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受眾生敬仰,既是莊嚴自己

Jan08

這是一篇有關於當受眾生敬仰,既是莊嚴自己的文章,希望它能對您有所啟發和幫助

  恭敬,禮儀也。古德說禮有七種:一者我慢禮、二者唱和禮、三者恭敬禮、四者無相禮、五者起用禮、六者內觀禮、七者實相禮。平常人多用恭敬禮,所謂五體投地接足稽首,禮者身禮,敬者心敬,心敬而禮,禮則專誠,敬則無妄,無妄則心誠,誠則能證入法界,即見十方三世一切佛刹的微塵,塵塵性空,照見法界一切佛。孟子曰:“恭敬之心,人皆有之。”又言:“恭敬之心,禮也。”仁、義、禮、智、信,是人道之根本,具足此五者,人格才算完整。我國至聖先師孔子一生倡行仁義之道,而獨尊禮。禮,必先從恭敬做起。而恭敬又有二個層次,一是表現於外在事相的身恭敬,二是真正發自內心的心恭敬。“為禮不敬”之人是孔子所批評的;真正的恭敬必是出自真誠,由衷地生起一種景仰、尊崇,並由內而外,展現在一切言行舉止上。

佛家之恭敬與比孺家要求更高。傲慢是佛家的五毒之一,恭敬卻是傲慢的反麵,以恭敬之禮遏製傲慢習氣。佛家認為,心存恭敬,就是光明,就是解脫──解脫了我慢的煩惱。佛法所講的恭敬,乃是建立在“因果”的法則上,就個人而言,敬人者,人恒敬之;就團體,乃至整個社會而言,若人人都有恭敬心,則社會必定祥和有序,國與國之間的紛爭必能消弭。一個真正有恭敬心的人,對於一切人事,不論上下大小,皆心存謙恭尊敬,而非隻局限於特定對象。對上皆當心懷恭敬,感念三寶教化救脫之恩德、父母師長撫養培育之苦心以及一切人對國家社會的貢獻。不隻心中尊仰、護持、感恩,在事相上亦須做到禮拜供養、親承奉事,如此身心合一,方是真正的禮敬。

佛家還有專門的《善恭敬經》,對恭敬的要求作了專門的分解:“在師前不得輕笑。不得露齒。不得交足。不得視足。不得動足。不得踔腳。足踝齊整勿令高下;於彼師前,勿升高座;師不發問,不得輒言;凡有所使,勿得違命;勿視師麵;離師三肘,命坐即坐,勿得違教;安坐已訖,於彼師所,應起慈心;天若熱時,應具冷水。天若寒者,應備暖水。凡所須者,皆應盡備;親在師前,勿嚼楊枝;於他人處,勿說師過;若遙見師,尋起迎接。”對恭敬的行為要求很高。通過行、願、果來達到自己的修行的目的。

佛法的要求是一個方麵,而為人處世又是另外一個方麵。對人恭敬就是莊嚴自己再高的人有時也需踮足,再矮的人有時也需屈身。走得最慢的人,隻要他不喪失目標,也比漫無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得快。你要感謝告訴你缺點的人。如果你能像看別人缺點一樣,如此準確般的發現自己的缺點,那麽你的生命將會不平凡。世界上沒有一個永遠不被毀謗的人,也沒有一個永遠被讚歎的人。是非天天有,不聽自然無,是非天天有,不聽還是有,是非天天有,看你怎麽辦?是的,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我若敬人,人恒敬我,對人持尊敬,可能展現這個人的修養,修養高者,當受眾生敬仰,既是莊嚴自己!


作者: 來源: 這篇關於當受眾生敬仰,既是莊嚴自己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8日,歸檔到目錄網絡美文
相關的標簽:當受 眾生 敬仰 既是 莊嚴 自己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