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革時代的大學校長 張伯苓:終其一生實業興學

Jan04

  西南聯大,在戰火中劃出自己最燦爛的軌跡。但是,她並不是憑空出現的。

  嚴格地說,她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此前10年,甚至20年變革和積累的一個結晶。

  一所大學包括理念、體製、專業和課程等在內的實體的鑄成,往往依賴於校長及其管理團隊多年的努力。

  因此,我們把目光投向變革時代的大學校長。

  張伯苓,一生隻做一件事,就是創辦南開學校。

  “私立非私有”

  天津南邊有一塊鹽堿荒地,是一個蘆葦雜草都不願生長的地方。

  張伯苓在此建起南開中學,此後一路“南開”,一直開發到有名的八裏台,創辦起民國時期最著名的非教會辦的私立大學——南開大學。

  20世紀30年代,沿學校的主幹道大中路,七橋一湖,夏季飄荷,冬季舞冰;南望思源堂,北瞧木齋圖書館。同學常雇一小船,放舟而去,弦歌不輟……

  從鹽堿灘到桃花源,全靠張伯苓到處托缽化緣,一磚一瓦掙來。在抗戰前30餘年發展中,張伯苓為南開係列學校募集數百萬資金,僅南開大學資產就增長到近3百萬銀元(以下貨幣單位同)。

  這樣的集資成績,在當時是一個驚人的奇跡。個中艱辛,張伯苓說:“餘在外所曆艱難很多。”

  1918年底,設南開大學動議一出,張伯苓和嚴範孫(南開的另一個創辦人、被尊稱為“南開校父”)準備募集基金130萬元。嚴、張南下,拜望多次給南開捐款的天津老鄉、江蘇督軍李純(字秀山),懇請幫助籌款。遍訪各省大員,募集大洋8.5萬餘元。

  開辦的錢勉強夠了,日常開支還沒有著落。張二次南行,重訪李純。李純病重,未能謀麵。他讓人轉告,籌集基金一事,他自有辦法。1920年10月12日,張伯苓回到天津不到兩周,李純因病自殺。臨死前立下遺囑,將家產的四分之一(約合50萬元)捐給南開大學作為永久基金。

  張伯苓以南大董事會名義,推舉李純為大學創辦人,李純之弟李馨為南大基金保管人。南開興建一座禮堂,命名為“秀山堂”,在堂前立李純銅像。

  每年李純忌日,校方舉行紀念活動,由張伯苓出麵,邀請李純家人,包括李的故舊部下、妹妹等人,前來銅像前致祭。天津各報竟相刊載,傳為佳話。多年來成為傳統,直到抗戰爆發。

  張伯苓的募捐成就如此斐然,最根本的還在於他始終奉行“私立非私有”原則。

  張伯苓有兩個堅持:不以辦學為進身之階,不以辦學為求富之道。

  南開的經費完全公開,每年的賬目都放在圖書館裏任人查看。張伯苓曾說,誰要查當月賬目,他可以5分鍾內告訴你。南開教授的工薪最高為每月300元,他的工資卻一直定格在100元的水平上。教授們住的是南開院內綠樹環繞、寧靜幽雅的百樹村,他卻住在陋巷的3間小房裏30年安之若素。

  張伯苓有一句名言:“用軍閥的銀子辦教育,就如同拿大糞澆出鮮嫩的白菜是一個理兒。”有時候,他還是會做一些妥協。1919年5月上旬,觸犯眾怒的交通總長曹汝霖遞交辭職書,悄然來到天津,表示願捐1萬元,資助正在籌建中的南開學校大學部。張伯苓正苦於建校經費短缺,一時心動,準備聘任曹汝霖為南開大學部校董。留日、留美同學會相繼寄信南開,表示異議和不滿。張伯苓接納多方意見,取消聘任曹汝霖為校董的計劃,拒絕曹氏捐款。

  對於一些難以拒絕的入學托請,張伯苓發明以“試讀生”養免費生的辦法。有權勢者的子弟“試讀生”,可以不經考試入學,但學宿費要加倍。試讀一學期或一學年,不及格者就得刷掉。南開校友鄭家駿回憶說,“幾十年來我和內子(也是南開同班畢業)在世界各地偶爾遇到一些紳士淑女,敘談起來聽我們是南開人,也會說他們也在南開念過半年或一年書,內 這篇關於變革時代的大學校長 張伯苓:終其一生實業興學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4日,歸檔到目錄名人故事
相關的標簽:變革 革時 時代 代的 的大 大學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