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應該懷有一顆誠信之心

Feb19

什麽是誠信?誠信是一個道德範疇,是公民的第二個“身份證”,是日常行為的誠實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稱。即待人處事真誠、老實、講信譽,言必信,行必果,一諾千金。

顧名思義,“誠”是指道德主體內在的一種品質、信念,表現為真誠、誠實、誠懇等。“信”則是指道德主體在社會生活中與他人或社會整體交往時所表現出來的具體行為及其價值指向,表現為講信義、守信用、重承諾,言行一致。

誠信,是先秦儒家提出的一個重要的倫理學和哲學概念,以後成為中國倫理思想史的重要範疇。從孔子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到廉頗將軍的勇於認錯、知錯就改,從海涅的“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到革命導師列寧敢於承認打碎花瓶的行為,無不體現了一種做人應該具有的美好品德——誠信。誠信,是立身、修德、處事之根本,無論什麽時候都不可缺。

由此可見,誠與信有著密切的聯係。誠是人內在的德性,信則是誠的外在表現。誠於中,必信於外。因此,誠與信聯結為一個詞,表述的是人們誠實無妄、信守諾言、言行一致的美德。誠信同時也可以作為一個道德規範,它要求人們誠實無偽、言而有信。千百年來,誠信一直是中華民族最基本的傳統道德要求,對於人際的協作和和諧產生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那麽,做人應該懷有一顆誠信之心的內涵有那些呢?個人理解認為主要有以下五點:

誠信是一種人生的崇高品格。

“誠信”是一個道德標杆,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華夏民族最崇尚的品質,已傳承數千年。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誠信是人的修身之本,也是一切事業得以成功的保證。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認為人若不講信用,在社會上就無立足之地,什麽事情也做不成。這種高尚的品德需要我們一代代地繼承下去。

“誠”就是誠實,真誠不虛偽。“信”就是言而有信,守信用。而“誠信”則是做到表裏如一。人生在世有許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種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頂峰,這就是誠信。個人有了誠信,就會得到他人的尊重。

一般來說,一個沒有誠信的人,很難得到別人的尊重。誠信是人格的體現,人格尊嚴是人的第二生命,是價值和品格的核心體現。為人以誠,待人以信,不但是人的內在品質和精神要求,也應該是社會的規範。誠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和起碼的道德修養。

誠信之人就像是一條清澈的河流,當您靠近他的時候,會把自己身上的汙垢清除,帶來一股清新之風。當你走過一段路程,經曆了風塵仆仆,此時遇到一條清澈的河流,你或許就想洗清身上的汙垢,讓它帶給你久違的清新之感。誠信之人也正如這清澈之河流,為你源源不斷地帶來清澈的感受,注入清新之風。這種恪守誠信,勇於擔當的品格,是彰顯一種精神,一種美德,一種令人敬仰的情愫。

誠信是一種人格的固有特質。

中華民族不僅是禮儀之邦,而且是誠信之邦。傳統倫理將誠信作為人的一種基本品質,認為誠信是取信於人的良策,是處己立身,成就事業的基石。

“誠信為本”是做人的基本原則,也是一種經過社會學習逐漸形成的相對穩定的人格特點。其價值是:誠信作為一種維護社會正常秩序和交往、維護每個人正當利益的基本道德規範,對於人們社會生活的重要性,近乎魚之於水,人之於空氣。現代社會特別需要誠信。就個人而言,誠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是立身之本;誠信做人是寶貴的無形資產。

人是一種社會動物,總要與他人交往。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主要是通過言行來進行的。成於中必顯於外。心有誠意,口則必有信語;口有信語,身則必有慎行。一個人能夠長期地堅持以誠信待人處世,就會形成誠信的人格。具有誠信人格的人,就會贏得人們的普遍信賴。自尊者人尊之,自敬者人敬之,自信者人信之,這是人際交往的必然規律。

盡管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在不斷加強,但社會轉型時期道德上的失落、迷茫以至弄虛作假、坑蒙拐騙、損人利己現象不可避免地存在,甚至還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我們應該重新樹立誠信的旗幟,讓誠信成為我們為人處世的標尺,應該樹立明確的誠信意識、建立誠信度評價體係,鼓勵誠信行為,形成誠信建設合力、培育社會誠信道德文化,營造誠信社會大環境。

社會是人們交往的大舞台、大課堂,人是社會中的一分子,言而有信是千古不變的行為準則,隻有這樣,才能奠定社會和諧、心情舒暢的精神基礎。你越是對人誠信,別人就越尊重你、愛戴你、擁護你,你就越容易獲得別人的理解與支持。一個人要有所作為,必須從強化真誠自身修養入手,先把人做好做實。真實坦誠地待人,誠懇率真地處世,無疑誠信是做人最明智的選擇。

誠信是一種人際的立身之本。

古人稱誠信為“天之道”,又稱“至誠之道”。“誠”為五常之本,百行之源。孔子說,“民無信不立”。做人必須講誠信,誠信是人與人交往的基礎。待人處事真誠、老實、講信譽才能與人和諧相處。立身必須以誠信為本,誠信是人生的命脈,是一切價值的根基。一個人立足社會,想成就一番事業,必須以誠信為本。

一個人有沒有誠信,隻要看他能不能實現自己許下的承諾。一個人能輕易許下承諾的人未必就是有誠信者,因為通常這些人在承諾之前時是沒有經過周全考慮的;而每個誠信的人必定是在慎重考慮過自己能力所及之後才會許下承諾,因為對於有著一言九鼎,一諾千金的誠信者來說,一次失約、一次遲到都是不誠信的表現。

心口一致謂之誠,言行一致謂之信,誠信即誠善於心、言行一致、信守承諾。從倫理意義上講,誠信是一種底線道德,是立身做人的最起碼要求。它就像道德體係大廈的基石,是其他一切高尚道德發生和發展的依托。

誠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礎和根本,是人之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是一個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石。誠信是人與人相處的基本要求,是友愛的前提。沒有誠信,人與人之間就不會有信任、理解,沒有友好關愛,更無從談人際交往的和諧。

由此可見,一棵棵蒼天大樹能夠挺拔聳立,靠的是深紮大地的根係的支撐;一幢幢高樓大廈能夠拔地而起,靠的是堅如磐石的基石的支撐;一個人能夠立身於世,靠的是鍥而不舍的誠信的支撐。

誠信是一種人緣的真誠美德。

誠信是立身、修德、處事之根本,無論什麽時候都不可缺。在改革開放、搞活市場經濟的今天,再說誠信,無疑是對那些表裏不一的人敲響警鍾,是療救“弄虛作假”時弊的一劑良藥。

古今中外,都把誠信作為一個人很重要的美德。誠信是一切美德的基礎,是為人立德的核心,也是做人的基本準則,它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

事實也如此,人與人相處,相敬如賓是門很重要的學問,關鍵是要誠信。誠信做人,待人真心誠意,用平和的心態來看待世間的一切,為人便能善始善終,既可以讓人在卑微時安貧樂道,豁達大度,也可以讓人在顯赫時持盈若虧,不驕不狂。

 誠信作為一個基本的道德規範,是對人們的共同要求。與人相交往,自己首先要保持誠信。然而,正常的、和諧的人際關係的維持則需要雙方或多方都講誠信。信字還包含同心相知、彼此信任的意思。如果雙方當麵說一套,背後搞另一套,友好的關係不可能得到維持,兩人更不能成為朋友。彼此以誠信相待,不因偶然事件而動搖,不因時光流逝而褪色,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誠信。

誠信是一種人性的卓識智慧。

常言道,精誠所致,金石為開。想當初,劉備智力孤危,隻落得無處可托,無家可歸。但他有一顆厚道誠實之心,三顧茅廬,邀請臥龍。孔明敵不過劉玄德一片赤誠之心,為劉備運籌帷幄,力挽狂瀾。劉備這一“誠”,請來了文韜武略,請來了一個智慧的化身,請來了三國鼎立的事業。

在人際交往中如果缺乏誠信,就等於缺少了橋梁,缺少了紐帶,缺少了車輛,缺少了帆船。在現實的生活中,誠信是一種聲音,有很強的震撼力;誠信像一種色彩,它會很鮮明地映入眼簾;誠信是一種狀態,讓人沉浸其中無法自拔。誠信是一種崇高的養分,一種心靈的潤滑劑,一種精神的慰藉。

因此,誠信是無價之寶、是做人之本。真實可信的,真實的東西是客觀存在的,是經得住事實和時間檢驗的。假的、騙人的東西是編造的,不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必然會露出破綻,在事實麵前,早晚要暴露的。所謂品行端正,無非就是擁有一顆大愛心、同情心,不害人、不吭人、不騙人。有了善良的品性,就有真心愛父母、愛他人、愛自然的基礎和可能。一個誠信之心的人,就象一盞明燈,既照亮了周圍的人,也溫暖了自己,誠信之心無須灌輸和強迫,隻會相互感染和傳播。

個人如果喪失了誠信,就會胡亂地議論別人,胡亂地煩惱別人,胡亂地嫉妒別人,胡亂地傷害別人。誠信不需要虛情假意;誠信不需要掩飾,誠信不需要造作。隻要你走進它的領地,欣賞它的內涵,具備它的境界,它就會完全地袒露於你的麵前。
 

這篇關於人生應該懷有一顆誠信之心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為人處世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