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處世智慧之一:光而不耀與低調做人(2)

Jan08
道家的處世智慧之一:光而不耀與低調做人(2)

  “光而不耀”的處世之道

  懂得“不敢為天下先”

  根據老子的“光而不耀”的原則,要求人應具備“不敢為天下先”(《老子》六十七章)的崇高品德,學會以謙卑態度對待他人,從不高傲和霸氣。“不敢為天下先”這一立身處世之道,為中國曆代名人學士所推崇。

  宋代愛國詩人陸遊在《放翁家訓》中指出:“雖高官,亦當力請居其下。”明代楊繼盛告誡兒子說:“與人相處之道,第一要謙下誠實。同幹事則無避勞苦,同飲食則勿貪甘美,同行走則無擇好路,同睡寢則勿占床席,寧讓人,勿使人讓。”(《父叔山諭應尾應箕兩兒》)張岱在《自為墓誌銘》中,也把老子的謙卑思想奉為自己的處世準則,他說:“奪利爭名,甘居人後;官場遊戲,肯讓人先”。

  編輯注評

  今天,在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們不是也在大力提倡“謙下”、“讓人”和“吃苦在先,享樂在後”的這一美德嗎?其實,有的時候你把最好的讓給別人,往往你最終得到的會比讓出的多。

  “光而不耀”的修養之道

  忘掉你曾經取得的

  根據道家的“光而不耀”原則,要求人應具有“功成而不居”的高貴品格。老子指出:“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老子》第二章)又指出:“萬物恃之而生而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老子》第三十四章)這是天道的“無為”品格。人以天道為法,亦理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老子》第七十七章)正因為“功成而不居”(或“功成而不處”),所以,他才能夠名垂青史。這是一種處世的人生藝術。

  春秋時,晉文公封賞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而未及封賞介子推。介子推以為這種封賞是“貪天之功為己功”,他既不居功自傲,又不要求官祿,反而隱居山林,“至死不複見”,結果名垂千秋,為世人稱頌(詳見《史記》卷三十九《晉世家》)。

這篇關於道家的處世智慧之一:光而不耀與低調做人(2)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8日,歸檔到目錄為人處事
相關的標簽:處世智慧 國學 經典 傳統 哲學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