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之中,沒有人是你的固定資產

Feb19

  朋友之中,沒有人是你的固定資產

  文/晨風

  如何保持朋友,有關乎人品,卻也是一門值得研究的學問。總結一下,有幾種處世方式會讓人失去朋友。

  其一、太愛拔尖。

  有位女士,混了幾十年,最後連“戰友”帶“發小”,全棄她而去了。她優秀是優秀,成功是成功了,可是寂寞難當。為啥?就是太拔尖。

  人都喜愛身邊朋友平和與善解人意。將心比心,誰喜歡總是居人之下?誰喜歡咄咄逼人的朋友?而這位女士,偏愛在朋友圈中拔尖,處處證明自己一枝獨秀。

  因為才貌雙全,她自小習慣俯視他人,聚會時,滔滔不絕,好像聚會是她一個人展示的社交舞台;她有了困難,別人必得有求必應;別人的困難,她卻是不聞不問。原來總有厚道的朋友,出於友情樂於為她付出,時間久了,誰也不甘心“侍候”她一輩子。

  保持平和與謙虛,才是合適的處世之道。

  其二、自作主張,策劃他人生活。

  有的朋友好到一定的分兒上,就覺得應該什麽都對朋友負責。

  他自己炒股有了收獲與心得,便想讓朋友也一起分享。趕緊打手機把朋友從書桌邊拽起來,而那位朋友呢,可能就是一個木訥書生。別說有理財的精明,就是日常生活也得過且過,一切但求最簡。礙於朋友的熱情,他勉勉強強去了股市。結果呢,他從此打亂了寧靜的心境,鬧不好還賠了個底兒掉。

  經過這麽一折騰,他心裏自然不平,怨自己難免也怨朋友。最後,幹脆躲著那位過分熱心的朋友。

  我們總會遇到這樣的事,被人強拉去吃飯、交際、參加各種活動,等等,如果事非所願,且打亂自己的安排,完全可以禮貌地拒絕,這樣反而能避免彼此的傷害。

  策劃他人生活,無形中把自己淩駕於他人之上。結果建議就有了“行政命令”的味道。對友誼這件事,有時候,不作為就是最好的作為。

  世上多少事,都毀在了熟人不拘禮,也毀在“為朋友著想”的過分好心上。

  其三、熱衷他人隱私。

  有朋友圈盛行將他人隱私當談資的娛樂方式。有人參加聚會時,總要千方百計地打聽,誰誰的孩子怎麽老大不小不搞對象?誰誰兩口子打架幾十年,現在好了沒?誰誰的孩子不是親生的,孩子知道了嗎?等等;越是人家千方百計掩藏起來、不願意公之於眾的私事,他或者她就越打聽得來勁兒。

  雖然明白“誰人背後不說人”,但若聽到他人背後議論你的短處,誰都會極度反感。人的第一反應,大概就是從此把這位活躍的“包打聽”從朋友名單中劃掉。

  對朋友的隱私,隻能保護,絕不能打聽乃至披露。隻要別人不主動向你傾訴,就一定要對敏感私事保持沉默。

  其四、吝嗇。

  不久前,有位先生抱怨說,本來好不容易把失散的老友、同學找到了,本來大家經常在一起聚會敘舊;可是不知怎的,過了不長時間那些朋友竟然又一個個都沒了消息。一打聽,人家哥兒幾個姐兒幾個還經常聚會呢,就是沒人叫他。

  究其緣故,很簡單,就是他有來無往。原來每次聚會大家都輪流請客,這是北京人都習慣的一種AA製,可是這位先生呢,吃別人的時高高興興,卻從沒出手請過別人。開始大家還不以為然,時間長了朋友們就覺得,他實在太吝嗇,起碼的禮尚往來都不懂,所以也就不約而同地疏遠了他。吝嗇,是交友的大敵。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當今勢利的社會中,交真朋友已是件比較奢侈的事兒。想不失去朋友,還得注意從細節著手。

這篇關於朋友之中,沒有人是你的固定資產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為人處世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