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鬆濤:永遠要創業 守業即恥辱

Jan04

  銷售逾10億元、員工4000人、分支機構百餘個……當你聆聽擁有這些資源的“大老板”―――名列上海工業企業50強、民營高科技企業20強的綠穀集團董事長呂鬆濤虔誠地探討“創業”話題時,可能一開始會產生“矯情”的錯覺。 

  但當你了解了一個剛滿40歲的創業人17年來所經曆的風風雨雨之後,你才會頓悟:創業的內涵在他身上體現得是多麽透徹。 

  最初的激情:再不創業就晚了 

  出生在安徽淮北平原的呂鬆濤自小聰慧,本科學的是管理學,考研時竟選擇了難度較大的“自然辯證法”。個人的濃烈興趣,令他的考研帶有“創業”的味道,很多人望而卻步的《高等數學》,他基本上是靠中學的底子自學的。 

  研究生還沒畢業,1988年,呂鬆濤在經過長期的“量變式思考”和一個晚上輾轉反側的“質變式思考”之後,認定了這輩子的人生基調就是“創業”。篬著膽子四處借了3000元,他在研究生院內率先“下海”。 

  做技術轉讓、做買空賣空、搞汽車報警器委托加工。一番“激情”之後,缺少實際經驗、更缺少經商資源的呂鬆濤成了那個年代大學生中少有的“負翁”。1989年研究生畢業那年,在第一次創業的“一張白紙”上,他帶著6000元的“巨額”債務,走上了新的工作崗位。 

  失敗的經曆和債務的困擾,足以澆滅一個人的所有熱情。但就像許多最終成功的創業者一樣,呂鬆濤擁有百折不撓的韌勁兒。 

  呂鬆濤至今清晰地記得在那個時候產生的、並一直縈繞心頭的一個激蕩不已的念頭:再不創業就晚了。 

  他堅信:對創業者來說,最重要的是早些邁出第一步。 

  呂鬆濤有些自豪地告訴記者:把債務壓力化作繼續創業的巨大動力,壓力就全沒有了。最起碼得早日掙錢,早日還上朋友們的血汗錢,這是一個創業者最基本的道德底線。 

  實際上,讀研時,呂最想幹的事情就是退學。盡管大多數人都認同,創業沒有早晚,但他卻“偏執”地認為:對他來說,最好的創業時機是“從今天開始”。 

  第一桶金:來自理性的路徑選擇 

  失敗與挫折讓試圖搏擊大海的呂鬆濤首先想到了積累見識,特別是學到對複雜形勢的準確判斷和具體行動方案的策劃與落實這些硬功夫。 

  他選擇了適當的充電和緩衝。他來到了內地一家管理規範的大型國有企業,學習和觀察其複雜的戰略規劃和管理流程。 

  廠裏把他安排在令很多人羨慕的“經濟管理研究所”裏。但為了在大企業的熔爐中真正“百煉成鋼”,為創業積攢本錢,他主動要求下到最基層的班組,從生產管理的第一道流程開始學起…… 

  兩年之後,盡管上一輪的債務還沒有還清,誌在獨立創業的呂鬆濤覺得心裏的底氣慢慢足了。此時正逢南方談話發表之時,呂鬆濤沒有再等待,靠著同事們的慷慨解囊,他湊齊了路費。 

  在十多個適合創業的大城市進行一番詳細的調研之後,他最終選擇了對他來說機會較多、創業成本相對較低的珠海,盤下了朋友低價出讓的4個鋪位的大排檔。 

  呂鬆濤坦言:實際上那時的他麵臨的是一種“進退兩難”的“絕境”。退,不可能,因為已經給單位打了辭職報告,別人想進還進不了的好部門和安穩崗位沒有了;進,資產還是“負數”,容不得再次折騰。正巧那時他愛人懷孕,生活的壓力更大了,現實要求他隻能成功,不能再失敗。 

  他最喜愛的自然辯證法,給了他麵臨絕境時的冷靜。 

  結果驗證了他的判斷和選擇是正確的。流動人口的急劇增加帶來的旺盛的人氣,讓他經營的大排檔很快擴張為體麵一些的店鋪,原來冷清的路段也逐漸成了後來經營者們眼中的搶手貨。 

  呂鬆濤沒有沉醉在一名成功小業主的欣喜中,而是很快將他並不擅長管理的飯店的經營權轉給了別人。 

  呂鬆濤沒有將拿經營權換來的10萬元現鈔在手上擱置,他已經體驗了流動的重要。投資房地產是那時的珠海最佳的贏利渠道,呂鬆濤沒有袖手旁觀。一次看起來漫不經心的地產股份投資,讓這筆錢半年之內增值7倍。趁著越來越旺的投資熱,呂鬆濤在房地產業和證券市場頻頻出手,很快讓個人資產增值了10倍、20倍,在較短的時間內,在一個經過慎重選擇的正確的地點,趁著好的勢頭,他基本獲得了創業不可或缺的資本積累。 [Page]

  寶貴的第一桶金,讓他的雄心真正開始變成了現實。 

  創業激情讓他再次驅散新的苦悶與彷徨 

  以創立“實業”為最大追求,讓身處經濟泡沫之中的呂鬆濤擁有了比較清醒的頭腦和理智。他知道炒作是創業的天敵,終歸不會長久。1994年,滿懷一腔激情和夢想的呂鬆濤踏上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新熱土―――上海,正式成立上海綠穀公司,開始新一輪的搏擊。 

  全新的選擇讓呂鬆濤重新麵對一切從零開始的創業態勢―――陌生的環境、陌生的行當、無法定位的創業方向,使得他無法製定遠大發展戰略,隻是此刻,他的兜裏略多了些鈔票。 

  在隨後的兩年裏,靠著在各界廣交朋友、靠著在上海灘打拚和探索的勇氣,綠穀在房地產、食品、藥品、電腦等行業中廣泛投資,甚至涉足石油、鋼鐵貿易,但殘酷的現實證明“每一條蛇都會咬人”。 

  盲目的、多少有些急於求成的“做大”,不會帶來豐碩的果實。由於缺乏戰略規劃,投資分散,沒有聚焦,對每一個行業都理解膚淺,呂鬆濤又一次麵臨絕境。最高峰時,綠穀公司欠債8800萬。殘酷的現實令當初慷慨解囊的許多朋友,對綠穀、對呂鬆濤從“高度信任”變為“高度懷疑”。四處是討債的手,真正是“四麵楚歌”。雪上加霜的是,1996年的春節,公司連工資也發不出來,直接導致本來凝成一體的創業團隊因此分裂,超過一半的人脫離綠穀另謀生路,留下來的人,腦子裏也難免存在“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問。在綠穀公司,除了呂鬆濤本人之外,幾乎沒有人相信還會有翻本的機會。 

  呂鬆濤深有感觸地說,現在回過頭來看,當時的態勢看似絕境,其實是任何一家大企業、任何一個最後成功的創業者在發展中都會遇到的,但耐人尋味的是結果截然兩樣,有的就此永遠消失,有的卻在廢墟中“鳳凰涅槃”,邁上更高峰。而扭轉乾坤的重要因素是:有沒有放下架子、一切從零開始的純粹的創業豪情,有沒有不辜負朋友、不辜負社會期待的高度的責任感。有了這樣的創業特質,你就會對“心灰意冷”永遠不屑。 

  呂鬆濤斬釘截鐵地說:“對這樣的人來說,失敗就是機會。” 

  1996年,因為對傳統文化的醉心,在自己嚐試過的領域中,呂鬆濤領著手下僅存的“七八條槍”,開始選擇了中醫藥產業,探索其特點。這正是呂鬆濤所說的真正的機會:失敗讓他明白了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轉而把所有的創業激情、創業心得、創業資源聚焦到一個領域,重新從頭開始。 

  呂鬆濤充滿自信地告訴記者,從資產來說,我是從千萬富翁一下子變成了窮光蛋;但從創業的體驗層次來說,我已經站在了珠峰的半山腰,足以“一覽眾山小”。 

  正是憑著這種麵對大風大浪的睿智和偏執,他的新一輪創業很快開花結果。他著眼於擁有自己獨家經銷的品牌,1997年一年就打了翻身仗,並開始努力獲取擁有獨立知識產權的品牌的生產和經營,迅速占領市場製高點。 

  如今從創業的眼光看待當時的處境,呂鬆濤說:新的原始積累期,對行業認識尚不深刻,雖摸索出了市場的一般規律和樸素手段,但在產品、人才、管理、機製等方麵缺乏規劃,教訓多多。 

  有了永遠創業的理念才不會守業 

  1998年至2000年,幾個藥品和保健品品牌經銷的輝煌在綠穀公司維持了3年,此後開始進入瓶頸期。保健品市場的一片肅殺,令許多經銷商陷入低穀。 

  選擇進入中醫藥產業的綠穀此時麵臨著新的問題―――外部的問題是市場新的突破口在哪裏,如何尋找和確定在這一領域長期的發展戰略;內部的問題是,創業團隊中的一部分人對呂鬆濤的選擇持不同意見,他們甚至認為進入中醫藥產業是危險的、沒有前景的。 

  果然,瓶頸期到來了,2000年的綠穀公司在創業團隊分裂動蕩之後又一次進入“赤字”―――平均每月200萬的虧損。盡管對積累較豐厚的呂鬆濤來說,這樣規模的虧損還可以承受,他可以采取減少人員的辦法來守住資產,但呂鬆濤沒有選擇“保守”,他堅定地認為:對永遠有創業理念的人來說,守業意味著恥辱。 [Page]

  從2001年開始,經過數次反複的戰略選擇,呂鬆濤果斷選擇將疑難雜症的治療、將中華古老中醫藥文化的弘揚和光大,作為自己投身中醫藥行業的抱負和追求,將最新的創業理念上升為“做成一件大事,朝著既定的目標無限逼近”。 

  采用“無邊實驗室”戰略和“特診連鎖”的經營模式,綠穀聯合了國內外頂尖的專家、科研機構和醫療機構,將用靈芝治療腫瘤作為自己新一輪創業的第一個重大選擇,接二連三的營銷動作,投入均以億元計。 

  目前,由綠穀投資生產的一個靈芝中成藥的品牌,就創下了年銷售額8億元的奇跡。靠著最純粹的自主產權、最先進的設備和管理,綠穀成為第一個進駐上海張江高科技工業園區“中華藥穀”的國內民營企業。 

  始終沐浴著創業激情的呂鬆濤告訴記者:“我無法預測未來還會遭遇怎樣的市場洗禮,但最關鍵的問題是,我們不懼怕任何挑戰,我們永遠相信‘歸零法則’―――一切從零開始,必將再創輝煌。” 

  對西方文化持質疑態度的呂鬆濤,一直追求著國外跨國公司的最高境界:隻要品牌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從廢墟中重新崛起。

這篇關於呂鬆濤:永遠要創業 守業即恥辱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4日,歸檔到目錄人物傳奇
相關的標簽: 青年創業網 呂鬆濤:永遠要創業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