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舉生意——公務員考試培訓商機

Jan06

  《創業邦》雜誌 文/翟文婷編輯/方浩攝影/賈睿

  這個冬天不太冷。

  從中央到地方蔓延的“公考”熱火正愈演愈烈。

  剛剛過去的2011年,“國考”(國家機關公務員考試)人數已經超過140萬,而他們將競爭137個招考單位的1.6萬餘崗位,平均競爭比達到88:1,競爭最激烈的職位接近5000:1,令人咋舌,而加上省市縣各級的公務員考試,總人數已突破千萬大關。在這場慘烈的“生死搏鬥”中,眾多培訓機構打出“賣的不是課程,而是改變人生軌跡的機會”的宣傳口號,無疑是“公考生意”的大玩家。

  中公教育和華圖教育,分別聲稱自己是國內最大的公務員考試培訓機構,自認扮演著考生的救星和引路人角色。中公是最早進入這個市場的,其創始人兼總裁李永新聲稱,參加他們培訓的每100個學生中,就有25個能通過筆試,麵試通過率達到65%左右。這換來的是2009年4億元人民幣的收入。華圖創始人兼總裁易定宏卻表示,他們在全國各地有200多個布點,作為第一家做公務員考試培訓教材的企業,他們的教材“賣得如火如荼”。

  這把火可謂越燒越旺。兩個人都覺得自己撞上了好運,因為當初誰也沒有預見到日後這個市場會產生如此爆發性的增長。據李永新回憶,2002年國考考生人數僅為12萬左右,平均錄取率為7:1.彼時,中公從其他業務轉型到公務員培訓不足一年,那時的華圖還在賣司法考試教材。

  那麽在過去的七八年裏,中國到底發生了什麽,讓國考人數一躍翻了十幾倍?這是怎樣一門生意讓中公和華圖先後從其他業務轉型到公務員考試培訓?它們的未來,又在何方?

  中國生意?

  2011年12月,小祝第5次走進“國考”考場,習慣了煎熬和失敗的她沒有想到,幾個月的過五關斬六將之後,她終於把大部分競爭者撂倒在地,跨進了夢寐以求的海關。得知自己被錄用的那天,小祝和家人在歡慶“中榜”之餘,不禁感歎,這幾年在考試培訓上的幾萬塊錢,總算沒白花。

  27歲的小祝之前是一名網絡編輯,從大四開始,她每年都要從高懸的榜單上重重地摔下來一回。曆史最好成績是達到了外交部某職位的筆試過關線,而因為達線人數遠遠超出要求人數,最終無緣麵試。

  如果把鏡頭拉長拉遠,再放眼望去,密密麻麻的人群或正在或曾經,姿勢各異地跌倒在通往一扇龍門的羊腸小道上。曾經的小祝,折射的恰恰是公考(包括國考和省考)背後的一副眾生相,而現如今的“公考”分明就是現代版的“科舉”。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係教授洪大用解釋道,“中國‘官本位’的傳統思想很重,行政體係掌握了很多資源,人們趨利的本能會朝著這個方向去流動,此其一。其二,除了沿海,中國內陸中等城市的實業並不是很發達,就業機會有限,而對大學擴招後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而言,會更多地考慮政府部門工作。”

  一位不願具名的投資人士也持相同觀點,“公考熱總體還是就業市場不樂觀,跟大學畢業生缺乏出路有直接關係。另外,公務員所享受到的一些特殊福利也是部分原因。”易定宏幹脆把公務員考試形容成晴雨表,“考生人數多,說明就業機會少;相反也一樣。”

  易定宏用計算器算了一筆賬:假設目前有1000萬左右的在職公職人員,平均每人工作35年,因為各種原因平均每年要更新換代30萬人,平均每個職位30人去應考,一年也有將近1000萬人參加考試。但是他又說:“中國以前的科舉製度,除了戰亂年代停止過,隻要在和平年代都有。你想想以前的科舉製度考試多熱?比現在熱多了。現在不這麽熱了。”

  而耐人尋味的是,把不少考生親手送進公職單位的李永新也有些無奈,認為“公考熱”本質上不是什麽好事。他們給出的原因也很簡單,趨利、向權的價值觀本身不可取,更別提與時下創新、創業的主張有所相悖。但是在現實條件下,李永新又自問道,“你能想出更好的方式來替代日趨公平的公考製度嗎?”

  請注意,“公平”不僅關係到上千萬普通考生是否願意參加公考,從另一個角度講,也是中公、華圖這樣的考試培訓機構是否存在價值的關鍵。而在這個問題上,李永新和易定宏保持了一致的口徑,公務員考試正在越來越公平。“不得不承認,公務員培訓市場的火,跟現在考試的公平有很大的關係。”

  事實是,坊間對公考公平性的質疑聲從未間斷,很多考生自己也這樣認為。但與之相形見絀的另一幅畫麵是,還是有上千萬名考生抱著嚐試和僥幸的心態前仆後繼地奔向公考大門,甚至有的國考、省考一個都不落,而且熱情難抵。在理智與情感的衝撞下,培訓機構顯然成了普通考生為求改變結果而所能借助的僅有的外部力量。

  從2006年開始,中公的學員每年以80%左右的增速擴容,2011年大約有20多萬考生接受中公的培訓。而公務員考試培訓費用則從幾百元到幾萬元不等。李永新說,“看他願意出多少錢”,其中麵試培訓收費要高於筆試,從600元到2萬元不等。2萬元的課程又分為“包過”和“不包過”兩種,前者過不了退費,後者不退費但可以在中公持續學習三年。每種課程的名稱聽上去都很打動人心:“衝刺班”、“封閉班”、“特訓班”……

  與之相對應的是學生無法澆滅的熱情,李永新說:“在我們這裏堅持考下去的三年之內基本上都成為公務員了。國家的考不上,轉過頭來就參加省公務員考試,一年考三次、四次,三年考十多次、二十來次,最後肯定能被錄取。除非你不想考了。”

  而部分學生在考試培訓的高額收費麵前也很淡定,李永新認為:“這個市場的特點是產品決定需求”,也就是說,“隻要能夠提供一種課程是可以保證學員通過的,讓他們出10萬元都願意出,隻不過我們現在還提供不了這樣的產品。現在所有行業內的競爭對手加在一起,都無法滿足這個市場的需求。”在這個聽起來近似瘋狂的邏輯背後,一個充滿中國本土特色的生意也日漸浮出水麵。

  贏家?

  李永新和易定宏,創業初期的項目都與公務員考試培訓無關。戲劇性的是,兩人早年都與公考結緣,且遭遇企業發展瓶頸時,先後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到公務員考試培訓市場。

  先說易定宏。他是憑借出版司法考試教材立穩的腳跟,司法部門推指定教材時,恰好公考撤銷指定教材,易定宏自認雞蛋碰不過石頭,便跳出司法投身公考。華圖是第一家做公考培訓教材的企業,此後逐步搭建起公考培訓機構三駕馬車的商業模式——培訓、圖書和網絡教育。他與公考的結緣是曾在廣東商學院教書期間出版過一本關於領導幹部如何競爭上崗的書。易回憶說,“當時是排行榜的暢銷書,賣了幾十萬冊。”

  而有著北京大學行政管理專業背景的李永新,繞了一大圈,最後還是回到老本行,最主要的原因是,他覺得這是自己能掌控的核心資源,而這也是做企業的必備條件之一。

  創業之初,李永新曾在全國首創“高考狀元演講團”的生意模式,也就是把各大名校的高考狀元拉到全國各地演講,通過賣門票和簽名售書的方式賺錢。但是很快他就發現,“做狀元演講團核心資源不在自己手裏,狀元的演講水平很難控製,這個產品沒辦法規模化、標準化。後來就想再做項目的時候,產品一定要可控,而且要可複製。”雖然也蜻蜓點水式地嚐試過家教服務、奧數、高考複讀培訓等項目,卻都沒有引爆李永新的成就感和興奮點。

這篇關於新科舉生意——公務員考試培訓商機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6日,歸檔到目錄創業點子
相關的標簽:新科舉 科舉 生意 公務員 考試培訓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