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處世的人生參考

Feb19
對方達不到你的期望時
  
  我們對別人發火,究其緣由,不過是期待能在他身上得到某種回應。不然的話,何必要那樣去做呢?
  
  孩子成績不理想,父母會對孩子發火。而父母給的零花錢少或參加不了運動會,孩子一樣會不高興。手下職員業績平平,就對手下發怒。認真工作卻沒有得到認可,手下職員一樣會惱火。朋友沒有按時赴約我們會生氣,也是一樣的道理,因為期待他會守約。沒有期待就沒有失望,也就不會憤怒了。
  
  回過頭來想想,對方發火其實是現實與他的期待有差距。到底在期待什麽,很難說清楚,不過不滿意卻是不爭的事實。對我們而言,解開人際關係枷鎖的,難道不就是那把確認期待內容的鑰匙嗎?對別人亦是如此。
  
  其實,判斷一個人精神是否處於健康狀態,最好的標準就是看他對別人有多大的期待。不論是老人還是年輕人,如果期待別人能為自己做點什麽,會將力所能及的事情推給別人,進而把自己該做的事也推掉。最終把自己的失敗歸咎於別人或者環境,放棄了享受生活的權利,其實都是因為自己不努力。
  
  人生如白駒過隙,轉眼即逝,了無痕跡。不過在這短暫的歲月裏,與其去期待別人,不如期待著自己能被別人所期待。
  
  受到領導的壓力時
  
  “公司裏許多領導都名不副實,毫無工作能力可言,就會在人事考核的當口圍著‘欽差大臣’們的屁股轉,為保住他頭上那頂烏紗帽而逢迎諂媚。”
  
  作為上班族,都會有一兩次像上麵那樣吐露心聲的經曆。自己不動手而利用職位指使和壓製手下,沒有能力卻總想依靠溜須拍馬而得以晉升,這樣的領導沒有誰會喜歡。
  
  我們一直期待能有受人愛戴的領導,希望出現集個人魅力、管理藝術、仁人之心於一身的優秀領導,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碰到的上司都是那種讓我們恨不得馬上交出辭職信甩手走人的家夥。看著因與組長不和而轉投其他組的人層出不窮,就不禁感慨:“什麽時候才能遇到夢寐以求的好領導啊!”
  
  “人民會選擇適合自己的領導者。”丘吉爾這樣說道。
  
  最終我們會得到一個結論:我們與給我們壓力的人處在同一水平線上。正因為處在同一水平線上,才會感覺到領導的存在。那麽埋怨領導的原因其實就出在我們身上——沒有選好領導。沒有選出合適的領導,所以才會受到壓力。倘若在說領導沒能力之前提高自身能力,就不會對此斤斤計較了。
  
  長時間研究領導能力和追隨者能力的凱利(Kelly)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團隊的成功,領導者的貢獻隻有10%~20%,其他80%~90%由追隨者能力決定。”
  
  他的觀點很明確——追隨者的作用很重要。可我們總是放棄我們的角色,而試圖把責任推到領導身上以獲得精神上的解脫。
  
  秦末,劉邦項羽相爭。劉邦比起項羽幾乎沒什麽優勢。相比力拔山河的項羽,劉邦既沒有武勇,又缺乏主張,對平天下的哲學又知之甚少。但他也有出眾的地方,就是知人善任和體恤臣下。比起事事都憑一己之力的項羽,劉邦更懂得用人之道。
  
  深知劉邦能力並助他完成統一大業的智囊就是張良。沒有他,大漢就不可能一統天下,而天下也將盡入項羽之手。正是有張良的心思縝密,盡心輔佐,甚至不惜逆言相諫,防患於未然,才使劉邦終成大業。
  
  如今,隨著現代社會發展,個人能力的影響不斷擴大,追隨者的作用隻會越來越重要。我們的觀念也要隨之改變。與其坐等出眾的領導橫空出世,不如成為優秀的搭檔,對領導的構想推三阻四,或是自以為比他們年長、閱曆豐富而不把他們的決定當回事,其實都是在展示自己的狹隘與膚淺。
  
  “明明被帶到了河邊,口渴的人卻用一種老掉牙的固執拒絕喝水,僅僅是因為有人命令他們。這就是我們的毛病。”比爾·考斯比的這句話可以留給那些抱怨沒有好領導的人好好思考一番。
  
  對領導說三道四前,先從自己的能力下手,這才是從領導帶來的壓力中解脫的正確方法。
  
  討厭別人時
  
  就算一個人獨處,有充分自由的時間,也不會像想象的那麽容易去讀書、寫作或是搞一些創作活動。這些事反而在擁擠的地鐵或喧鬧的公共汽車裏更容易進行,也更容易迸出好的靈感。同樣,比起關上房門一個人埋頭工作或者學習,創意和靈感更容易在有搗亂的家夥在場的情況下迸發出來。所以從這個角度講,安靜和寂寞反而會妨礙我們集中精力。
  
  靈感在周圍環境紛繁雜亂的時候有易被激發的特性。所以我經常在公共汽車或地鐵上寫作。在星巴克也常會看到拿著筆記本或者手提電腦寫東西的人。人們常常對他們在咖啡廳工作感到不解。答案隻有他們自己知道:越亂越容易集中精力。他們不是來這買咖啡,而是來買能夠創作的氣氛。
  
  為人處世與創意靈感沒什麽區別。碰到和自己對著幹,看不順眼的家夥,就會常想,要是他們從周圍消失就天下太平了,可結果往往出人意料。如果沒有他們的話,也許,你隻不過是個慵懶而普通的上班族。正因為和他們有矛盾,關係緊張,給你帶來了壓力,你才總是想做得更好,總是試圖把他們的不滿當做發現自身缺點的途徑和挖掘自身潛力的工具,並為此不斷去努力。現在如果他們消失了,給你的刺激要素也就隨著消失,失去那些的你也就越來越容易遲鈍和麻木。
  
  但說不定明天他們又會出現呢?於是這樣的努力與懈怠交替,就成為生活,成為了一個人成長的足跡。
  
  米哈裏·奇克森特米海伊教授在《快樂,從心開始》裏這樣說道:
  
  “我們要選擇:是被迫去做還是以快樂的心情做。這兩種行動都始於義務,但後者會得到更積極的生活體驗。為打掃衛生這樣誰都不喜歡的事也定個最快和最有效率完成的目標,那會比想象容易得多。定一個目標,工作的痛苦會大大減少。”
  
  不要討厭折磨自己的東西,相反要當做快樂的磨礪去接受,會更快地成長和發展。 這篇關於為人處世的人生參考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為人處世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