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銘:我從不認為自己是最成功的

Jan05

郭台銘:我從不認為自己是最成功的,這篇關於郭台銘:我從不認為自己是最成功的的文章,由收集整理,有時候一篇文章,一個故事就能讓人的一生改變,希望有關於郭台銘:我從不認為自己是最成功的的這篇文章能對您有所幫助!

對話郭台銘:我從不認為自己是最成功的
  
  從製造電視機零件的中小企業起家,到七千億台幣營收的全球化製造業帝國,從電腦配件到手機等硬件,鴻海係幾乎縱貫全球IT製造的全產業鏈,雖然此次金融危機之下,鴻海係的股價有所下震,但並不影響郭台銘先生作為華人企業界翹楚的地位,其一舉一動,都備受各界關注。
  但在郭台銘自己看來,他並不認為自己是成功的。“一個人如果認為自己很成功,已經到了peak(鼎峰)的時候,那麽明天起床,人是往下走不是往上走;明天你出發的第一步,是在走下坡”,堅持、自律和勤力,是業界對這位已經59歲的創業家的一致評價。
  9月6日晚還在台灣參加台灣行政院舉行的賑災重建活動,9月7日上午一早就飛抵北京,參加了“忘年交”李開複的創意工場發布會,如此頻繁穿梭大陸與台灣,郭台銘戲稱自己是“Chinwan”(China + Taiwan)。
  之後,郭台銘先生接受了包括本報在內的三家媒體的采訪。
  這是他第一次接受大陸媒體的專訪。
  郭台銘坦言,創業35餘載,除去尋找“第二春”的那一年左右的時間之外,有34年之久,每天都保持平均工作15個小時之久,沒有間斷。
  為什麽還要這麽勤力?
  “跆拳道打得好,一定是馬步蹲的紮實,你知道少林寺和尚功夫千變萬化,是過去挑了多少年的水上山嗎?”這是“郭語錄”中一句經典的話。
  “除了喜歡,更重要的是責任”,9月7日接受記者采訪時郭台銘稱。他引用中國古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來形容鴻海係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花時間和金錢,買到的是經驗,No experiences, no judgment (沒有經驗就沒有判斷)”。
  而我們可以猜對的是,在詭譎不明的經營環境之下,逆境的富士康,必將計劃在電子商務方麵大有作為。郭台銘告訴記者,富士康對網絡經濟的關注和研究,已有年許,在軟件和網絡領域,也會有新的產品舉措。
  記者:李開複先生的創意工場,將重點投資“電子商務、移動互聯和雲計算”,作為投資人之一,您對這三個領域的看法是怎樣的?富士康在電子商務方麵,又有怎樣的計劃?
  郭台銘:現在的電子商務C2C像阿裏巴巴(21.15,0.75,3.68%)的模式、包括B2C等,今天真正的網絡經濟在中國還沒有開始。因為現在網絡經濟最發達是什麽?年輕人在殺時間,在kill time。但如果年輕人都把時間花在kill time。這個在初期可以,叫初期創業階段。將來中國經濟要騰飛,必須要裝上互聯網這塊翅膀。商業的運行、公司的互聯,e-commerce將來成長會非常快。
  我們關注電子商務也很久了。我們整個富士康集團今年在不景氣的情況下,營業額還是持續的成長,會超過600億-650億美金之間。當然我們都是硬件。可是我們在軟件以及網絡這塊,開展很久了。我們在網絡方麵有很多專家,關注很久。
  (網絡經濟)要經過一個測試,遊戲規則要建立。比如我們一定要開發票;小公司可以賣山寨機,我們不能賣山寨機;他們可以不經過測試,我們不可以不經過測試。
  現在我們認為時機成熟了。過去網絡在中國是機會主義者的天堂,將來應該是實力主義者的機會。e-commerce也好,雲端也好,移動互聯網也好。這三個每個都是富士康全世界的強項。我們隻是沒有品牌而已。
  雖然現在很多網絡公司、互聯網公司都很成功,目前算來叫做都很成功。但在下一波真正走向劇烈的競爭,誰能勝出,其實還在未定。
  記者:您剛才說到沒有品牌,現在回頭看,您後悔沒有做自己的品牌麽?
  郭台銘:我覺得一點都不遺憾。各位,豐田汽車公司這麽成功這麽好,去年也都賠錢。品牌背後要有三個支撐,一個是技術,一個是服務,還有一個是信譽的支撐。
  今天中國很多太陽能公司都從我這裏挖人。為什麽?太陽能產品送到歐洲去,一年兩年就壞掉了,質量不過關啊,大量退貨回來,他們有個共同的結論:說到富士康挖人,富士康的產品做得好。所以我最近也是不少人轉到太陽能。
  這樣子我們說:好,我們也進入太陽能!
  雖然是製造業的“代工大王”,但郭台銘對互聯網、對新技術所帶來的產業機會,一直保持高度關注。對電子商務,他是已有很久的研究。他認為,2年前電子商務市場還是“初級階段”,但現在會進入真正的市場機會階段。
  電子商務的時機已經成熟
  記者:但是做投資、尤其是前期投資,要選項目、選對人,是蠻難的。
  郭台銘:對,問題是選人,怎麽選人?這些人想創業,又是冒險家。在這些創投裏,真正有多少懂技術,真正有貢獻的?在開複的選擇裏麵,每一個投資者都要有value(價值)。對這一個idea(想法),到商品化,人才將來怎麽承擔,也許將來也可以培養另外一個yahoo,另外一個google。開複就從選手進入到教練。
  我們也期望將來接第二棒、第三棒、第四棒,也許收購,也許把它成長。我們的經驗,我們在12個國家,有70萬員工,有內部軟件工程師,有座雲端的總經理,可以讓他的創意很快落實,縮短從idea到商品的時間。
  記者:那在您看來,怎樣的人才算是有創新精神的人呢?
  郭台銘:創新者人格的特質我想有三個。第一個他一定要腳踏實地,不投機取巧;第二個創新者的特質要誠信;第三個敢冒險。敢冒險跟腳踏實地是矛盾嗎?我覺得一點都不矛盾。因為敢冒險的人一定要有武功,你才敢冒險。我們家鄉煙台有句老話,“淹死的都是會玩水的”。所以一定要先腳踏實地幹好再來冒險,進少林寺你要先把蹲馬步學好。
  記者:您怎樣評價富士康的創新?
  郭台銘:去年聖誕節在美國最暢銷的前十個產品,有7個是富士康做。我想大家都看到這個報道。比如你手上這個照相機,這個伸縮鏡頭,就沒有其他公司做得出來。這個的模具是要非常精密的。(如果有誰做得到)你告訴我,我馬上把那家公司買下來。
  富士康一直在製造技術上創新。我們認為將來網絡、設計,將來尤其再走e-commerce,或者是走上B2B的商業模式,我們在搭建一個平台,可以幫非常多的中小企業、創業者,今天怎麽使用網絡、怎麽使用電腦,還可以給他全套的軟件,他在賣他的商品的時候,甚至都不需要自己的IT部門。我們可以幫他整個的解決。他隻要把他的創意放上去,就可以很快的銷售。這些我們都已經在做。
  我們最近在做virtual reality。現在我們已經在設計一個東西,將來你再在網絡上買匹薩的時候,可以讓你聞到匹薩的味道。這就叫創新。這個目前現在的技術基本上在幾年時間都可以做得到。可是將來怎麽樣直接Cable送到你麵前,用水一泡就變成一個匹薩。你說那是不可能的事。隻要你認為它是不可能它就永遠不可能。但如果你認為可能,它最起碼有一天可能會變成可能。這是一個創新的特質。
  郭台銘認為,創業者要保持創新力,要敢於想象,敢於去碰那些“會讓人發笑”的想法,但同時要有腳踏實地的基本功。
  創新要有想象力

郭氏創業秘籍
郭台銘有一句廣為轉載的名言:一個人如何看待自己,和你周遭的人,就決定了自我的格局。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看得比較長遠,空間就比較寬廣,就不會對得失看得太重。

郭台銘曾經回憶自己在創業初期,同樣麵臨借不到銀行資金,也無政策扶持的窘境,最好的人才即使有錢聘請,也不願意屈就小公司的窘境。

這些處境,和我們今天看到的大部分中小企業所處的境地,似乎沒什麽區別;但20年後,“鴻海係”縱貫整個IT代工產業鏈。

正如今天我們看到多如牛毛的小企業,都在抱怨大同小異的問題和艱難,但三五載之後會怎樣?或許三五年無法看出差距,但數十年之後,這些小公司又有多少可以成就大生意?小公司到大生意的中間,是什麽在起作用?

至少,創業35年,郭台銘勤勤懇懇工作了34年,每天工作15個小時以上。

2008年在鴻海係遇到金融危機和經濟下行的挑戰之後,郭台銘再次返身,從計劃退休的計劃中二度出山,再次以每天工作15小時的精力、以59歲的高齡站崗。

2009年鴻海半年報顯示,2009年上半年稅後淨利 284億新台幣,超越台積電260億新台幣。

對於今年,他自信地估計,即使在不景氣的情況下,整個集團的營業額將在600億-650億美元之間。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他不斷提醒記者,富士康還有新的夢想。“在E-commerce、雲端、移動互聯網。每個都是富士康的強項,我們隻是沒有品牌而已。”郭台銘說。

下一步,每年李開複將在這三個領域孵化裂變出五個創業公司。可以想象,郭台銘將在其中,同以往在電視機零件、模具、連接器、機殼等轉型躍遷中,找到下一個致勝點。

從小做起:

蟑螂一樣的生存能力

1974年,24歲的郭台銘和幾個朋友在台灣建立一家鴻海塑料企業有限公司,一起承接塑料零件訂單。

鴻海成立不久,馬上遭遇經濟危機,原材料價格上漲,經營十分困難。合夥的朋友決定放棄,但是郭台銘不肯,就借錢盤下了這家公司。

這就是富士康帝國的開始,郭台銘的第一份生意主要從事電視機相關零件的製造。

剛剛起步,郭台銘就受困於技術難關:工廠技術度依賴模具師傅。

郭台銘拿著剛剛累積了幾十萬的資金,就開始盤算是否要投資模具工廠。

在當時,台灣經濟大環境已經發生改變。其他不少企業家趁著台灣經濟起飛,有的炒地皮,有的囤積原料,都在等價格好時大賺一筆。

和所有累積了第一筆不多資金的企業家一樣,這一筆資金到底是去賺快錢還是去做實業?

但是郭台銘放棄了後來漲了數倍的土地買賣機會,選擇投資建廠,引進新設備,和信賴的員工摸索生產工藝和流程。這個過程非常辛苦,每天辛苦加班到深夜。以至於創業的前幾年,郭台銘都在問自己:“我的決定是正確的嗎?”

靠著第一批模具機器和和技術積累,鴻海開始和台灣前十大製造商有了業務往來,開拓了第一批生意。

於是,郭台銘省吃儉用,累積下來的又一批資本金不斷被投入到購買更精良的設備上。1984年,鴻海從美國引入高級設備,整整花掉公司一年收入的十分之一。

不僅如此,隨後的幾年,相繼從瑞士引進高級設備,聘請日籍顧問,又引進日本的精密機械技術。公司人員不到千人,郭台銘就慷慨地大筆資金送員工到海外學習。

鴻海前十年的創業,完全依靠鴻海“有蟑螂一樣的生存能力”。

和廣大的國內中小企業一樣,既拿不到太多的政府扶持政策,也無法拿到銀行的信貸,僅僅依靠著小額資本不斷推動企業發展。

學習力:大變中找先機

除了吃苦耐勞精神和強大的專注力,郭台銘還有極強的學習能力,通過實踐又變為對行業趨勢的判斷能力。

在管理工廠的同時,郭台銘和所有重要的客戶交朋友,了解這些人的想法,掌握一線廠商全球IT行業的沿革趨勢,甚至,他還深入了解客戶公司管理。

1983年,鴻海就利用日本的進口設備,開發完成第一批連接器,正式進入PC領域,鴻海進入每年20%成長的穩定期。

再過五年,鴻海已經成長為一家擁有1000名員工、2.5億元收入的企業。

郭台銘沒有放慢腳步,他觀察到大陸的投資機會,開始大舉進軍,利用深圳的土地、人力資源,設下鴻海日後發展最重要的生產基地。

接下裏的十年,鴻海大產能、低成本、高技術的競爭力,陸續從LG集團搶走蘋果訂單,成為思科全球最大的網絡設備供應商,拿下索尼Play Station遊戲機訂單,英特爾奔騰四連接器訂單。不可思議的是,2003年,鴻海還同時拿下諾基亞和摩托羅拉的訂單。

競爭:要做就做到最好

在手機和TFT-LCD領域,鴻海遠不是一個先進入者。

早在1999年,各大廠商已經“為手機狂”時,郭台銘認為手機製造成本過高,一直按兵不動。

一直等到手機價格足夠為大眾接受時,郭台銘拿下國際前列數家手機廠商的巨量訂單。兩年過後,富士康國際從鴻海集團單獨分離在香港上市,成為全球最大的手機代工廠。

同樣,在手機毛利往下走時,鴻海開始向TFT-LC和納米技術進軍,一舉投入200多億元,又從最後的進入者改頭換麵進入第一陣營。

郭台銘下一步又在想什麽?他的下個行業布局又漸次展開,這幾年,鴻海宣布投入1000萬美元設立上海安心購,重啟IT渠道擴張計劃。

此前,鴻海通過旗下廣宇轉投資賽博數碼布局內地零售渠道市場,目前已成長為內地三大3C產品零售商之一。在去年底內部高級主管會議上,郭台銘強調,“2009年將全力搶攻內地IT渠道市場”。

也在今年,郭台銘投資1億元台幣與訊聯共同成立康聯生醫科技公司,突然切入生物科技。

還有一款未來的秘密武器——納米技術,郭台銘在透露,納米技術第一個商品化產品花了將近10年的研究時間,將會在很短時間內公布。

郭台銘的大行業圖景正慢慢展開。


郭台銘經典語錄(摘選)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2009-9-12 2:16:50
——競爭導向贏的策略:生意型態→經營的策略→建立係統→ 建 立組織→找對人才
——成功三部曲:策略、決心、方法, 再加上有好的人才與組織去執行。
——接班人三條件:一是品德, 二是責任心, 三是要有工作意願; 至於太聰明的人, 則婉拒。
——自問:「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哪裏」尤其是在未來5年到10年,到底掌握了哪些優勢?
——鴻海是什麽? 打不死的蟑螂, 刻苦樸實的水牛, 貧瘠土壤中紮根的葡萄藤, 振翅奮飛的孤雁, 寂寞長大的地瓜。
——成功的省思:成功是一名差勁的導師, 它給你的是無知與膽識, 不能給的是下次成功必備的經驗與智慧。

虎的轉身:郭台銘、柳傳誌和施振榮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段曉燕 綜合報道 2009-9-12 2:16:50
接到可以采訪郭台銘先生的電話時,還是蠻意外的。這位全球“代工之王”似乎並不願意正麵在媒體麵前曝光,更幾乎沒有接受過大陸媒體的采訪。
2008、2009年對於郭台銘而言,是段“多事之秋”,人生的新驚喜和生意上的意外幾乎都在這一年多不斷出現,逃稅傳聞、接班人、股價下跌等一係列問題,讓鴻海係幾度被打上問號。而信奉“英雄都是死在戰場上的,而不是回來拿勳章的”郭台銘,更是取消了2008年提前退休的計劃,重新站崗,回到每天工作15小時的鴻海係掌門人的位置。
“不僅僅是喜歡,更是責任”,郭台銘用此來回應,並聲稱“成功是要有毅力的”。
50分鍾的采訪,“親和”是我們對郭台銘的一致評價,其回答問題語速平緩,從其回答問題的靈巧和幽默度,足見應對媒體的經驗豐富,但一說到和公司、生意、富士康相關的關鍵點的時候,肅穆、霸氣和決斷之威刹那般地在其臉上飛閃過。
但在我們的觀察和理解中,我們更認為,郭台銘自身也在尋求轉型。
此次投資李開複的創新工場,是郭台銘在投資領域的又一嚐試,對移動互聯、電子商務和雲計算,郭台銘表示“很看好”,且操作的方式很有社會意義,是大力以資金支持,並表態期許很高。
我們觀察認為,郭台銘尚處在“轉身”的過程之中,其是否轉型做投資、以及怎樣做,至少目前還未看到係統性的策略,尚是零散的表現,或許我們可以大膽猜想的是,這位“全球代工之王”其實在心底已經認真考慮此事了,但是正如他一貫的風格,在真正下定決心、認定時機成熟之前,他是不會大肆張揚的;但以“專注”著稱的郭台銘先生一旦做出決策,我們有理由相信,一定是會很漂亮精彩。
采訪郭台銘的第二天,正好是聯想控股的新戰略發布會,對柳傳誌先生我們做了今年的第三次采訪。
和郭台銘相比,柳傳誌的轉身路徑就更為成型,同樣是從“貿工技”起家的聯想PC,已經讓柳傳誌培養的新生代的領軍人接替,雖然二次出任聯想集團董事長,但柳傳誌的主要時間和精力,還是在其人生第二階段的創業:聯想控股。
從聯想投資,到弘毅投資,再到今天的聯想控股,這條路上,一步一試,最終走出了一條有新聯想特色的投資道路。
通過投資的方式,可進可退。進,則增資使之為核心資產、主業資產;退,則可賣出股權,至少可以保證財務上的獲利;再退一步,即使有失敗的投資案例,也沒什麽說不過去的,畢竟,任何一個投資基金,哪怕是國際知名的投資機構,都會有不成功的案例。
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方式,柳傳誌等一批創業經驗豐富的第一代企業管理者,可以將自身多年積累的做好中國公司的經驗教訓,延續和傳授給有需要的企業,以資金和智力注入的方式,幫助企業做大。從這一點來講,智力和經驗延續的意義,比資金投資的意義更大。
柳傳誌先生的這種做法,使我不自然想起另外一位台灣企業界的前輩:宏基創始人施振榮先生。
大約在一個多月之前,我們采訪了施振榮先生。施先生在台灣被稱為IT黃埔軍校的校長,宏基係為台灣的IT界培養了一代人才,退休後的施振榮先生開啟了被稱為“智慧銀行”的智融極端,同時也轉身做投資,是智基創投的最早LP。
施振榮先生轉身做投資的風格,和之前做企業的風格很相像:小碎步前進。縱觀其投資的幾期基金,都是單筆投資額不大、但投資密度和頻率較大;在投資決策過程中,施振榮注重對細節的關注和盡可能的親力其為的參與。
如果要我還是用一些比喻來形容這三位長者,郭台銘依然是“虎與狐”的結合,堅韌中淬入靈巧;柳傳誌先生更像是位橫刀跨馬的將軍,大氣、自信、磅礴,不用說話也有語言;施振榮先生如瘦金體書法,精致、細密、含蓄,柔中帶剛。
有意思的是,柳傳誌、施振榮、郭台銘,都有著“二度出山”的經曆。柳傳誌在今年再度出任聯想集團董事長時,用“隻要聯想需要我,赴湯蹈火我都要走下去”;2000年宏基內外毛肚交集,業績走到穀底,已經退休的施振榮“麵臨比原先大十倍的挑戰”也要再度走到前台,再造宏基;這次鴻海係麵臨金融危機和經濟下滑等外部挑戰,原本計劃在2008年找到“第二春”並可以退休享受人生的郭台銘再次站到戰場上。
順便八卦一下,碰到了一位與郭台銘熟稔的中國企業家,這位企業家笑言,“這次見到郭台銘,發現他越活越年輕,連白頭發都少了”,我們幾位采訪郭台銘的記者,也都一致認為,郭先生的氣場,一點不見年齡的痕跡;65歲的柳傳誌在接受采訪時笑稱,高爾夫進步到100杆,是其心願;施振榮的高爾夫怎樣?下周有幸見到施振榮先生,應該順便問一下。

點擊Word文檔下載:對話郭台銘:我從不認為自己是最成功的.doc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打工皇帝”唐駿] [勵誌人物——李彥宏]

這篇關於郭台銘:我從不認為自己是最成功的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5日,歸檔到目錄勵誌人物
相關的標簽:勵誌人物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