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狹小的舒適圈,你也許會變成為大人物

Feb19

  心理學上有個術語,叫舒適圈,指人們在不同場合中感覺到自在的程度。
  
  在自己熟悉的場所,在自己熟悉的人群中,人們就會感覺到很安全。舒適圈是我們生存的必須,但是因為沒有壓力,沒有緊迫感,在舒適圈中,人就會變得鬆懈,潛能無法被激發出來。對於成長和成熟來說,突破自我設限,跳出舒適圈,是唯一的必備條件。
  
  對於社交來說也是如此。很多人總是強調:我不善於交往,我不喜歡在陌生人麵前說話。這種語言,常被一些強調自己獨特性的人拿來使用,為的是擋住泛濫的人際往來,隻選擇與自己同類的人進行交流。但是對於那些恐懼交往的人來說,這話的含義卻不那麽讓人樂觀。
  
  對未知有恐懼感,這是人的本性,但是成長本來就是突破恐懼的過程。如果一味讓恐懼控製你的人生,那麽你就沒有探索發現的機會,也就沒有領悟更廣泛人生的意義。因此,在成功學裏,人們紛紛表示:我們應該跳出舒適圈,進入到更廣闊的天地,才有更好的發展,也才有更大意義上的成功。
  
  這種在成功學上的建議也可以拿來發展人脈學,如果你隻在熟識的人群中,如果你隻在感到舒適的朋友圈中生存,你的人脈網就將慢慢枯竭。因為沒有新朋友的加入,你的信息量會變少,在老朋友中間你失去了傳播信息的功能,你進行關係維護的唯一方法就是所謂的感情,還有一成不變的行為習慣。在這個信息就是生活的年代,除非你的朋友也是一幫老朽,否則,不會有人願意常年累月地重複單調無味的生活模式。
  
  人脈,在一定程度上已經不再是簡單的生活方式,在時代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人脈有了更廣泛的意義,它已經成為成長成熟的一種訓練方式。越是喜歡交朋友的人,其門路就會越廣,其成長的速度就越快,其成熟的程度也就越高。
  
  胡雪岩很小的時候,由於家境貧困,隻能給別人的店鋪做夥計。雖然是夥計,但是胡雪岩的地位也很不錯,是一個很受器重的人物。
  
  胡雪岩是一個喜歡結交朋友的人。一次偶然的機會,胡雪岩認識了一個叫王有齡的官宦後代。本來兩種圈子裏的人,兩種文化底蘊,不可能有什麽共同語言,但是胡雪岩卻覺得和王有齡很投緣。通過與王有齡的深入交談,胡雪岩越發覺得王有齡絕非等閑之輩。胡雪岩很欣賞王有齡,也願意盡自己的力量幫助他。
  
  那時候王有齡雖然有做官的機會,但是卻沒有進京的費用。胡雪岩頂著入獄的危險,把自己收賬拿回來的500兩銀子給了王有齡,讓他去京城做官。王有齡有了官做,但胡雪岩卻因此失去了工作,吃了“門板飯”。王有齡知道後,深感胡雪岩的恩德,二人結為生死兄弟。
  
  王有齡是官老爺,胡雪岩依然隻是個小人物,在他自己的圈子裏,他算是生活得很舒適的一個人。胡雪岩當然不甘心一輩子做小人物,他誌存高遠。而王有齡也有意給胡雪岩機會,因為他發現這個小夥計的聰明總是能幫到自己。
  
  新官上任,王有齡的最大難題就是浙糧京運。在他赴任之前,已經有一位二品大員因耽誤了漕米而自殺。胡雪岩為朋友設計了“以商米代漕米,確保浙糧京運”的計策。為了確保任務完成,胡雪岩還親赴上海,不顧危險,進入漕幫,憑著聰明才智與漕幫首領成為朋友。這樣,王有齡才能順利完成任務,之後,王有齡官聲大振,很快升為湖州知府。
  
  但是胡雪岩並沒有依靠王有齡的勢力,他是一個善於結交的人,經過經營,他認識了很多高官顯貴,這也為他後來的家族事業起步奠定了良好的人脈基礎。
  
  大人物圈不好進,是因為對於大人物來說,特殊的身份地位讓與他結交的人都顯得目的不純,這會讓他非常反感,不耐煩。這也就是為什麽很多小人物不願意與大人物結交的原因。與大人物結交,不像和自己周圍的小人物結交那樣舒服。胡雪岩的聰明之處就在於他把功夫下在大人物發達之前的時段。這時候,交往能夠順利進行。
  
  人脈投資是一個很難的事情,沒有慧眼,就很難發現誰將來能發跡。為了成長,我們有必要去接觸當下就已經是大人物的人。我們要敢於跳出自己的舒適圈,去尋找能激勵自己上進的大人物。王有齡並不是胡雪岩唯一的朋友,他還有很多身份地位比他高很多的大人物朋友,就是因為胡雪岩不願給自己一個小人物的定位,他不願意舒適地待在小人物圈中。
  
  一些清高的人認為:小人物結交大人物,不過是阿諛奉迎、低眉折腰,所謂事權貴,不都得是奴才型的人才能做的嗎?其實,這是一種誤解。無論是小人物的與人交往,還是大人物的與人交往,其性質都是一樣的,都是一種需要。當你成為大人物需要的小人物的時候,那麽你有必要低眉折腰嗎?
  
  生活其實就是一種被折磨和自我解脫。我們得接受很多內心無法接受的東西,目的無非是讓自己過得更好一些。至於大人物、小人物之分不過是人們的地位意識在作怪。小人物,結交大人物,本來是一種堂堂正正的交往,隻是因為這些潛意識的東西存在,使得這種交往形式被賦予了很多灰暗的色彩。其實你仔細想想,那不過是你不想突破的懶惰的借口罷了。因為不光生活在小人物的人進入大人物圈難,生活在大人物圈中的人進入小人物圈也不簡單。
  
  很多大人物的子女一出生的時候,就有了獨特的、高級的圈子,但是這些圈子都是父輩人為他們營造的。一些人受父母的影響,一生就在這樣的圈子中生活,即使有高於父母的成就,大多也脫離不了父母原來構建的圈子結構。這可以說是水到渠成。但仍然有一些不喜歡父母構建的圈子的人,他們寧願跳出舒適圈,從小人物做起,慢慢發展真正屬於自己的文化圈、生長圈。
  
  全國人大常委會前委員長萬裏的孫女萬寶寶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這個本該是又紅又專形象代言的人,今天的身份卻是高級珠寶首飾品牌店的老板,而這一切,都是她自己奮鬥的結果。
  
  16歲時,萬寶寶就一個人跑去美國進修,那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不是連削蘋果都有人幫的舒適圈。她不懂英文,難免會有一些美國人欺負她。她不是很善於交際,因此,就連一些亞洲人也會孤立她。她感到難過,就偷著哭,可是哭過之後,還得重新振作,既然路是自己選擇的,就要為自己曾經的義無反顧付出代價。萬寶寶咬著牙挺著,學習語言,學習與人交往。
  
  後來,萬寶寶參加各種聚會,她尤其喜歡時尚品牌類聚會。在這些聚會中,萬寶寶認識了很多人,這些人雖然和自己曾經生活的圈子沒有重複的軌跡,但是人性共同的東西,還是讓她很快學會了適應。
  
  萬寶寶很喜歡把自己打造成品牌,為了提高自己的被關注度,她參加了毗鄰巴黎協和廣場的克利翁飯店舉辦的“社交名媛成年舞會”,那時候,她隻有19歲,可是成熟的氣質,時尚的氣息,很快讓她在會上脫穎而出,並迅即成為受人喜愛的社交名人。
  
  成名後的萬寶寶移居香港,修讀GIA珠寶鑒證課程,並在尖沙咀創立了自己的高級珠寶首飾品牌店。
  
  現在的萬寶寶在人們的眼裏是時尚名人,是品牌創建和推廣者,她已經完全脫離了父母不經意營造的政治圈、經濟圈,自由地生活在完全屬於自己的生活圈。
  
  魯迅曾經這樣感歎過:有誰從小康人家墮入困頓的嗎?字裏行間,透出的都是心酸和痛苦。遭遇變故的時候,人們通常說世態炎涼,但是其實就心理學和社會學意義來說,不同圈子的人,因為生活方式不同,對生活意義的理解不同,相互之間自然有強烈的排斥感。人們不光排斥陌生的圈子,也排斥陌生的人,對於突然進入自己圈子的外人,人們同樣需要一個適應的階段,如果這個人操持的完全是另一個圈子的方式,那這種適應就更需要時間。你很難用世態炎涼來定義這種冷漠的態度。說到底,那不過是對一種陌生圈子的嫉妒,或者對陌人的一種防備。
  
  所以,跳出舒適圈才如此之難。可是小人物跳出小圈子走進大圈子再難,也不如一個生活在大人物圈中的人跳出大人物圈,重新構建自己的圈子難。就個體來說,萬寶寶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大人物,可是她生活在大人物圈中。她原來的生活方式,對於外人來說,除了養尊處優,大概不會想到別的詞匯。
  
  即使從魯迅所謂的世態炎涼意義上來講,從小康人家墮入困頓尚且如此之難,從備受人尊崇的大人物圈一下子走進不被人待見的平民圈,那期間的落差可想而知。美國的平民圈,是不會買中國大人物的賬的。但也正因為如此,萬寶寶的突破才更有意義,她的人生也才顯得更加豪華。

這篇關於跳出狹小的舒適圈,你也許會變成為大人物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為人處世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