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校徽介紹

Feb20

  聽到武漢大學關於學校形象表示征集的問題,我不是武漢大學的學生,也不是既得利益者,但我在武漢的高校呆了四年,也逐步承認了武漢大學在華中地區的領導地位。    在2012年7月聽到了武漢大學征集學校標誌的事情,心裏頗為不是滋味,其中的爭議一直存在,就把我的一些想法都寫在這個帖子上吧。    下麵是聞一多先生設計的民國時期國立武漢大學的校徽及其變形,現在貼出來供大家欣賞,都是網上搜索的,設計侵權概不負責。    校慶110周年的校慶標誌,現在一直是默認的校徽,但官方一直沒有確認:    聞一多設計的國立武漢大學校徽,唯一被武漢大學官方承認的校徽,但已經成為曆史,除了實物的幾個附圖都是關心傳統的人複原的:    武大”二字上下排列,與魯迅設計的“北大”二字有異曲同工之妙,更為巧合的是,北大校徽被認為是“哭”,而武大校徽被認為是“奠”——我認為,這恰恰是這枚校徽的奧妙所在,“奠”是封閉的,“武大”是開放的,武大人必須居安思危,必須秉持開放的理念,而不能封閉,否則就是“奠”了。    複旦、南開的校徽用的是左右排列,但與聞一多等設計的這枚武大校徽、魯迅設計的北大校徽相比,還是要略差一著。複旦、南開的校徽,僅僅表現了音覺形象上的傳達,而沒有視覺形象上的聯想。而武大、北大的校徽則不同,同樣是漢字,但武大、北大的校徽給人以無限的聯想。    附:國立武漢大學的校徽,是在1930-1931年間,在國立武漢大學首任校長王世傑的任內,在國立武漢大學文學院首任院長聞一多與第二任院長陳源的先後主持下,由聞一多、陳源、袁昌英、時昭瀛、劉賾、王星拱、淩叔華、燕樹棠、朱東潤、蕭君絳等多名專家學者先後參與會商、擬製、定形等工作,才最終製定出來的,是眾多國立武漢大學第一代教職員工集體智慧的結晶。上述十多名武大先賢,均為學識淵博的優秀學者,其中不乏學貫中西抑或文理兼通的學術大師。因此,適時恢複由這些武大先賢集體設計的校徽,並在同時對相關曆史事跡進行大力宣傳,使廣大師生校友能夠“睹物思人”,通過對老校徽的全麵認知,進而逐步升華到對締造出這件經典作品的武大先賢們的瞻念與追思,用心感受他們為武大的創建與發展所作過的巨大曆史貢獻以及所留下的寶貴精神遺產,這樣便有利於充分發揮“名人效應”,增強廣大武大人的凝聚力,提振“精氣神”,進而為學校的發展和振興不斷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
這篇關於武漢大學校徽介紹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20日,歸檔到目錄大學生勵誌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