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孝大 在實驗田裏耕作得有滋有味

Jan04
一位從瑞典留學歸來的洋博士,辭去大學教師的職務,下海創辦了一所民營實驗學校,大膽地嚐試中小學教育改革,還教會小學生寫畢業論文、舉辦小學畢業論文答辯會。

留學――瑞典教育學博士

陳孝大難以忘記那段在瑞典苦讀的日子。

那些個朔風凜冽、天寒地凍的日子,那些個一燈如豆的夜晚,導師發下的講義,20頁黑格爾的哲學思想,一晚便得讀懂,第二天課堂上討論,要談出自己的觀感、獨到的看法。陳孝大翻來覆去看到第十遍,似乎還是有些半懂不懂,等到稍能領略一些其中的深意時,一看表已是淩晨三點。

這樣的夜晚,在陳孝大的記憶中已是司空見慣。作為1989年全國唯一的一個公派去瑞典攻讀教育學博士的人選,師從世界著名的教育家胡森,陳孝大珍惜這樣的學習機會,時間表被排得滿滿的,以盡可能地多讀一些書,多聽一些講座,領略世界最前沿的學術思想。另一方麵,他覺得作為國家公派的留學生,自己無論如何都得給中國人爭一口氣。這就讓他在斯德哥爾摩大學的六年,成了真正如饑似渴學習的六年,也成了他記憶裏“非常痛苦”的六年。他閱讀了大量的文獻,社會科學的方方麵麵都有涉及,然而他相信“知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培養發現問題的能力”。

收獲的季節終於來到。他自豪地發現自己已站在國際學術思想的前沿。

創業――辦一所民營實驗學校

在母校華東師大教研究生時,學成歸國的陳孝大發現了問題:即便是研究生,也沒有養成質疑問難的習慣,他們隻是期待著教師不停地給他們灌輸。而陳孝大的教育方式是把問題留給學生,讓每個人去找出自己的答案,再來共同研究、探討。陳孝大看到了他的教育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

這個問題的根子在於中小學的教學方式!陳孝大猛然醒悟。在中小學,就該讓學生養成發現問題、自己思考的習慣。辦一所中小學實驗學校的念頭就此在他腦中萌芽。

說幹就幹。陳孝大毅然辭去華東師大的教職,從親戚朋友處借貸、拚湊了一百萬元,開始了自己的創業曆程。校舍,是普陀區教育局租給他的,一所關掉的小學校舍。陳孝大第一次去看的時候,順著兩尺寬的弄堂走進去,穿過喧鬧嘈雜的菜市場,走到頭,再走回來兩三次,愣是沒找到校舍的位置。可陳孝大還是很有信心,會有學生來的。

一張海報貼在弄堂裏的圍牆上,陳孝大開始招生了。有家長看了海報來問,陳孝大侃侃而談他的教學理念、思路,一些家長從猶疑到相信,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給孩子報了名。陳孝大一直感激那些當初送孩子來報名的家長:“他們抱著的是一種買股票的心態,就是他們讓我的學校有了第一批學生,讓這個學校正常運轉起來”。趁著暑假,陳孝大用從親戚朋友那裏四處挪借來的錢,親自改建起了校舍。為了省錢,他借了輛黃魚車,各個建材市場地跑。牆地磚什麽的,硬是他踩著黃魚車一車車地拉回來的。一個暑假下來,陳孝大瘦了十多斤,曬褪了一層皮,校舍也有了些新的氣象。

獨木不成林。為了聘到優秀教師,陳孝大一家一家人才市場地去跑,去打聽,然後一家一家登門去請。那幾個月,陳孝大天天早上5點起床,晚上過了子夜才睡。終於,學校開學了。

實驗――讓孩子享受學習的樂趣

改革,從課程表開始。陳孝大訂的課程表,每節課隻有三十五分鍾。“與其讓孩子最後幾分鍾開小差,不如幹脆下課,休息一下再上課”。他在課程表上增加了一門別的學校都沒有的“表現”課,他想,應該讓孩子從小就習慣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勇於表現自己,推介自己。

如今,你走到培佳實驗學校,你會訝異於孩子們的活潑與落落大方。一二年級的學生就能繪聲繪色地講故事,三四年級的學生,能把語文書上五百字的課文改編成劇本,根據自己的想象,給角色增加語言、動作,再上台表演出來。一篇五百字的課文,被孩子們插上想象的翅膀,可衍伸至五千字。而孩子們也都愛上了這樣的學習方式,對文章、角色的理解深了許多,同時也享受到了學習的樂趣。[Page]

“培佳實驗學校的孩子比別的學校都快樂。”這是人們的共識。陳孝大一直認為,學習成績固然重要,但它也隻是菜中的鹽,做好一個菜,還需要其他各種各樣的佐料,孩子們的演講、交際、表達、研究、合作能力,便是這些不可或缺的佐料。陳孝大哪一樣都不願放棄。

創新――小學畢業開論文答辯會

培養孩子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僅僅是知識的灌輸,這是陳孝大最堅持的一條。於是,在培佳實驗小學,看到小學生畢業時的論文答辯會,你不會感到驚訝。孩子們對由各界人士組成的評委提出的問題都能一一作答,那些由孩子們自己選擇感興趣的題目,進行實驗、觀察,引用資料進行論證,最後得出結論的論文,有的還頗有一些科學價值呢!

有一個小學生發現了一個問題,如很多物體都能計算麵積,那爬上教學樓壁上的那一株遮蔭蔽日的爬山虎,該如何計算它的麵積呢?這個問題的提出,讓陳孝大也頗有耳目一新之感。於是,這個孩子認真地進行觀察,積極開動腦筋,最後提出一種大致的計算方法,真的挺像那麽回事。

另一個孩子,看到庭院的地上老是有許多螞蟻,突然想到:螞蟻到底是靠什麽來傳遞消息,辨別方向的呢?他猜想可能是觸角。於是,他做了一組實驗。他捉來一群螞蟻,把它們分成三組。一組把觸角全部剪去,一組剪去一半的觸角,一組隻剪去觸角的一小部分。再看三組螞蟻辨別方向的能力。他發現,觸角全部剪去的螞蟻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而隻剪去一點點觸角的螞蟻,溝通與辨別方向的能力依然最強。於是,他得出了他的結論,也做出了他的論文。

看著這樣的成績,陳孝大感到非常欣慰,他發現孩子們不僅發現問題的能力在不斷增長,就連他們采用的實驗、分析方式,也頗符合科學精神。

正籌備著開設高中部的培佳實驗學校,已從最初的幾十名學生發展到擁有26個班級和900名學生的規模。現在,學校又搬了新校舍,彩色醒目的牆麵,現代化的設施,花木扶疏的校園,和著孩子們充滿生氣和靈感的書畫作品,整個校園洋溢著蓬勃的生機和活力。

作為上海僅有的一位中小學洋博士校長,陳孝大在這塊已基本能實現自己教學理想的“實驗田”裏,耕作得有滋有味。

這篇關於陳孝大 在實驗田裏耕作得有滋有味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4日,歸檔到目錄人物傳奇
相關的標簽: 青年創業網 陳孝大 在“實驗田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