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可以活兩次

Jan08

  ,對每個人都是鐵麵無私的。那麽,一個人可以活兩次,不是很可笑嗎?
  其實不是。
  我不妨舉兩個例子。生長在17世紀的英國人威仁爵士,他原來是格裏漢學院與牛津的天文學教授。但他在48歲那年,突然異想天開,他要改變自己的職業,開始過另一種陌生的,從事一個新的創造性。於是他把自己的後半輩子獻給了城市建設。他在後半生的40年中,一共建造了53座教堂與座堂,單單以倫敦的保羅座堂就使他名垂千古。稱譽他的人都說,威仁爵士活了兩次。
  中國唐代詩人溫庭筠年輕時浪蕩不羈,出入於歌樓妓館,“能逐弦吹之聲,為側豔之詞”,為當時士大夫所不齒。他人到中年之後,一改舊習,先後任方城尉與國子監助教,治理地方,頗有政績;為人師表,作風嚴謹。連他昔日的都說溫庭筠完全變了一個人。
  這兩個例子至少可以說明,人的可塑性是很大的。威仁改變職業,在道路上取得另一項成就;溫庭筠再塑人生,從風流才子變成了誨人不倦的。對他們來說,不是等於活了兩次嗎?
  在這個意義上說,一個人活三次,甚至四次都是可以做到的。
  美國博士史威原來研究宗教,是神學院博士,他後來改學音樂,成為音樂院博士,又成了當時最傑出的風琴師之一。他中年之後,舍棄舒適的物質生活,去毒蛇猛獸出沒的蠻荒野林之中考察。經過多年研究,終於成為一個優秀的醫學博士。
  由此可見,為了使自己生活得更,我們不妨在某一領域取得成就之後,改變一下自己的愛好,把其他方麵的潛能表現出來,讓生命之舟駛向另一個的彼岸。這對充滿活力的年輕人來說,尤其有其必要。
  有一位先哲曾經說過:“當一扇門向你關閉之際,另一扇門將向你打開。”這句名言我們,在適當的時機進行“跳槽”,有利於我們進行一種新的創造。中國古典詩歌發展到唐代,出現了異彩紛呈,登峰造極的繁榮。到了宋朝,盡管也出現了許多天才橫溢的詩人,但終究不能超越唐詩,於是出現了大量填詞的作者,宋代的文人讓詞成為宋代文學的驕傲。這是一代人的選擇,同樣,元朝的雜劇與明清時代的小說,也是後人的理智選擇。不僅文學是如此,人生道路的選擇也是如此。當我們從事某一方麵的發展,而無法取得成功之際,完全不必要走進死胡同而不轉彎。英國文學家哈代曾告誡人們:“從這一個方向看,這是一個可怕的陷阱,但從另一個方向看,你將會迎來光明。”也就是說,經過對主觀條件與客觀條件的從容冷靜的思考,可以變換你的人生追求的。
  當你向往人生多活幾次之際,你有必要對舍棄與憧憬的一切,作一番重新估量。調節心理狀態,改變生活方式,其中最主要的是學習。學習和吸收新的知識,認識新的事物。在學習中反省自己的言行,發展你的優勢,改去你的弱點,在這一過程中,你可以把自己的觸角伸向生活的各個層次,最後把握住自己的之舟。
  但是,青年人如何選擇“跳槽”,從而選擇另一條道路,這很需要取。
  我以為第一條是量力而行,在設計自己人生的藍圖時,首先是正確估量自己的潛在能量,把、愛好與能力作平衡的選擇。不妄自菲薄,但也切忌夜郎自大,過高估計自己與過低估計困難,都會給輕易的選擇帶來盲目性。第二,不要以為“跳槽”是可以輕易成功的,如果你是一個缺乏恒心的意誌薄弱者,那麽你做不好這件事,也未必能在那件事上取得成功。因此,恒心與堅忍不拔的意誌是一切成功的基點。
(文/曹正文)

這篇關於一個人可以活兩次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8日,歸檔到目錄人生哲理
相關的標簽:可以 一個 自己 選擇 人生 成功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