是怎麽做的呢?就是盡量讓雙方的溝通圍繞著“共同目的”轉。

我們想買一件東西,但覺得這東西不值那價格,可以直接還價,而不是挑剔它這裏不好那裏不行......

有時砍價反而能起到更好的溝通效果,你和店主也更容易達成心理共識:不是東西不好,是價格不合適。

你一橫挑鼻子豎挑眼,店主可能就會產生逆反心理:既然這東西在你眼裏這麽差,那你還來幹嘛?

如果你需要下屬、乙方配合完成一項工作,那麽,最高效的溝通方法,是直接發出指令,你要如何做,不要怎麽做,而不是把精力消耗在抱怨對方為什麽不照顧自己的感受,為什麽這樣不負責任、不顧全大局這樣的指責上。

舉個例子:如果你需要別人幫你編輯一篇文檔,事後若發現錯字,你可以直接告訴對方“這裏有一個錯字,請改過來”。

如果你非要跟對方說“你知道我為了方便你,事先做了多少準備工作麽?但你連這麽重要的字都打錯了,說明你一點都不在乎我的感受。我合作過這麽多人,就沒見過誰像你這樣的......”那麽,接下來你可能會遇到的情緒反彈和工作阻力可想而知。

如果我們一直著眼於宣泄情緒,那我們跟別人的對話最後很可能就陷入僵局,甚至是給彼此都留下很不好的印象,以後再打起交道來,就很難再給對方留下任何的好印象了,這樣反而給自己設置了很多阻力和障礙。

這樣的高效溝通原則,也可以適用於家庭關係中。

如果你希望你老公幫你按摩下肩頸,你可以直接發出指令“幫我按摩下這裏”,而不要拐彎抹角說“我忙一天累一天了沒看到嗎?你怎麽就不知道我為家操勞的辛苦呢?那誰誰誰的老公就很懂得關心老婆!”

誰都不喜歡被扣帽子,被施以負麵評價。

如果真的想解決問題,就讓溝通圍著“解決問題”這個目的轉,而不要讓自己和對方進入“我說服你,你說服我”或“我要贏你”的拉鋸戰。

強者著眼於解決問題,而弱者著眼於情緒,動不動就覺得自己是受害者,動不動就覺得別人一定是“想害朕”。

曾經,我也收到過來自粉絲的質問:“你就實話實說吧,你是不是個騙子?”

這話真是讓我不知道如何接招,對方不過是沒有了解清楚情況所以才產生了這樣的認知。事後證明,這不過是誤會一場,但我覺得這真的不是解決問題的態度。

我也會跟人發生分歧和矛盾,但遇到這樣的問題,我一般是先善意理解別人的言行,接著盡量了解清楚情況,然後不卑不亢去協商。

這是有心理學基礎的,你把別人想太惡了,有時候別人真的會出於報複而惡給你看。

如果所有辦法都用過了不奏效,那麽,對立和對抗是最後的一條路。

以受害者姿態自居的人,也往往會成為站在道德製高點上的人。這兩種心態都很容易引起別人的情緒反彈,不利於問題的解決,或者說,讓解決問題的成本變高。

3

確切地講,溝通有時候並不需要什麽技巧,那些技巧不過是“術”的層麵的東西。

良好的溝通,隻需要做好“道”層麵的事兒,也就成功了一半。

溝通之“道”是什麽?

還是那句話:與人為善,著眼於“解決問題”而不是“發泄情緒”。

遇到不順或挫折的時候,每個人都會有沮喪、狂躁等情緒,但這個情緒是需要我們自己去處理掉的,他人完全沒有義務為我們的壞情緒買單,或者為了照顧我們的情緒而遷就我們的主觀想法或主觀判斷。

關於這一點,曾經有溝通高手給我們這樣支招:每當他人不符合自我預期的行為、語言等引發我們的消極情緒時,我們務必要學會自我提醒“不對他人作任何主觀價值判斷,無條件接受他人的本來麵目”,直到養成習慣為止。

長此以往你就會發現,你越來越具有包容心與客觀立場,越來越有心胸和心情來欣賞並學習他人的優點、特長,實現互利雙贏。

高效溝通要避免幾個誤區:

比如,把具有攻擊性的言語理解為“直截了當”。

“直截了當”是了解溝通雙方所處的情境後,向對方直接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訴求,其實質是“表達自己”,而攻擊性的言語是以“否定對方”為目的。

比如,隨意擴大討論範圍,沒法“就事論事”。

你討論某個事情,就應當圍繞這個事情展開。比方說,你反對一個人的觀點,那就針對這個觀點進行闡述。你反對某個人的某個行為,那就針對這個“行為”本身表達看法。

如果因為對方不同意你的觀點,你就開始人身攻擊,揣度對方是因為出身不好或者離婚或別的什麽而有這樣的認知,顯然便是“嚴重越界”了。

比如,總想贏。

生活中大多數溝通,都不是辯論賽。溝通之所以產生,是因為有“溝”,所以溝通的目的,主要在於“通“,而不是贏。

如果“通”不了,那也不能強求,讓“溝”繼續存在就好,畢竟”夏蟲不可語冰“是很正常的一件事。雙方無法實現有效溝通的時候,真正的”贏“是不存在的。

4

把“謝謝”改成“謝謝你”;

把“隨便”改成“聽你的”;

把“我不會”改成“我可以學”;

把“聽明白了嗎?”改成“我說明白了嗎?”

這是網友總結出來的幾大大溝通要訣。

所有這些要訣,對應的都是背後的態度,或真誠,或謙卑,或尊重別人,或平等待人。

你看,有些話,換個心態、換個角度說出來,效果會很不一樣。

同樣是勸別人減肥,有人這麽說:“我覺得你以前一定很苗條,能保持下來你就更漂亮了。”

也有人這麽說:“你好胖,一胖就顯醜,趕緊減:!”

哪個效果好一點?

彼此之間又不是有深仇大恨,何必給彼此添堵呢?

也正因為這樣,我覺得在溝通中,“與人為善”是比“著眼於解決問題而不是發泄情緒”更重要的一個秘訣。

有一年,我去聖彼得堡旅遊。在夏宮花園遊覽時,我把麵包屑放手心裏,來了兩隻鴿子站在我手心裏啄食。

一個俄羅斯大媽見狀,走過來用俄語跟我說話,可我一句聽不懂。

我用英語和中文跟她說,她也聽不懂,但她一直沒放棄,身體語言全使上了,我才明白她是想讓我也去喂喂鬆鼠。

我聽懂的那一刻,她笑了,我也笑了。

那一刻,我心裏覺得很溫暖。

與此同時,我不得不感慨:好的溝通,完全可以不靠語言,你對人有善意、對事有解決問題的誠意,也就夠了。

學會溝通,從現在做起。 這篇關於晏淩羊:你那不叫溝通,你那叫撕逼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為人處世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