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更聰明地工作,而不是拚命的加班工作?

Feb20

作者:庾裏

 

美國“時間管理之父”阿蘭·拉金說:“勤勞不一定有好報,要學會聰明地工作。”

 

身處職場,很多人習慣整日忙碌,卻不肯停下來好好規劃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低效忙碌讓你的付出與收獲不成正比,在職場上找不到突破。

 

如果你整日忙碌,而收入卻紋絲不動,這時你就要停下手頭的事情,做一個深刻的反省:如何保證自己在有限的時間內高效地完成工作?

 

一般來說,影響工作效率有四個方麵:

 

工作流程、輕重緩急、任務分解、時間計劃。

 

影響工作效率的因素

 

1

工作流程

每個工作都有流程和節奏。流程也就是一件事情從開始到結束的管理過程,就好像十字路口的交通燈一樣,紅綠燈閃爍的流程恰當,才能有效疏通道路。

 

以前,火車站的檢票流程一般是“先進後檢”,即旅客進入候車廳等車,等到發車前15~30分鍾,各車次的檢票員才開始檢票。有多少個檢票口,就需要多少個檢票員,一般的候車廳都有七八個工作人員。

 

現在,火車站的檢票流程進行了改進,變為“先檢後進”,即候車廳入口處隻有一個檢票員,旅客要進入候車廳,就必須先檢票。

 

檢票流程上的改變,既提高了檢票的效率,減少了高峰期的擁擠狀況,又減少了工作人員,節約了成本。

 

違背流程先後順序,工作將會變得雜亂無章。

 

有的人接到一個大項目後,自我感覺良好,風風火火地動工了,誰知“道路沒看準”,準備工作沒做好,最終的結果是走到哪算哪,對工作流程失去控製。

 

因此,在工作中,注意工作流程的有序化,具體到一項工作或任務需要依次采用哪些步驟,在實踐中不斷優化流程,這樣才能夠有效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2

輕重緩急

每一天,職場人士可能要處理不止一件工作,要打這個電話,要回那個郵件,跟這個部門協調,再跟那個部門溝通確認,東奔西跑忙得團團轉。邊邊角角的事情做了不少,回頭一看,卻沒有完成一件說得響亮的“得意之作”。

 

凡事都有輕重緩急,如果理不清工作的輕重緩急,就會導致事倍功半,辦事效率低下。

 

在日常中,緊急的事是指限期完成的工作,你不做其他人也不能做的。

 

把每天的工作分出輕重緩急,分清哪些是最重要的並把它做好,你的工作才會變得井井有條,卓有成效。

 

有個老板要求自己的秘書將給他的呈遞文件分門別類,分別收放在各種顏色不同的公文夾中。

 

紅色的文件夾代表特急文件;綠色的表示文件需要立即批閱;桔色的代表這是今天必須注意的文件;黃色的則表示必須在一周內批閱的文件;白色的表示周末時須批閱。

 

通過秘書對文件的分門別類,老板的對於自己的工作緩急一目了然,工作的時候自然能夠更合理地安排時間。

 

對於大家來說,有精力做事的時間往往有限,所以,必須把有限的時間放到最能產生效益的工作上去,而不是迷失在那些看似緊急卻不重要的事情當中。隻有這樣,才能高效地利用時間,出色地完成工作。

 

3

任務分解

對於任務分解,有一個有趣的說法:如何吃掉一頭大象?答案是:一口一口吃掉。

 

這個看上去毫無意義的問題,其實是在告訴我們:當一個人無法將任務一口氣完成的時候,就把任務分成一塊一塊。

 

有人麵對多項工作,心理很焦急,嘴裏念叨著“忙死了。”卻把要做的事情擱置到一旁,以為“車到山前必有路”,等到快要到達最後期限的時候,實在拖不過了,才勉強應付過去。

 

通過分解任務,你才能心裏有數,才能統籌安排您的時間表,有條不紊地工作,避免因工作計劃的缺失而導致過程拖遝。

 

4

時間計劃

很多人每天早上醒來之後,大腦中模糊地覺得今天應該有一個安排,但是卻沒有明確的計劃,上班後什麽事情找上門來了就處理什麽事情,於是總感覺一天過得身不由己。

 

回憶最近一個月的內容,頂多隻能說個大概,好像真正做了的事隻有那麽一點,這就說明了很多人並不能把自己的時間很好的計劃和利用。

 

在職場中,大部分人都看起來是忙碌的。但那些善於做時間計劃和階段性總結的人,更容易發現工作中的漏洞和問題,並且有意識地選擇合理的流程來管理工作,能用較少的時間來幹更多的事。

 

每人每天都擁有24小時,而在這24小時之內,不同人做不同的事情,效率不同,效果也隨之不同,人便有了區別。

 

  

高效率帶來高收益,學會高效率地工作,讓你的時間更值錢,這樣才算在聰明地工作。

這篇關於我們如何更聰明地工作,而不是拚命的加班工作?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20日,歸檔到目錄職場勵誌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