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必為你的拒絕,感到內疚

Feb19
你不必為你的拒絕,感到內疚

  文:蔡尖尖

  小土豆在後台和我講了一件事情:剛剛新買回來的衣服,被室友看到了,就說她晚上有一個活動,想要試一下,結果試完之後,就說直接向小土豆說,她先穿了。

  似乎不應該拒絕,因為平時關係也不錯,一套衣服隻是借借好像也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情,盡管有些不快,但是她還是說了好。

  但是難得喜歡的一套衣服,自己還沒有寶貝一下,就先被拿去穿了,小土豆越想越不舒服,覺得很不高興,同時又對這個狀態感到困惑,懷疑起是不是自己太小氣太自私了?

  我說,小土豆,這個反應是正常的,不需要犧牲自己的感覺去成全別人的高興,如果真的不滿,應該就直接拒絕。

  有時候我們害怕拒絕,是因為擔心別人給你一個“小氣,自私”的評價然後會散播出去,從而影響了別人對自己的形象評估,這種害怕,是在為未知的損失埋單,又是一個死循環——你越害怕拒絕,實際性的損失卻越大。

  所以很多人才會感覺活得越來越不像自己,憋屈無比。

  ✤

  雪落在群裏麵和我們講了一件事情:有個朋友是孕婦,老公出差了,她問雪落能不能晚上過去陪她睡覺。

  如果是你,你會怎麽處理?

  你是在在考慮該不該去之間權衡然後做個選擇嗎?

  這時候雪落說了一句話:“我自己事情很多,然後我要跑到她家去,晚上陪她睡覺,白天再回來,這個感覺很怪,不明白為什麽,她會那麽自然而然地提出這種要求?”

  我很欣賞這種態度,因為能夠厘清自己+明白對方要求的不合理性,不會輕易就產生無謂的負疚情緒。

  不要動不動就拿“夠不夠朋友啊”這種大帽子扣過來,不為他人設身處地考慮的要求,令別人很為難,本身就不合理,還要說別人不夠義氣,這種流氓真心耍得虎虎生威。

  所以,有的朋友,就隻能止步於普通朋友,你心裏有數。

  ✤

  1-3歲孩子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占有欲”時期,這是孩子在成長發育中很正常的一種心理現象,即“我最大”的自我中心意識時期。

  最常見的是,一方父母帶著孩子到對方家做客的時候,明明滿屋子的玩具,可小主人就是不願意給對方一個哪怕平時都不玩的玩具。於是主方父母就會開始教育孩子,作客一方家長做出什麽樣的反應,你就可以判斷出這個小孩將來對朋友的處事模式。

  幫忙嘲諷型:哎呀呀~小朋友不就是個破玩具嗎,這麽小氣不給啊,你這樣是很自私的BLABLA……

  大言不慚型:小朋友你應該多和小朋友們分享自己的東西,這樣才大方,才是好孩子,不然人家都不和你玩的BLABLA……

  嘮叨功勞型:小朋友你上次去我們家,毛毛對你多大方呀,玩具吃呀什麽的,都分享給你了,你怎麽能一個小玩具都不給毛毛玩一下BLABLA……

  怪自己小孩型:爸爸媽媽帶你來阿姨家做客,乖乖坐著,家裏那麽多玩具,平時也不玩,這會兒倒上心了BLABLA……

  類型太多不一一列舉了,總之不正當的引導都會惹得主人家越發窘迫深感自己教養不到位。甚至有的父母不管孩子的反應,直接就把東西送給人家了,回頭還要揍孩子,說不懂禮數。

  所以,到處因為父母隨意把孩子東西送人或者放熊孩子進房間肆意破壞釀成的慘案不計其數,哪個論壇都有血淚控訴。

  ✤

  為什麽突然談起小孩子的教育問題?

  因為上麵所舉的負麵例子,父母都沒有正確培養孩子尊重自己內心的感受,而對方父母沒有正確幫助小孩認識到與朋友之間的應有的界限感。

  分享的意義在於分享的人是自發願意的,小孩子沒有什麽物品價值觀念高低,對於他來說,也許一個最粗糙的玩具,都是無價之寶。

  這種感覺一直都會在,就算我們長大後,一件很普通的東西,可在你看來它就是非常有紀念意義不能用價格衡量;價值不高的東西,你就是喜歡獨占它的那個感覺,任何他人的使用,你心裏都會特別不舒服,那和小氣毛關係都沒有。

  小氣在我這裏的定義是,使用他人的東西很大咧咧毫不手軟,別人用了他一張手紙恨不得人家請頓飯回報執行了雙重標準的那種人。

  如果你平時根本都不使用別人的東西,你可以理直氣壯地拒絕別人使用你的東西包括一張手紙。

  但是我們又不是活在真空,交錯那麽多的來來往往,錙銖必較到算死草的人真的還是極少數的,隻是我們對如何去把握什麽是個合適的度上,心裏沒底。

  我們應該對自己,對他人,都設置一道界限底線,自己不輕易越過這個底線,也別輕侵犯他人地盤。而界限感的前提,就是尊重,尊重包含兩個對象,一個叫自己,一個叫他人。

  它同時有個行事基準,用羅振宇說過:我們在保持自己獨立的人格尊嚴和人格空間的前提下,盡可能對他人釋放善意。

  ✤

  因為你尊重自己的感覺,對於不合理要求,你可以完全一口拒絕,而不讓自己陷入為難的處境,同時也不會產生任何負疚的心理。

  舉個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借錢,大小數目都好,當對方提出這個要求的時候,大腦就要開始啟動一係列的評估活動:這個人和我的交情如何?熟悉程度?過往信用?情況是否危急?我能借的數目是多少?如果對方不還我能否承受得了?我能接受他不還嗎?我現在的餘額能不能夠保證我的正常開支?……

  當然土豪不差錢的另當別論,可以自己吃泡麵但一定要講義氣的人除外。

  評估結束後如果你覺得還是可行,你可以借,也可以學學錢老先生,借數目的一半,還不還無所謂了;又或者幹脆拒絕,因為有好幾個指標項不能達標,這就是尊重自己的判斷所帶來的好處。

  千萬別表麵一副無所謂,背地裏又肉疼得半死,尊重自己,表裏如一。

  再把這個感覺移動到別人身上,恭喜你,你學會了共情,如果知道不能讓人家也忍受這樣的煎熬,就請別把這種糾結的痛苦加到他人身上。有時候在你看來就是舉手之勞,人家不願意幫忙,那也是人家的權利。

  說穿了,這些大小的事情,都是你對一個朋友的各項評估指標,細細篩選後,你得到了一些讓你感覺舒服可交的朋友,或者你自己成為一個,讓人感覺舒服可交的朋友。

  我們不就是這麽來回折騰,最後才回過神來的麽? 這篇關於你不必為你的拒絕,感到內疚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為人處世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