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誌明:重要的是一個人的眼光

Jan04

  “現在這裏連一寸土地都沒有了。”站在湖南長沙萬家麗廣場的前坪上,遙指前麵綿延39公裏的萬家麗路兩旁的高樓建築,黃誌明的歎息中略帶興奮。身為萬家麗家居建材廣場的老板,黃的聲名和成功為人所稱道,而在20年前,黃還隻是一個剛剛走上社會的學生,除了對貧困的理解和一腔創業雄心外,身上別無動人之處。 

  第一桶金:商機來自無人問津處 

  黃誌明是土生土長的長沙人,父親是一名養路工人。家中7個兄弟姐妹,黃排行老六。由於常年的辛勞和工作環境惡劣,他的父親得了肺結核,身體狀況極差。他是家中惟一讀完高中的孩子 

  1980年高中畢業後,他麵臨選擇:很想再讀幾年書,但家裏負擔又太重。最後他隻好邊打工邊學習讀了3年夜大。 

  3年後,他到了一家國營印刷廠上班。參加工作後的黃危機感十分強烈。他私下估量,如果沒有業務能力在廠裏等活幹的話,即使是當了廠長也有被淘汰的一天,因而工作起來分外努力。“現在的很多年輕人一開始就想賺大錢,但是知道基礎和敬業是最重要的人卻不多。” 

  為了生活,在學生時代,每逢星期天,黃還在市場上賣小菜。說起來是兩分錢一堆的小買賣,讓他漸漸懂得了市場交易的手段和重要性。 

  進了工廠後,黃業餘時間跑業務,四處攬活,業務漸漸紅火,但卻遭到同事的排擠,便下定決心獨立創業。 

  創業說起來容易,著手做起來卻是兩眼一抹黑,連續幾個月的嚐試都是失敗。之後,黃從信用社貸款6000元,在其他的地市每次搞上幾車飼料拉回長沙來銷售。 

  就在這時,他抓住了賺錢的機會。 

  黃誌明從一些作坊裏發現,油料粗加工後剩下的毛糠油常常被農民簡單地消耗後丟棄,而憑著在市場上跑動的經驗,他發現其中有著利益空間,但沒有人願意做進一步的加工和銷售。“這裏麵有大錢賺!”黃當機立斷。 

  在找到上線―――通過長沙油脂化工廠後,他開起了傅家灣糧油貿易站,將毛油精煉加工後再返銷,四處奔波於各個糧站、米廠、食堂、辦事處等單位進貨與推銷。盡管事業在一年後意外受阻,但黃的點子和奔跑沒有白費―――賺了十幾萬元的第一桶金,讓他在1984年就蓋起了3層漂亮的樓房,成了長沙市馬王堆附近第一個私人的3層住宅,一時在當地引起轟動。 

  逆市而行觸發“地產運動” 

  辦糧油貿易站獲得成功的同時,他也看到了國家當時的悄然變化。 

  黃誌明注意到,百姓手中的布票、油票和糧票漸漸開始取消,市場經濟的苗頭已開始凸顯。 

  更讓黃觸動極大的是,長沙開始有了較大的變化。不少近郊都變成了城區,住在那裏的同學朋友,都從農宅搬進了高樓裏。“說白了,當時的判斷就是,土地要升值。而且是會翻番的升!” 

  黃決定要開公司。他迅速地把原來種好橘子樹、搭建了假山的花園“豪宅”改建成200多平方米的廠房。最初的想法是建成倉庫讓其他單位來租用。幾經努力,一電子公司的老總徐某答應和他簽合同。 

  但足足等了兩個星期,對方還是沒有來人。一問,對方老總頗覺奇怪:“合同不是早就和你簽訂了嗎?上麵還有你的簽字啊!” 

  黃倒吸一口涼氣。細細問清楚後才發現:原來在他家附近也有一個同名同姓的人,家中住宅條件與他相仿,答應租他倉庫的公司派出的人由於不熟悉路找錯了地方,和別人簽訂了合同,並付了半年的租金。 

  一單極好的買賣,卻意外毀於小疏忽。黃自此深感市場信息的重要性。 

  無奈之下,他隻好重操“倒賣”本行,到其他地方購買板材賣到長沙的各個家具店裏,並利用蓋起的倉庫辦起了湖南首家水曲柳裝飾板廠(誌發水曲柳廠),同時,還幹起了前店後廠、承接工程等業務。 

  經過辛苦的積累,到了1993年,黃終於開辦了自己的誌發公司。 

  期間,黃開始邁出了“征地”的步伐。 [Page]

  不久,他如願以償地得到了麵積為4畝1分的土地―――這在當時屬於當地給予私人的第一塊劃撥地。 

  黃並沒有為這一次成功所陶醉。在他看來,一個企業在經過以生產、經營為主的原始資本積累階段之後,必定要上升到資本運營階段。麵對銀行利率不斷下調,而土地卻保持每年至少15%的增值率的現實,投資地產無疑是最具潛力的。而像長沙這樣的城市將來的發展模式也已逐漸明朗:政府不斷優化環境,搞好建設,從而吸引其他人來投資,帶動經濟的發展。“當時的想法是政府要‘坐莊’了,擺了攤子等人出牌。看出這樣的門道,我也開始準備坐個小莊。” 

  1995年黃果斷地建起了公司大樓。而在這前後,經過幾年的發展,長沙擴容成了一個“圈”型。位於東城郊區的誌發公司雖離中心還遠,但已有了巨大的潛力。 

  為了證實自己的判斷,黃徒步從東城中心的長沙火車站走到公司大樓,“測量”出垂直距離為1600多步,相當於1公裏的路程。隻要發展不變,這裏絕對將會成為繁華的鬧市中心―――他斷定。 

  當時正是20世紀90年代前期,全國的地產業都處於最低穀,黃卻毅然決然投身其中,先後買下處於荒郊野外的兩家瀕臨倒閉的工廠,開始了他進軍地產業的征程。 

  如今回憶起這次冒險開拓,黃笑稱並沒有別人料算的那樣風險巨大。“大家都在做商品生產時,我就做地產。反之亦然。我的思路是做生意不能隨大流,要有自己的想法才行。” 

  市場行情漸漸好轉後,黃又如履薄冰地開辦起了誌發賓客樓、湖南飲用水公司,這些項目在他的精細操作之下,都頗見成效。 

  公司的規模和效益日漸上升,他開始有了做大的衝動。 

  “市場上商機無數。大家都想得到,但都認為做不到,你卻做到了,這樣就會有機會;大家都想不到,你卻能夠想得到,且又做到了,這樣會更有機會。” 

  總結在事業拓展過程中具有裏程碑意義的萬家麗建材廣場的發展時,黃認為機會不是靠運氣能得到的,機遇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重要的是一個人的眼光。 

  初創“萬家麗”時,黃一直在冥思苦想發展的模式,但他沒有去借鑒書本經驗或者外出考察。“書上有的大家都知道,而因為地域因素,別處的榜樣也未必能克隆成功。”黃期望自己能有著新的發展樣本。 

  但什麽是該項目成功的條件呢?他認為,必須做到消費者、商家、政府三者滿意。 

  以建材市場而言,當時都是零散經營,要買一樣產品,“貨比三家,腳要走酸”。並且價格有的高得離譜,隻做一錘子買賣;有的價低卻沒有質量保證。這樣的行市讓消費者十分反感,但又無力改變。 

  黃有心在此取得突破:通過大規模的市場及嚴格優良的管理把商戶集中起來,對消費者實行明折明扣,使市場透明化,並保障售後服務。 

  如此的構想和實踐自然會贏得商家的信賴,因為雙方可以互利。但政府呢? 

  黃認為,政府的期望點肯定在於提高城市品位、規範市場管理、節約用地、規範稅收。而他的建材廣場模式正具有上述好處,不會招致政府的反對。 

  同時,為了保證效果,他親自擔負起了設計、劃地、蓋房等全部建設。 

  事實證明了黃的眼光銳利。 

  他公司幾年中受讓的100多畝土地,位於長沙市南北第一主幹道萬家麗大道與東西主幹道五一大道延線荷晏路交匯處的東南角和西北角,當初選址時還是郊區的荒涼之地,如今卻成了新城中心的中心。而短短的兩年多後,這裏建成了占地麵積19310平方米、總營業麵積達5.7萬平方米的全國特大型市場―――萬家麗家居建材廣場。 

  廣場自2002年5月開業後,陶瓷、木板、潔具一直保有全國第一的領先位置。 

  2003年完成了廣場的二期工程建設並投入運營後,整個廣場也成為全國首個通過了國際綜合認證的建材流通企業,並獲得中國質量認證中心頒發的世界32個國家認可的認證證書。 [Page]

  成功的一個標誌是:萬家麗成為了全國首個被命名為地名的建材流通企業。全長39公裏、號稱長沙第一主幹道的原火星大道被政府命名為“萬家麗路”,萬家麗與荷晏路交匯處被命名為“萬家麗廣場”,長沙第一個城市隧道也被命名為“萬家麗隧道”。毫無疑問,黃誌明成功了。 

  有著青少年時對貧窮的深刻體驗,身家富裕後,黃從不吝惜在公益事業上的花費。“從經濟的角度來看,企業發展是對社會最大的幫助。但我們不能吝惜錢財,因為隻需要一點就可以改變很多人的命運。這是積累了一份功德!” 

  十幾年來,黃累計為孤兒院、敬老院、學院、災區等慈善和公益事業捐資150萬元,上交稅費數千萬元,先後被選為湖南省九屆政協委員、長沙市八屆九屆政協委員、長沙市十二屆人大代表。 

  2004年11月,黃誌明被評為“全國優秀民營企業家”。 

  雖然有了一般人難以企及的成就,但黃還是按捺不住繼續擴張的衝動,一個更加宏偉的計劃正在悄然推進:他計劃用3年的時間,蓋一座長沙市規模最大的商貿城;並且在倉儲物流方麵發力,以吸引更多的國際知名品牌落戶長沙。

這篇關於黃誌明:重要的是一個人的眼光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4日,歸檔到目錄人物傳奇
相關的標簽: 青年創業網 黃誌明:重要的是一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