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得太早

Jan05
十三歲那年,Lester Blumenthal和弟弟把祖傳的室內裝飾材料公司賣給了一家大公司。弟弟用分得的那份錢開始買賣房地產,Lester則開始搜索靈魂:他這輩子究竟要做什麽?

答案是:回歸土地,做與土地有關的事情。他先到農場學做農活,但發現自己沒有務農的天分。又到奶酪場做學徒,也沒成。37歲時,酷愛美食的他終於在馬薩諸塞州鄉間開了一家燒烤店,每天到附近的農場買蔬菜、禽肉和所有原料,也算是與土地沾了邊。

Lester今年40歲,餐館生意剛開始有些起色,但他已經從衣食無憂淪落到負債一百多萬美元。而弟弟的房地產生意相當成功。我問他是否覺得自己很失敗,他很幹脆地說一點都不,因為他在創業的過程中找到了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而且每天做的是喜歡的事情,感覺很充實。 Blumenthal兄弟的“分道揚鑣”其實代表了很多美國人一生中至少想過一次的問題:是為錢工作還是為心工作。

我和中國朋友談起要寫這個題目時,所有的人都立即給我扣上了理想主義的帽子。他們抗議說,你不能要求我們真去為愛好而工作,中國沒有足夠的社會保障體係,人的安全感很低,我們必須現實地活著。

我承認美國的社會保障機製比中國好(雖然比加拿大和一些歐洲國家要差很多):不管病人口袋裏有沒有錢,醫院都不能將人拒之門外;65歲後所有人都能享受聯邦政府基本醫療保險;很多職業即便工資不高也足以支持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

我也承認中國現行體製的缺陷讓人很難在理想與現實之間選擇理想,但同時我也認為我們不能以此為由而根本不給自己選擇理想的機會。

我見過太多高考填誌願時要父母做主的高中生,太多畢業時哪裏工資高就去哪的大學生,也有太多工作幾年後就知道自己退休時是什麽樣的年輕人。他們為了生計而迫不及待地找工,迫不及待地掙錢。他們怕周圍的人比自己住更大的房子,開更好的車,送孩子上更貴的學校。功利和急功近利讓他們不願意停下一秒鍾來聽自己的心究竟想要什麽。於是,每年夏天,這個世界上便多了一群每天看著表等待下班的成年人。

不過,最近我讀到一些對電視劇《士兵突擊》中許三多的評論,這讓我覺得在中國還是可以談理想的。許三多被評為2007年度人物本身是一件悲哀的事情,十幾億中國人裏竟然挑不出一個比虛構人物更讓人佩服的人。這或許表達了民眾對有權、有錢、有名人士代表的所謂成功的態度。但另一方麵,這也是件令人欣慰的事,說明不管對中國社會的不公與功利有多少抱怨,很多中國人還是願意相信隻要誠實,隻要堅持自己的理想,就會有結果。

《士兵突擊》其實講的就是一個有理想,有平常心又肯堅持的人最終獲得成功的故事。

我想說的是在現實和理想之間選哪個都沒有錯,隻要你對自己是誠實的。重要的是我們一輩子應該至少給自己一次機會,去試一下做自己喜歡做的工作是什麽感覺,而不要太在意世俗的評判。

我認為除社會保障體係外,美國人有選擇理想的“奢侈”也是因為在這個社會裏你可以完全為自己的選擇感到心安理得,既不用擔心有人會因為你收入平平而看不起你,也不用為掙錢太多而感到抱歉,更不用妄想有錢就可以高人一等。在這裏作出了選擇後也不是不可更改的。有些人先選了錢,發現不對會回來選理想;有些人則是相反。

很難說有多少美國人是在為理想而工作,但我認識的很多人都曾經在經濟回報和個人理想之間做過有意識的選擇(至少他們談起來的時候好象還是知道自己跟自己做的是什麽樣的交易)。選擇在投行和律師事務所工作的人,有的是因為喜歡繁忙而有挑戰性的工作,認為自己在創造財富和伸張社會正義;有人雖然痛恨自己枯燥而辛苦的工作,但礙於要還昂貴的商學院、法學院學生貸款而不得不苦苦熬著;還有人在還完了學生貸款後,立即辭去高薪工作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我采訪過的一些矽穀人士創業成癮,即便已經不需要賺錢時還在繼續創業,成為連環企業家。在做記者的同事和朋友中,有人幹了一輩子依然每天興衝衝地來上班,有人因為不願繼續拿記者微薄的薪水或是要付孩子上大學的學費而轉行。Y一代,也就是美國的80後一代,常把享受生活看作人生最大理想,工作隻是掙錢的手段。

那些為成就理想而犧牲經濟回報的美國人究竟是怎麽想的呢?在非贏利機構“亞美兒童與家庭聯盟”任總監的Wayne Ho在上伯克利大學時聽父親的話選擇了讀醫學預科。但他對政治的興趣遠遠超過了醫學,於是在大三時不顧父親的反對改讀少數民族學和英語,之後進入哈佛就讀公共政策碩士。他高中畢業10周年同學聚會時見到了當年最要好的三位同學,三人一位做了醫生,一位做了投行,還有一位做信息技術。他們開玩笑問他怎麽靠非贏利機構的那點工資在紐約生活。我也問他有沒有想過如果當年做了醫生生活會不會容易些,他回答說有時候也會想,但他入行時就知道自己不會掙多少錢,而且他的快樂來自於為亞裔移民服務。32歲的Ho先生還要花很多年才能還完本科和碩士的學生貸款。

那些曾經努力過卻未能實現夢想的人會不會後悔當初的選擇?今年60歲的Marianna Houston從高中起就喜歡戲劇,大學和研究生畢業後在百老匯闖蕩了十多年也沒有找到突破性的角色。雖然她家庭背景不錯(外祖父是設計紐約洛克菲勒中心和芝加哥論壇報大樓的建築設計師,父親是成功的商人),但並不能指望父母給予經濟上的幫助,她主要靠教戲劇和管理日托所掙錢度日。直到40多歲時她開始做百老匯信托基金教育部主任,才算把自己的兩個鍾愛:戲劇和孩子,結合到了一起。她用“簡單而吝嗇”來形容自己的生活方式,但對當初的選擇毫無悔意,有時甚至懷疑自己沒有盡全力去實現在舞台上的夢想,放棄得太早。摘自《放棄得太早》 這篇關於放棄得太早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5日,歸檔到目錄勵誌故事
相關的標簽:放棄得太早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