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一種策略?

Jan08
  

   這也是一種策略?
   徐建綱
  
  近期張蒙蒙又開始鬧情緒,抱怨自己幹活不比別人差可工資卻比別人少,並說道自己不想幹了,於是就到人事部去談工資。
  其實找人事部談工資的人何止張蒙蒙一人?
  MAST公司隨時都在招人,畢竟外資企業的“招牌”,還是能吸引和打動應聘者,可是在麵試了解薪酬標準後,實際來上班的卻寥寥無幾。即使來上班的許多操作工也是衝著高級數控車削中心和那些看不懂的“宏程序”來的,以為能學到一些新知識新技術。
  哪個數控操作人員不想見識一下這“高級玩意”,有這等希望,那還等什麽,工資低一點就低一點吧,立刻點頭來上班!
  可是當你到崗後讓你先做一至二個月鑽床,再根據實際情況安排數控學習,給你無數次給你灌輸“這兒不能動那兒不能動”的製度。對於你想學的“宏程序”,由於都是加拿大總公司編好後網上傳過來直接使用,公司基本沒人能完全弄懂這些“跳轉過來跳轉過去”的程序,有又誰來教你,又怎麽教你。後來你想隻要用這些莫名其妙的程序能把產品車出來,又管它是怎麽編的,還有即使學到了也沒有用,反正又不要你編,到後來就沒人去下功夫去研究。
  然而當可以獨立進行數控操作後就覺得薪酬太低,於是找人事部談判,可人事部總是“堅持原則”地說:加拿大母公司和美國總公司一直再放假減薪,我們有怎麽能給你加工資,好好幹吧,等到公司情況好轉就立刻給你加。
  可你想那要等到“猴年馬月”,於是無奈之下就隻有提出離職。公司也不會過多留你,因為它也無法滿足你的願望,那就辦手續吧!
  到2010年9月MAST公司員工的工號已排到468了,而在在崗員工有152人,也就是一年半的時間,離職人員達316人,還有不少雖然談過工資但還沒有離開的員工,這樣人事部參與談工資的次數至少有四五百次以上,基本三天就一個員工前來談工資的問題。
  其實,到最後沒有一個人是由於談判而漲過工資的,因為人事部知道隻要有一個特例,那就會有無數的人來談判。所以即使在有一次公司三名技術過硬的調機員集體鬧情緒,找人事部談判時。人事部冒著可能失去重要技術力量流失的局麵仍沒答應漲工資的要求。
  公司一開始就虧損(當然跟金融危機有著直接的關係),能稍微讓公司欣慰的就是培養了三個班長,後有培養了三個調機員,就是這六個人支撐著公司的繼續生產,而機床的操作工就換了一個又一個。但是我們總不可能就這樣不停的招,等剛剛培養出來人就走,然後又不停的招,不停的培養。
  我真的不明白難道人事部就不知道:這樣員工如“流水”的情形,能把企業搞得好嗎?
  猛然間,我突然想到了自己曾經呆過的鳳市電子,這同樣是一家依靠一個車間主任三名調機員支撐的企業。由於工資水平較低,操作工基本沒有超過三個月的。操作工不停的走,它就一年四季不停的招。
  當時我曾無數次思考與擔心,難道公司的領導愚蠢得不知道人員流失帶來的危害和風險嗎?
  後來裏麵一個調機員老鄉說道,“你不要用學者的眼光來看這個問題,把它想得那麽高深和複雜。這種情形其實是老板形勢所逼有意造成的。現在許多行業競爭都比較嚴重,企業老板為了減少員工工資支出度過難關,還有就是盡量獲得更多剩餘價值完成原始積累,就故意利用學生沒有工作經驗沒有生活壓力工資隻要千一二就滿足的情況。反正都是計件製,沒幹活就沒有工資,幹壞了它就扣錢,如果請假曠工違反公司的製度,老板就最高興了,它可以扣你的工資,這樣你就白幫他幹幾天。另外公司還有匪夷所思的製度:試用期沒到半個月就沒有工資的,當然這個製度你剛去的時候是不會告訴你的,如果你還在幫它幹活那什麽都好說。可在你準備離開時,各種各樣的製度就出來了,本來就不多的工資被東扣西扣還剩多少?”
  “你知道嗎,鳳市電子就是這些少發的工資,至少要每年有五六萬,這可又是老板的意外之財。或許你覺得老板很卑鄙,但他就這樣你能把它怎樣?你總不可能為了幾百塊錢去打官司告他,如果你真的願意去折騰,它也無所謂,最多將應該給的給你,可浪費的時間是誰的?反正它有的是時間和精力跟你折騰!還有為了把人套住,它就每個月隻發500元生活費,剩下的工資就用來作流動資金,用來修廠房增設備。不要小看了這一招,如果是二三百人的企業,至少又是一二百萬的資金,要不了幾年就把一個小企業辦大了!”
  “另外在鳳市電子有幾台西鐵城的多軸車削中心,許多人都是看到這幾台高級車床,以為到這裏來可以學到多軸加工技術。其實隻要有人教幾天就會學會,但沒有特別關係絕對沒人教你。如果你真的要學會至少要低工資為它幹上兩年,而且全靠自己摸索,因為別人也是花了許多時間精力才學會的,憑什麽輕易就教給你,難道把你教會好與他‘搶飯碗’!”
  “時間過了幾個月當你明白了這個道理,清楚了自己不可能餓著肚皮去等上一兩年,無奈之餘隻好收拾東西走人。公司也不會過多留你,反正中國人多的是,走了你一個還有後來人!”
  想來想去覺得現在的MAST公司和原來的鳳市電子雖是一個是外資企業,一個是本土企業,在員工招聘的問題上還真是有異曲同工之妙,隻不過外資企業管理正規些沒有本土玩得那樣“絕”!
  當然這都是私底下的“秘密”,在公眾開會和公司宣傳資料上是絕對找不到的!
  或許的確這也是一種“策略”,一種“聰明得愚蠢”的策略!

(責任編輯:木瓜) 這篇關於這也是一種策略?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8日,歸檔到目錄人生哲理
相關的標簽:也是 一種 策略 也是 一種 策略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