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選:我一生中的八個重要抉擇

Jan04

  我在5年前脫離技術第一線,一年來逐漸脫離管理的第一線,我已經過61歲了。讓一個過61歲的老者來領導方正也是一件不可設想的事情。我是屬於高峰過去的一個科學工作者。那麽,一個快落山的太陽,跟大家講的,更多的是自己一生奮鬥過來的體會。所以我從我一生中覺得重要的抉擇中,引發出一些話題跟大家來討論。

第一個重要抉擇

  我在大學二年級即1954年進入北京大學的數學力學係。我一生中第一個重要的抉擇,是選擇了計算數學,正好趕上了計算機迅速發展的年代,這是我一生中的幸運,這個幸運跟我當初的抉擇有關。
  我當時選擇這個方向,就是看到未來國家非常需要這個。我非常關注我們國家的科學事業的發展,我看到了12年科學規劃裏,周恩來總理講了未來幾個重點的領域,包括有計算機技術,我看了以後非常高興。我覺得把自己跟國家最需要的這些事業結合在一起,是選擇了正確的道路。

第二個重要抉擇

  1961年,我24歲的時候,做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就是在有了幾年的硬件實踐基礎上,投身到軟件領域來。
  我專門投入到軟件領域,而且做硬件和軟件相結合的研究,它給我帶來了好處非常大,我豁然開朗,似乎一下就找到了創造力的源泉,很多新理論都提出來了。懂軟件的不懂得硬件,認為計算機生來就是這樣的,不能去動它,沒法動;而懂硬件的人,卻不知道需求。兩者一結合以後,我就能夠在硬件上做非常靈巧的設計,可以使軟件的效率極大地提高。一旦有了兩種背景(跨領域的)以後,就豁然開朗,我當時跨了這兩個領域,對我一生帶來了很大的好處。

第三個重要抉擇

  在我20多歲的時候,我決定鍛煉英語的聽力。因為我看英文的專業文獻,覺得每個字都認識,每個語法都懂,但是看不快。我覺得要做研究,必須要很快地掌握國外的這些資料,一句一句地看,沒法在裏麵很快地找到我要的東西。我想應該訓練聽力,大家都有這個經驗:一句話聽不見,有一個字稍微打一個疙瘩,你後頭兩三句都聽不見了,這對鍛煉反應能力是非常好的一種做法。於是就聽,這是1961年的事情了。從1962年開始聽Radio Peking,後來因對中國的事情比較熟悉,不太過癮,就去聽外國的台,從1962年,聽了整整4年,一直聽到文化大路程。

第四個重要抉擇

  第四個抉擇是1975年,從事照排這個項目,采用了與眾不同的技術途徑。在我作第四個重大抉擇,搞照排的時候,我按照習慣,做一件事情,總是先研究國外的狀況,熟悉一下最新的進展是什麽,所以我就急著看文獻。看到的那些資料,基本上我都是第一讀者,看了以後馬上就知道了,美國當時流行的是第三代,數字存儲的,而中國隨便一家都是落後的、過時的,也看到正在研究的第四代——用激光掃描的方法。英語的快速閱讀能力在這裏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年輕時候一定要學會奮鬥。按國外的慣例,當自己提出新的思想的時候,必然自己是首先的實踐者。我看第一個高級語言,第一個數據庫,第一個操作係統等等,最新思想提出者往往是第一個實踐者。因為別的人不可能利用你這種感情、這種精力來實踐你的新東西。假如你的新思想自己不能實踐,別人缺乏你這種感情,碰到困難以後也不知道要害關鍵的地方,就不容易取得好的結果。這個新思想假如不實踐,時間一過,它的創新就沒有了。所以年輕人一定要注意在年輕的時候培養動手習慣,沒有動手習慣,隻想出出主意,很難取得大的成果。

第五個重要抉擇

  在80年代初,我們堅持不懈地走商品化、企業化的道路。這件事情我們是逆潮流而上,今天人們都講北大方正又有名又有利,不知當時我們的艱難,到1986年也沒有這麽講,說要把技術變成商品,當時那種氛圍下,看不見前景。但我們認為這是對國家有利的,就堅持不懈地走商品化、市場化的道路。到1990年我們才有了點成績,占領了市場。一個人最可貴的是把一個冷門的東西搞成熱門。我們千萬不要跟潮流,要預見到社會的需要,鍛煉和培養自己。所以正確的名利觀就是我們不要去追求科學以外的東西,應該把自己的未來,把自己能力的培養跟社會需要結合在一起。我很讚賞北大博士生的一句話:“在大學、研究生期間, 這篇關於王選:我一生中的八個重要抉擇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4日,歸檔到目錄人物傳奇
相關的標簽:王選 選: :我 我一 一生 生中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