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養是不多管閑事

Feb19

  作者:尤寺淨

以前趕早高峰上班的時候,都會在同一部電梯裏碰到一位大姐,每次進電梯時都會很快感覺到自己首先接受了一遍來自於對方從上到下的目光洗禮。如果當天乘電梯的人中有她認識的同事,會馬上聽到這樣的話:

“你今天帶餐啦,隔夜的嗎?這樣不好,有致癌物質,對身體不好。”“你今天穿得有點薄啊,多穿點衣服。”“你臉上冒痘了,多喝點水。”“你又帶這麽多零食,太會花錢了。”“你太瘦了,要多吃點。”……

一幢寫字樓不同樓層每天都會有不同的麵孔,在一個相對密閉的空間裏,大家再熟識點頭示意就好,如果想要進一步說些話,一般就盡量壓低聲音聊些無關痛癢的話題就好,這樣也算是對談話對象和電梯裏其他不相幹的人的尊重了。一直以來我以為這應該是常識。

但每次碰到這位大姐,我常常就會有些頭痛,不知道她隨時會冒出哪些令人尷尬的話題。

令大家更難以忍受的是每到一個樓層,隨著電梯開門,到對應樓層的人陸續走出去時,就會聽到她轉而對身邊的人說,“你看她高跟鞋穿得那麽高,對子宮不好的。”“看到那個人背的包了嗎?網店上有爆款,你要買我給你鏈接。”“那個人的發色明顯就不襯她的膚色啊。”……

每次我都恨不得快快到達公司所在的樓層,電梯門一開,幾乎想立刻就跑出去。那種感覺有種走在農村的街頭巷尾,從一群閑來無事搖著蒲扇互相吐露東家長西家短的婦人們中穿越而過。

想必遇到這樣的人,那些帶餐的,穿太少的,冒痘的,帶零食的應該一早上的心情都不會太好吧。而那些還呆在電梯裏的不相幹的陌生人心情應該不可避免也受到影響,擔心待會自己一走出去,就會被冠以什麽樣的評價。

狄更斯說,最好的禮貌是不多管閑事。我覺得這句話算是客氣的,在一個開放的公共空間裏對認識的和不認識的人評頭論足,指手畫腳,表現上打著一幅為了對方好的旗號,但實際上是很沒有教養的行為。

以前在報社當記者的時候,做過一份調查,問大家在辦公室一般不喜歡哪一類型的同事?結果出乎意料,大家都指出了同一類的同事,就是好管閑事,越界越級酸其他同事的人。

比如最不喜歡聽到這種人捧著水杯站在你身邊說,“還是你們崗位好,上班時間還能上QQ,逛淘寶,不像我們這樣的崗位都忙死了。”“我看你們部門同事之間也很少交流啊,不像哪個部門討論熱烈……”“聽說誰誰誰的方案還沒出來,太拖拉了,聽說哪個部門都等著呢!”……

碰到這樣的人不知道是公司的福報還是毒藥,但對於同事間來說絕對是毒藥般的存在。這種看來閑來無事的隨口一說,言辭間聽起來熱情、羨慕、勸誡和鼓勵,實際上卻十足挑撥離間同事間的關係。

以前每次網絡上爆出一個明星離婚的消息時,就一定會有大批的網友奮起圍觀,指責男方不負責任,推測女方是否出軌,以前我常常不明白到底是什麽樣的人有那樣的一份閑心為自己不相幹的人發起實實在在的口水戰,後來我漸漸明白了,不管現實世界還是虛擬網絡,管閑事是很多人骨子裏就具備的天賦異稟,他們是隨時隨地都能找到視野所及的管轄對象的。

我是一個不太愛管閑事的人,特別是對於夠不上朋友的泛泛之交,一般就止於點頭微笑,彼此客客氣氣相安無事就好。但在事實上在好朋友之間,我發現自己其實大部分人一樣,也是一個多管閑事的人。

以前好友L經常把我當成一個情感垃圾桶,跟我抱怨男朋友對自己並不是十分在意。她說對方甚至風雨無阻接送某個女同事上下班,態度很曖昧。

我幾乎拍案而起,當下跟她說,分開吧,不要再繼續交往了,要不以後辛苦的是你自己。

但他們非但繼續交往,最後還決定結婚了。

結婚的前夕,她又十分焦慮和悲傷地跑來跟我說,他和那個女孩還是沒有徹底斷舍離,前幾天深夜還互發了短信。信息極端曖昧。

我跟L說,考慮清楚好了,這婚還是不要結了。對方婚前不忠,婚後也不要奢望他會忠誠了。

L似乎聽進去了,但無力的是,她根本沒有主意,父母反對的事,她是絕對不敢自己做決定的。

後來他們結婚了。

婚後的生活就開始進入無比狗血的拉扯。她總是患得患失,無時不刻在追蹤他和那個女孩的信息,兩個人因此不斷爆發爭吵。直到有了共同的小孩,這種戰爭也沒有停止過。

終於有一天,她不是跑來跟我哭訴,而是斬釘截鐵地說,自己太累了,這個算是婚離定了。

我也鼓勵她走出來,並跟她分析了一大段關於她婚姻不順的緣由始末。甚至忍不住幫她罵了那個男人。

沒想到回去後,她又再一次妥協了。她說自己還是希望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

那一刻,我的表現比她還要崩潰,然後跟她說了一長段我至今都後悔無比的話,我說每次在我覺得你們是時候分開時,你都能再折回原路。你根本是在毀掉你自己的人生,表麵上是要給小孩一個完整的家,但實際上是你不夠堅強,太過於懦弱不是嗎?你這不是為了孩子好,相反,隻會給孩子造成一種錯覺,認為所有的家庭和婚姻關係就是一種表裏不一,表麵上完整,實際上支離破碎。這種生活狀態下,你是不會幸福的,小孩也不會幸福的。

L沉默了,然後銷聲匿跡很長一段時間。

後來在朋友圈裏頻繁看到她所更新的狀態,發布關於孩子的消息,老公的消息,營造一種其樂融融的感覺。但每隔幾天又會出現一條無奈的抱怨。反反複複無常。但感覺得出來,這種狀態下的生活她算是願意隱忍地堅持下去了。

後來我才開始反思,該罵的不是那個對她不好的男人,而是好友L。

但最最該罵的不是L,其實是我自己啊。

我無法站在自己的角度為她做出任何決定,誰也不可能是誰的救世主,每個人的人生本就不同,我不應該把自己認為對的那套價值觀強加在她身上。她自己的人生無論對錯,都得由她自己去丈量,去把握,誰也不可能代替她走完的。

我們總是說不要太過於幹涉別人,也不要太過於在意別人的看法。但是有時候我們往往忽略掉一件事情,就是我們在表達對別人的關懷時,總學不會適當克製。

我們常常會忽略一件事,就是其實管別人的閑事,即便是好友的閑事其實也是一件需要經過自我訓練的事。我們不能遇到別人一傾訴,就開始不假思索滔滔不絕地反饋。

傾聽能力是需要訓練的,去聽到別人的潛意識和潛台詞,去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揣摩到別人深層次更想要你支持她的東西,你能做的隻是順著這個邏輯支持就好,而不是推翻對方的,去強加你的價值觀。

現在L依然有事沒事給我發來一長段信息,跟我傾訴她的現狀,但現在我開始變得理智,不再輕易給出回答和代為作出決定了。

雖然有時她也會表達鬱悶,以前我還會自責,但現在我開始學會弱化自己內心上的這份自責,我隻是不斷以此提醒自己:不要輕易評價別人,更不要輕易為別人的人生指手畫腳。

人和人之間的見識,經曆,未來導向等種種本來就存在不同,我們總以為自己所認為的為朋友好的就是好,其實很多時候無非是自己的聖母心在作怪而已。

對於好友L的人生,換位思考一下,很多時候也許並不是她不想,而是她覺得條件真的不允許,什麽時候合適分開,什麽時候她能夠承受,她內心上一定有自己的判斷和衡量標準。作為朋友能做的最大限度的幫忙就是列出利弊,讓她自己做最合適她的選擇,一旦她做出了選擇,無論好壞,我們也隻能支持,僅此而已。

以前我覺得一個人多管閑事是因為從小的生長環境造就的,越是在農村,越是閉塞的村莊裏越會存在這樣的現象。

記得小的時候最喜歡放暑假,那時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水稻,每到夏季稻穀收割,外婆家就會格外熱鬧。因為鄰居和親戚都會過來幫忙,有的負責收割,有的負責拾稻穗,然後外婆會負責燒水和做一頓豐盛的大餐犒勞前來幫忙的人。

我問過我媽為什麽大家都願意無償過來幫忙?記得我媽告訴我,家家戶戶都有稻穀要收割啊,等過幾天別人家裏要開始忙碌,這些人又會過去幫忙的,你幫我我幫你,生活才能順利過下去啊!

當然農忙時候鄰裏之間的互相幫忙並不能算是一種多管閑事。但這種農耕時代裏長久形成的互幫互助慢慢就衍生出了越來越多逾距越界的行為,大家在一邊忙碌時,就能一邊將家事對外透露得幹淨徹底。同住在一個大院,一條街道的幾乎沒有關起門來的秘密,生活中人人都可以是閑人馬大姐。

但農耕時代逐漸過去,我們的生活環境和人們的意識早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為什麽生活中還是避免不了多管閑事的人,甚至很大部分人都普通存在愛管閑事的心理?

記得以前看過一份心理調查,其中一個答案這樣說,因為我們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每個人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是有邊界的,人和人之間的交往是有邊界的。

邊界是心理學上的概念,有生理邊界和心理邊界之分。生理上的邊界指人體的皮膚,皮膚之內是我們的肉身個體,皮膚之外是大環境,我們能夠很快意識到自己的身體是否受到侵犯,對於自己的生理邊界是清晰的,但對於心理邊界卻常常模糊不清。

心理邊界不清的人自我界限建立就不完整,無法清楚了解自己與他人的空間是不一樣的,因此就很難做到保護自己的心理空間不被侵犯,同時不侵犯別人的心理空間。

其實我們大部分人都存在心理邊界不清。這是我們從孩提時,從媽媽那裏就沒有建立好的一種關係。我們從小和媽媽之間的天然紐帶是心理距離,年齡越小,越沒距離越依賴,隨著年齡越大,距離越拉開。成長的過程也是這種距離不斷拉開的過程。但很少人能夠真正做到。

我們和媽媽之間和家人之間無法做到邊界清楚,即便獨立成立小家庭都是互相幹涉,互管閑事。這種狀況投射到相對應的人際交往中,比如親密一些好朋友之間,認識的朋友和同事之間,就沒有辦法做到不互相幹涉。

這一段心理學上的信息雖然枯燥,卻也點醒了我,多管閑事這件事真的是家庭教養的問題,每個作為媽媽的人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是需要有意去注重邊界距離感的養成的。

要說這種邊界距離感把握得很好的一個例子,是最近劇終的《歡樂頌》,我在看小說的時候,尤其喜歡安迪與其他姑娘之間的相處方式,在小說第二季裏,邱瑩瑩和喜歡的男孩應勤之間產生了情感問題,樊勝美首當其衝作為情感導師,關雎爾也時不時忍不住幫忙。但安迪不同。

小說裏有一段安迪的話我很喜歡,她說,“兩個成年人,我們作為朋友,尊重他們的價值觀,遇到不同意見,我們提醒,但不插手,但我們必然在他們困難的時候提供適當援助。隻能如此。”

“看著小邱走錯路也不管?”

“不管。許多幹涉都是打著關心和愛的旗號。”

“現在是小邱麵臨崩潰。”

安迪聳聳肩,“成年人需要為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

這樣的安迪換作在生活中存在,以前我也會認為她是不是有點冷血了,對於朋友之間的界限過於刻意保持距離了,反而讓人覺得沒有人情味。

但現在我越發覺得這相反才更是一種恰當合理的朋友間的界限,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人生之路要體驗,我們不能貿然去剝奪,更不能以為對方好的名義去綁架,不多管閑事,不貿然幹涉和評價他人的生活,是對每個人最起碼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人生最好的負責。

就像小說《偷影子的人》裏有句話說,你不能幹涉別人的人生,就算是為了對方好。這是他的人生,隻有他一個人能決定他的人生。你必須順應事實,放手成長,你沒有必要醫治好在成長路上與你擦肩而過的每個人,即使你成為最頂尖的醫生,也做不到這樣。

我們更要提醒自己的是:我們每個人要過好自己的人生已經都要全力以赴了,哪裏還有資格幹涉別人的人生。

最好的教養是不多管閑事,最好的人生是過好自己的人生。

唯有如此。

這篇關於最好的教養是不多管閑事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為人處世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