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冀光: 無法停下創業的腳步

Jan04

63歲的張冀光和妻子曲折的創業故事,折射出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商業進化史。

“最近10年來,我幾乎就做一件事情。”在20年創業曆程中經曆了多次起落的銘萬創始人張冀光篤定的說,這件事情就是為中小企業提供信息化服務。不過最終找準這一定位的過程並不輕鬆,甚至有些沉重。

“我在苦難中,你曾使我寬廣。”《聖經》中的頌歌告訴人們,人生的困苦,是成就寬廣的沃土。幾度創業的張冀光在遭遇一連串的困苦後,銘萬在創立4年多的時間裏均獲得了快速發展:2007年銷售收入達到了2億元,2008年的增長仍將超過50%,有20多萬家中小企業成為其客戶。

向外國人賣信息

1990年代初期,張冀光還是中國萬千從事國際貿易的“倒爺”之一,模式很簡單:從國外引進新的科技產品,轉賣給國內用戶。一位曾是中國最早公派出國的留學生朋友告訴他,中國人在很多方麵已經機會不大了,美國已有石油大王、鋼鐵大王、化工大王,我們想比人家做得好很難,畢竟別人起步早一、二百年,“但有一條外國人絕對做不過,就是信息”。

張冀光大受啟發,開始和朋友組建公司做信息方麵的產品。進行調研時他發現,雖然中國改革開放10多年了,但外部世界對中國的了解還很有限,“外國人兩眼一摸黑,誰也不知道具體情況,介紹中國企業的英文資料寥寥無幾。”

去香港貿易發展局時,張冀光發現盡管馬來西亞隻是一個小國家,但那裏介紹該國企業的資料卻占據了兩列書架,介紹美國企業的書就更多了;而介紹中國的隻有一本,與中國企業相關的英文資料根本沒有。

張冀光和妻子馬為民認為這是個機會,開始組織人把中國的企業名錄翻譯成英文,印刷成書並配上一張軟盤,賣給國外客戶。雖然定價不菲,但銷路很好。後來,張又在此基礎上,把相關數據做成光盤,並參考國際市場的標準,最便宜的產品定價100美元,最貴的則達到2,500美元。

善於學習並發現新機會,繼而去努力實現,這是張冀光很早養成的個性特點。小學時,他就開始拆卸收音機,“想看看裏麵有沒有人”,後來又拆裝過電視機,還跑到北海少年宮去學過開汽車。

雖然清華大學在其身上留下深深的工程師烙印,不過,張冀光自認進入清華有點偶然。按照高中平時的學習成績,他考上清華的可能性並不高。但一次去清華參觀時讓他覺得,“這裏是工程師的搖籃,是我應該來學習的地方”,於是開始更加努力的學習,並不顧老師的建議,第一誌願選取了清華並最終如願。

中國互聯網最早的收費服務

做英文企業名錄算是張冀光夫婦第一次正規化創業,意義自不待言。幾年後,在被公司董事會“驅逐”時,他們隻帶走了創業初期製作的名錄做紀念。10多年後,它們已略顯泛黃,但再度翻閱仍覺得書香猶濃,回首那段歲月,夫妻倆不勝唏噓,卻難掩多年前的興奮之情。

1990年代中期,互聯網從美國傳入中國,在一些人剛開始為之興奮和憧憬時,張冀光已開始向互聯網轉型。這種轉型也來自一段“靈光閃現”的經曆。有一次夫婦倆到廣交會上去銷售企業名錄,受到很多參會外商的歡迎,讓張冀光印象最深刻的畫麵是:廣交會閉幕時,仍有些挎著紅白相間塑料編織袋的外商,在等待機會與人交換名片,“他不想走,但會場已經散了,有一點曲終人散的感覺。”

他由此決定要辦個“永不閉幕的廣交會”,把這些企業信息放到互聯網上。1996年,他們推出了中國最早的B2B網站——中國商業資訊網(CBR)。建立網站以後,如何向企業銷售是個大難題。張冀光從高爾夫俱樂部銷售會籍的形式中受到啟發,“我覺得這個方式可能接觸到很多客戶”。很快他們招募了兩個業務員,開始廣泛聯係企業,向中國的企業介紹互聯網。

當時,剛剛起步的中國互聯網根本沒有這種麵對麵的銷售和服務,張冀光為業務員定下的20%提成標準後來也被業內普遍接受。這種銷售模式很快取得了效果,春蘭、格蘭仕、新大洲等企業都成為其客戶。1997年,CBR的銷售人員達到了40多人,銷售收入400多萬元,這在當時互聯網免費的時代已經是很可觀的數目了。

CBR在南方市場占據優勢,而北方的老大則是競爭對手萬網,後者由於對外拓展更為積極,也獲得了風險投資機構的注資。此後,CBR也受到了很多投資機構的追捧,紛紛找上門來。在更大的利益回報麵前,公司團隊的心態發生變化,“大家的目的、想法不一樣,就解體了”。根據董事會的決議,馬為民離開了董事長的位置,而新董事長也很快離職,一個月後公司關門了。半年後該公司改換門庭並登陸美國OTCBB市場。

這次創業給張冀光帶來很大的震動,“我覺得創業時,一定要用白紙黑字把大家的想法、期望值、遊戲規則固定下來,雖然不可能想得那麽全麵、那麽遠。”他認為,由於自己工科出身,當時不懂金融、財務、法律,帶來了不必要的損失和傷害。

“後來我們也沒有再去追究那些東西,既然沒有了就沒有了。”1998年,張冀光夫婦創立了中國企業網,還是為企業提供信息化服務。但這一次,他們的定位更為明確,就是為中小企業服務,因為互聯網經過一段時間發展後,如春蘭這些大企業,已經開始建立自己的IT部門。“所以我們就瞄準中小企業,他們需要這種服務,但自己做不了。從那開始一做十多年,一直到今天。”

不過第二次創業的開局並不容易。馬為民在被公司被“趕”出來以後大病一場,後來張冀光又重提創業,“我們如果不做,就是一個失敗者”,痛定思痛後,馬也決定從頭再來。

最早一批下海者

對於身為創業夥伴的妻子馬為民,張冀光無限感激,又倍覺幸運。馬為民是比他高一級的清華校友,在文革中同一年畢業,張被分配到山西的一家鋼廠,當了6~7年工人後調到了石家莊的一家研究所。就在那裏,他正式認識了高自己一屆、後來成為妻子的馬為民。

改革開放後知識分子的地位開始提升,一個很流行的口號是,“知識分子要發揮餘熱、餘光,為社會做貢獻”,這激發了身在研究所,又想法頗多的張冀光,開始聯絡一幫人研究能夠開發哪些產品,“條件一成熟就下海了”。

不過張冀光並非貿然下海,當時已身為處長的妻子馬為民是其重要的支持保障力量,“就是雙軌製,她有一個鐵飯碗,我就去撲騰。”當時,一個清華畢業生下海去做那些被認為隻有“不務正業”的人才做的事情,張冀光麵臨了一些壓力,但他很泰然,“別人怎麽看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自己有什麽樣的目標和心態”。

張冀光去了深圳後發現那邊的環境很好,就決定在那裏發展,並把馬為民也一起拉下海,因為他覺得馬的性格過於直率,再繼續快速升遷的可能性不大。最終在1980年代初,他們南下去了深圳,進入合資企業、外資企業去打工,“打了幾年工以後,慢慢看到了很多東西、學會了很多東西,就自己開始做貿易”。

“我們做過的很多事情在中國都是最早的。”他們引進計算機產品時還沒有聯想,張冀光清楚的記得,那時一台286就賣2、3萬塊錢。接著夫妻倆又做了美國高通公司的代理,後來還引進了GSM衛星導航儀。但他們後來發現做這類項目的困難,其一是人脈不熟,由於不擅長於做人際關係,很多產品進口都拿不到正式批文,其二是,“我們沒有那麽多資金,要想做大一定要有資金支持”,他第一次感覺到資本的重要性。

資本的意誌

若幹年後,張冀光才明白,資本並不隻是能帶來神奇效果,也可能會絆倒自己。

1999年,也就是中國企業網成立的第二年,張冀光的朋友陳鎮洪(現為天泉投資CEO)幫助介紹了一家美國的投資公司。由於有了前車之鑒,這一次,夫婦倆開始特別謹慎。當時投資協議都已經準備好了,隻要簽字就能拿到400萬美元的投資,但是投資機構也提出了一些要求,比如業務要做到多大規模,什麽時候去美國上市等。他們一想,“如果做不到,我們怎麽跟人家交待啊?對不起人家。”最終決定不簽字。放棄這麽好的條件,讓陳鎮洪覺得很不可思議。

當時還有近20家投資機構表示了興趣。“我們不懂應該選擇什麽樣的人”,後來張冀光的一位10多年的老朋友幫助其介紹了擔任一家香港上市公司董事長的於品海,他當時覺得,“有這樣的一個關係,應該比較靠得住,合作起來會比較愉快”,很快就簽下了投資協議。甚至對方提出要做大股東的條件,張冀光也覺得無所謂,深受工程師思維影響的他認為,“你是一個財富高手,我是一個工程師,兩個人把事情做好做大,我拿一小塊無所謂”。

但進入實際合作後,雙方開始產生摩擦,於品海一方要求陳鎮洪離開中國企業網的董事會。為了促成合作關係,曾在公司創業過程中給予張冀光很多支持的陳離開了。而在簽署投資協議時,對方並沒有很清楚的向對金融不甚了解的張冀光進行詳細解釋。

熬過本世紀初期的互聯網低穀後,中國企業網開始邁入快速發展階段,2004年時上市已提上公司日程。但麵臨收獲之時,張冀光夫婦再次遭遇“清洗”。當時的董事會中,除了張和馬以外,其餘的董事都是由合作夥伴一方委派,而張和馬的努力也贏得了他們的認可,所以通過正常的董事會會議,根本沒辦法逼退二人。後來,對方不得不使用移花接木的方式,以造假的董事會決議把他們趕出公司,這一事件成為當年最受關注的商業新聞之一。

麵對又一次傷害,張冀光又一次選擇了“和”,並又一次創立了自己的新事業。他認為,“我看到很多中國企業,要麽賺錢了分手了,要麽虧本了也分手;堅持下來的企業多數都會成功,很多企業倒了,是因為大家在利益的麵前忘記了‘和’。”而此刻,他此前創立的那兩家公司已失去了強勁的動力。

“我們還沒有完全入門”

經曆過團隊分崩、資本陷阱的一係列困苦曆練後,張冀光收獲了更多。從中國企業網出來後,他們幾乎是在老員工的推動下重新出發。張冀光第一次到達新辦公室時,已有30多個老員工在等他了,“沒有一個人跟我談,你給我多少錢”,這讓他非常感動,後來陸續有近百名老員工前來投奔。

盡管曾在資本麵前吃過大虧,張冀光並不拒絕引入外部資本。銘萬很快獲得了軟銀賽富和啟明創投的投資,他也對企業接受外部資本有了新的認識,認為風險投資是一種很健康的模式,因為風險投資者一般來說都不會參與公司運作,也不想當大股東,隻是希望和公司共同發展,看到企業的成功並從中得到應得的利益。盡管目前有很多企業都瞄準了企業信息化領域,但張冀光認為,互聯網所展現出來的商機還隻露出了一角,現在的大部分服務還都停留在信息層麵上,單單就域名、網站、郵箱“老三樣”做了很多年,也隻是做了九牛一毛。

張冀光表示,用互聯網改變企業的習慣,這是企業必須麵臨的一個變革,隻有通過互聯網以外部的需求調動企業的內部需求,才能真正完成企業內部的信息化。從2002年以來,他就一直倡導ASP(即應用服務商)的概念,也就是現在流行的SaaS(軟件即服務),這已成為銘萬目前的主要業務。

對於市場競爭,張冀光認為銘萬跟中國企業網和慧聰網並沒有正麵競爭,而阿裏巴巴集團旗下的阿裏軟件則可能是未來的主要競爭對手,“阿裏軟件很多東西一開始,特別是在2007年的下半年在學我們,到了2008年產品就比我們多,我們也要向他們學習。”

“我們剛開了門,還完全沒有走進去。”今年63歲的張冀光對銘萬的未來還有無限期許。

這篇關於張冀光: 無法停下創業的腳步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4日,歸檔到目錄人物傳奇
相關的標簽: 青年創業網 張冀光: 無法停下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