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做人之道

Jan08

這是一篇有關於心中的做人之道的文章,由收集整理,希望心中的做人之道能幫助到您

一、人際相處之心

  人,無法離開群體而獨自生活,每個人都要與他人相處,不僅是入空門的佛教徒或出塵之道士或尼僧。因此,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往來,便成了人生一門很大的學問。
  與人相處貴在相知,尤其“勿以己之長,而顯人之短”,彼此要能互相尊重,互相成就,要懂得欣賞對方的優點;能夠“觀德莫觀失”,才能結交朋友。對於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有四點是應該明白的:
  第一,對賢能者服之以德:麵對賢能的人,我們不可以用權勢、金錢、名位來取悅他,而是要以良好的品性、德行與之交往,就如荀子所雲:“君子易知,而難狎。”因為賢能的人雖然易於親近,但是如果你的態度輕浮、邪佞,則難以令賢者看重你,所以對賢能的人,要服之以德。
  第二,對乖張者馭之以術:而對一些生性囂張、猖狂、傲慢的人,要如何與他相處呢?要馭之以術!也就是要有“方便”的方法。就如同馴馬師要調服頑劣的馬,一定要先懂得他的性情,再依他的特性來調禦。有時候順著他的心意,有時候要適時地控製它的方向。待人也是如此,不能一味地打罵責備,而是要先讓他感受到你對他的尊重,並且要傾聽他的聲音,適時給予勸告;能有一些對話的方法,才能讓他稱服。所以對乖張者,要馭之以術,這也是佛法的要求。
  第三,對樸拙者賦之以專:麵對生性比較遲鈍、樸實,甚至笨拙的人,我們要怎麽辦呢?《三國誌》雲:“貴其所長,忘其所短。”就是說明用人要“知人善任”,對於他的缺點要包容,而善於利用他的長處,並且給他因緣好好發揮。也就是說,對於能力較差的人,應視其能力,交代給他能完成的事,再從旁教導他做事的方法,讓他有信心獨立完成。因此我們對待樸拙者,要賦之以專,以融其心境。
  第四,對頑劣者教之以方:對頑劣、不受教、剛強、下劣者,我們不能把它開除,也不能不用他,但是要有方法讓他接受你。例如:用佛的慈愛憐憫他,讓他因受到關心而軟化彼此的對立;用鼓勵待他,讓他因受到讚美而對自己產生信心;或者用威力來降服他,讓他受到威迫而跟隨你,所以對頑劣者,要教之以方。
  人際相處,要善觀因緣,佛也是如此的慈悲為懷,隨順因緣,珍惜因緣,尤其彼此能相互給他人留有一半的空間,則不但不會有衝突磨擦,也可以保持適當的交流,發生互補的作用。所以人與人相處,有因緣因果。

  二、人生的四德

  人應該要有美德,有四種人生的美德必須要培養,信佛者要遵循,做人者更要去遵循。
  第一,智慧的源泉在於寧靜的內心: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聰明,有智慧,如何才能讓自己有智慧呢?《大學》雲:“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智慧的泉水淵源於寧靜的內心,正如入了佛門的弟子,心已無任何雜念,靜心就如濁水沉靜後才能照物,所以每一個人,每天都要有不少於一個小時,屬於個人的寧靜時間,甚至一星期中,不能少於半天或者三個小時寧靜時刻,如此才能反省過去與規劃未來。才智第一的諸葛亮,亦以“寧靜致遠”的座右銘,因為靜才是智慧的泉源,而已入空門的佛家弟子更是以靜來修身。
  第二,忍耐的施與,在於慈悲的胸襟:我們對於世間要施與仁愛,怎麽樣才能把仁愛給人?必須具備惻隱之心,佛教就是以此立足於社會的。有了惻隱之心,才能有慈悲之心,有了慈悲心,才能與樂拔苦,才能視人如己出,才能設身處地為對方設想。佛陀在因地修行時,就是具足悲憫眾生的慈心,才能“割肉喂鷹”、“舍身飼虎”;觀世音菩薩因為具有大慈大悲,才能聞聲救苦,隨處應現。所以忍耐的施與,在於慈悲的胸襟。
  第三,勇敢的表現,在於堅忍的意誌:自古以來,能夠在艱難險境中獲救重生者,才能不被逆境打倒。科學家伽利略說:“現實的生活是一座熊熊的煉爐,通過熬煉的,才能成為精鋼;通不過熬

2首頁 上十 上頁 1 2 下頁 下十 尾頁

這篇關於心中的做人之道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8日,歸檔到目錄為人處事
相關的標簽:如何做人 心中的做人之道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