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師的故事

Jan04

“古代教師的故事”,由整理,希望有關於“古代教師的故事”的文章,“古代教師的故事”能對您有所幫助!

《古代教師的故事》簡介:

  尊敬師長終身思慕     宋朝時,嶽武穆王的老師周同的力氣很大,可以拉開三百斤的弓箭。當周同死了

《古代教師的故事》正文開始>>

  尊敬師長終身思慕   

  宋朝時,嶽武穆王的老師周同的力氣很大,可以拉開三百斤的弓箭。當周同死了之後,每到初一、十五,嶽武穆王一定到老師的墓前祭拜,並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後,必定會拿起老師所送的三百斤的弓發出三支箭才回去。他這份念念不忘師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後精忠報國的忠心。   

  尊敬師長名留後世   

  桓榮是漢明帝的老師,而明帝對老師一向非常尊教。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裏放了老師的桌椅,就請老師坐在東邊的方位,又將文武百官都叫來,當場行師生之禮,親自拜桓榮為老師。明帝能放下自己尊貴的身份來恭敬老師,可見他的用心與風範,值得大家學習。   

  尊師重道立雪程門   

  宋朝時,有遊酢、揚時兩人跟著程頤老夫子學習,他們對老師非常的恭敬。在冬季的某一天,這兩位學生陪著老師,並聽老師教誨。說了一會兒,夫子便閉目養神,不知不覺地睡著了。他們兩個不敢離開,又怕吵醒夫子,就靜靜地站在兩旁等夫子醒來。夫子醒來見他們兩位還站在旁邊,便說了:“你們還沒走啊!”他們兩個回答:“我們是因為先生睡著了,沒有請命,不敢離去!”於是再把書中有疑問的地方請教夫子,最後才向夫子拜辭。出門的時候他們才發現雪已經積了三尺深了。這兩位學生,後來也都成為很有名的人。   

  舉凡弟子要能夠成材,首先要懂得向老師虛心求教,而在跟隨老師的同時,就應該要明白恭敬侍奉師長的道理。須知父母養育我們,師長教導我們,是一樣的恩澤,怎麽可以不尊敬呢!而且,一個能尊敬老師的人,也就能重視學業;相對的,也就是尊重自己。遊酢、揚時尊師重道的精神,值得大家去體會、學習。   

  尊師重道終成大器   

  東漢時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當他還在童年求學的時候,看到郭林宗,心想這是一位難得的好老師,便對人說:“教念經書的老師是很容易請到的,但是要請到一位能教人成為老師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為老師,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師。但是郭林宗體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親自煮粥給他吃。當魏昭端著煮好的粥進來的時候,郭林宗便嗬責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這樣一連三次,到了第四次,當魏昭再端粥來而又沒有不好的臉色時,郭林宗才笑著說:“我以前隻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終於看到你的真心啦!”於是大喜,將畢生所學的都全部教給了魏昭,而魏昭也終成大器。   

  當我們真心地對待他人的時候,他人也必定會以真心回報我們的。   

  恭敬師傅天子善報   

  明朝時在四川灌縣有一位銀匠,名叫何雲發,他平日侍奉師傅非常恭敬誠懇。每次若在道路上遇到師傅,他一定雙手拱立,誠心敬意地向師傅問好。不久他的家漸漸地富有起來,但是結婚多年卻一直沒有子女,有一天他妻子夢到神來托夢說:“你命中本來注定沒有子女,但因你的丈夫懂得恭敬師傅,所以上天許你生個貴子。”後來他們夫婦果真生了貴子,並得到這貴子的孝順供養,一生衣食豐厚。

小時候,最直接教我文學的是母親,母親很愛文學,經常在家裏看小說.我從小耳濡目染,也喜歡上了文學。我記得大約是小學三年級,我開始讀《沫若文集》,那時候讀書囫圇吞棗,似懂非懂的讀書,有點像一頭小牛進了菜園,不管是野草或是青菜就大口地咀嚼起來。

愛讀書的母親一到星期天就會領我們去沈陽太原街、中街的兩家新華書店,一進新華書店,我們就各奔東西,各取所需。母親去看業務專業書,姐姐去看文學書,我去看小人書,最後母親會精心挑選她喜愛看的文學書,每次我們都滿載而歸。家裏有個木箱子,裝得滿滿的我的小人書和姐姐的文學書,父親母親的書架上更是擺滿了鋼鐵和化學分析書,還有像厚厚的磚頭一樣的外文字典,有英文字典、俄文字典、日文字典,父親經常要翻閱這些字典,翻譯外文技術資料。

能生活在這樣一個書香門第,簡直就是我的福分。父親是工程師,母親是技術員,我就生活在這樣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家裏有著良好的文化藝術氛圍。除了看書,我放學回來就是圍在收音機旁邊收聽小喇叭廣播,聽袁闊成的評書《平原槍聲》,聽孫敬修爺爺講故事,聽革命歌曲大家唱,那時候學習語文完全是在憑著興趣在樂趣中學,完全不像現在這樣的死記硬背拆卸語文的教條死板的學法。

每當讀到一本好書,就是結識一些好人,他們的優良品德營養滋潤著我,我還記得讀《卓雅和蘇拉》《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牛虻》等書籍,英雄主義思想在我心中紮根。每次讀一本好書都使得我完全沉浸其中,受感染受教育,常常是母親看完一本,姐姐看一本,我看一本,就這樣我從小就受到優秀文學作品的濡染,在自己享受文學書籍的營養,就是在這些優秀作品陪伴下我度過那個愚昧無知的年代。

所以,今天回想起來,我的母親應該是我的第一位文學啟蒙老師,她在用她默默的讀文學書的好習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的人生成長走向,為我從事文學教學奠定了基礎,所以我要第一個感謝的老師就是我的母親——吳忠義。

現在回想起來小學的語文老師,記憶早已模糊不清了,那些小學老師大都是為教書而教書,記得最清楚的是《小貓釣魚》那一課,告誡我做事要專心,不能三心二意,其他的記憶真是很模糊不清了。

一個人的成長,不僅僅是讀書本上的書,還要讀社會這本書,我才十三歲就被母親催促著去北京、南京、上海旅遊,母親說,你姐姐趕上大串聯去過北京,你也應該去外麵見識一下世麵,別在一個地方呆著,那會太小家子氣。後來,趕上上山下鄉,毛主席讓我們經風雨見世麵,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我現在覺得一個年輕人經受點挫折打擊要比那些一帆風順的人意誌品質要好許多,在農村我學會了扶犁點種趕大車,更重要的是我和農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情商的培養是在我的實際勞動生活中獲得的。我在農村五年,接觸到的農民,他們為人樸實善良,忠厚老實,我跟他們學習到了很樸素的勞動人民感情,但是他們沒文化,缺少文化修養;我在工廠認識一些老工人,我敬佩他們的車工技術,他們也是嘴裏盡說些國家大事和生活瑣事,但是,我感覺他們由於知識水平所限,知識視野的狹窄,心胸度量都很有限,知識文化底子薄,缺少深度、高度和厚度。思想的航船究竟向哪裏遊走?我一直覺得航標模糊,前程很迷惘,當然,工人堆中也有一些能人,可惜和他們交往甚少,有的和我失之交臂。

說這些話,絲毫沒有貶斥農民工人的意思,我一個“知識青年”從小就受到他們的普羅影響,懂得樸素勤勞等美德,在勞動人民身上我學習到了很多樸素可貴的東西。隻是有時覺得思想當中缺少點什麽,乏味單調的生活很難讓我的心靈感動,缺少一些震撼人心靈的東西。我記得高爾基在給一個胖廚師讀小說,把那胖子廚師讀得痛哭流涕,現在看也就是缺少文學的感動,缺少那些人性美的東西來撞擊震撼我的心靈。

生活在枯燥、乏味、單調、反複的倒班車工機械生活的人群之中,我的文學細胞快要逐漸死亡了,我覺得心裏頭一直很窒悶。

一天,我在撫順發電廠宿舍裏發現一本“元曲”書,我捧著這本書,看了看翻了翻,對元曲這語言的精華當時我完全讀不懂,但是我知道這是語文高層次好東西,是當時二中語文教師關翦老師的兒子關希燁給他爸爸在發電廠圖書館借來的書,我很羨慕他有一位能夠讀“元曲”的教語文的爸爸。

那時候對知識的渴求,對愚昧的厭惡,對時代改變的渴望,可謂如饑似渴,想學習可又苦於沒有人來教我,想想吧,我是怎樣的文化程度?小學隻讀了五年級,六年級就失學了。初中上學複課鬧革命,天天批鬥老師,我們初中隻上一年,學點因式分解,學點平麵幾何,教材叫工基、農基,更多的知識就沒有了。底子薄,見識淺,無知的孩子,隻能似懂非懂自己讀一些還讀不懂的魯迅雜文。

仔細算了一下,小學讀了五年,初中讀了兩年,實際讀書時間隻有七年,相當於初一學生,後來畢業當時叫九年一貫製。在農村工廠學習實踐經驗學習了十年,十七年,也不少,積累了很多社會人生經驗,文學不是在中文係裏麵學習書本知識就夠用的,社會實踐經驗也是必不可少的,社會也是一所大學,這樣算起來,我一共學習了十七年。比現在的碩士學習的年頭還多一年啊!

文大十年,最初有兩年複課鬧革命,之後先是在農村整整務農當“知識青年”五年,後是在工廠幹了三年零八個月的車工,整整長達八年的農工生活啊,有點“八年抗戰”的味道啊?很艱難的工農生活,我都經曆過了。我在苦難生活中感覺到有文化的可貴,我痛惜被我揮霍掉的大好時光。

十年來,我一直生活在愚昧混沌當中,苦悶過,彷徨過,過著渾渾噩噩想要奮鬥苦於找不到奮鬥方向的生活,甚至曾經被封建迷信、封建專製思想蒙蔽著桎梏著,沒有思想,沒有文化,沒有機會再坐在課堂讀書,而缺少文化的愚民是最好被人家欺騙糊弄的。而這些想法正是我們那一時代青年共同的思想境地。

粉碎四人幫,我才真正有機會憑個人本事公平競爭參加全國高考,1978年12月的一天,我懷揣著錄取通知書,走出了撫順發電廠,耳邊還響起修配分廠秦書記的話語:“去吧,去讀大學,有文化,個人才有前程,中國才有希望,別做井底之蛙。”正是在他的殷切鼓勵下,我毅然開始走上我上師範讀書的路。

冬天白雪皚皚,頭上的烏雲沉重地壓著,雪花紛飛,漫天飛舞,我冒著風雪乘車來到撫順師範學校,這就是我渴望已久的“大學”嗎?我當時有些茫然,甚至我有些失望,號稱“高低櫃的教學樓”(即現在的六中),一邊高一邊低的教學樓矗立在我的眼前,因為文化大革命,那一邊(東邊)一直沒有教育經費,所以一直也沒蓋起來,學校的環境條件太差,還沒有撫順發電廠好啊?

我手裏拿著通知書,似乎有些猶豫了,兩個“我”在打架,一個說:回去吧,還來得及,當一個工人多好,又省心又不費力;當老師就是當“孩子王”,老師待遇很低。“臭老九”的殘餘思想猶存。一個說: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無論條件多麽差,你是來學習文化的,不要光注重外表,那是虛榮心,想想自己荒廢了十年,可算得了這寶貴的學習機會,決不能放棄啊!教育的未來會好起來的。

我鬥爭猶豫了片刻,頂著風雪,終於毅然大步走進學生科報到,接待我的是薑科長,好像我是第一個報到的,他看我一身雪花,連忙替我撣去大衣上麵的雪花,他的熱情接待溫暖了我的心,我掏出企盼了十年才獲得的大學錄取通知書,久盼十年上大學的夢就要從這一天開始實現了,有多少青年沒有我這樣幸運啊,我們當時誰也沒有意識到我們是這一時代的幸運兒,我就這樣第一個報到,開始了我短暫的大約一年半(1978年12月——1980年8月)的大學生活。

我之所以開篇寫我的漫長的求學經曆,正是想說明能靠著個人奮鬥參加高考,成為一位學識淵博老師的學生,在當時也確實是來之不易,我格外的珍惜這段學習生活,也格外熱愛我的求知道路上為我傳道解惑的老師。我想很多我的同齡人會理解我為何開篇寫了這樣多的看似閑筆的東西,正是這些生活的經曆,使得我格外珍惜師生這段情緣,老師的教育也為我後續努力學習做了堅實有力的鋪墊。沒有老師的辛勤培育也就沒有我的今天。吃水不忘打井人,師恩今生永難忘。

一個老師要想讓學生崇拜敬仰,可能得需要外表和豐富熟練的教學經曆,而我覺得更主要是要有老師自己長期以來養成的淵博學識和文明修養的內涵。每一個教師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影響著學生,而教師的風度氣質人品顯得尤為重要。我在大學期間對我影響最深的最吸引我的眼球的是教我古代文學的郭銖老師。

人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郭老師的第一節課,就把我這個"知識青年"給迷住了。我成了他的忠實粉絲。我還清楚地記得郭老師上的第一節課,走進教室站在講壇的是一位中年男教師,四十多歲,中等身材,身穿一身藍色滌綸人民裝,幹淨利落,他談吐自如,氣質穩重,溫文爾雅、文質彬彬,風度翩翩,落落大方,我從老師身上感覺出一股濃鬱的書卷氣,撲麵而來,我很久就渴盼的儒雅學者,現在就站在我的身旁。

他開篇講的是古代文學緒論,一節課他大致勾勒出中國古代三千年文化發展史脈絡,讓我也跟隨他一起瀏覽了我國古代文學的璀璨美麗的長廊,聽著他鏗鏘有力的講解,心裏湧動出愛國的熱情的共鳴,好久了,我的心靈如死灰一般地沉寂,如同在平靜的湖麵激起感情翻騰的漣漪,令我心動不已,我從來沒有這樣的激動,祖國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正是震撼我心靈之所在。

他講起課來語調平和穩重,態度謙和,從沒有看見他批評過學生,他講課旁征博引,且又充滿著深厚感情,可以說郭老師的講課,不瘟不火,恰到好處。我在仔細聽他講中國古典文學課,他如數家珍,滔滔不絕。我不時地被他自身蘊藏的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感情所打動,聽他講課就是一種高級精神享受。我真沒有想到,來到撫順師專——當時改為沈陽師範學院撫順大專班,我竟然有幸遇到這樣一位古代文學造詣很深、博學多才的古代文學老師。

如果說母親是領著我一本一本的讀了一些文學書,那隻是一個一個點的話,那麽郭銖老師是用一根紅線把古代文學串聯成一串串美麗的珍珠,讓我目不暇接,耳目一新,流連忘返,我完全沉醉在美好的古代文學之中了。這就把我過去學到的點點滴滴串連成一個個麵,使我更加係統的全麵的了解了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史。我欣喜的是,郭老師講解起來非常輕鬆自如,我很舒服的聽,他很舒服的講,心悅誠服,接受起來,自然也就很舒服,很愜意了。我從小到大從來沒有遇到這樣學識淵博的老師,所以我心裏有高山仰止之感,肅然起敬之情。郭老師你可能根本還沒有意識到我坐在教室裏完全陶醉於你的精彩的授課之中。

這篇關於古代教師的故事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4日,歸檔到目錄名人故事
相關的標簽:古代 教師 故事 古代 教師 故事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