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校訓出處及含義

Feb20

   中山大學校訓是孫中山先生於1924年11月11日在廣東大學舉行成立典禮時親筆提寫的。校訓詞為“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      中山大學校訓出處:

   十字訓詞原文出自儒家經書《禮•中庸》。《中庸》第二十章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按《中庸》原意是指人具有“誠”之本性,隻要按“至誠”之本性從事修身,透過學、問、思、辨、行五個環節,便可以把自己修養成“君子”。實際上以中庸不偏不倚、不走極端為指導原則,使封建時代讀書人不違背封建宗旨,成為封建主義的接班人。        明末清初,隨著社會的變動,著名思想家顧炎武發展傳統《中庸》思想,強調“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即把做學問與立誌結合起來,所以對“博學”做出新的闡發:“博學於文,行己有恥”。顧炎武所指的“文”,已不是純粹古代的經書文章,而是包括一切天下國家大事。他所指的“恥”,不是指個人榮辱,而是指全體人民的榮辱。博學的指導思想從個人自身修養擴大到“當務之事”的社會大事,所以他作出學、問、思與立誌的統一。顧炎武是一個實事求是的愛國主義者,故他對傳統教育能按照新形勢需要而做出新釋。        孫中山則處於偉大民主革命的時代,為了革命的需要,他十分重視教育,造就一代振興中華,再造文明的人才。一九二三年到一九二四年,他倡議在廣東設立兩所學校,一是黃埔軍校,一是廣東大學,以一文一武的學校模式,為造就“為國家、為人民、為社會、為世界服務”的人才。十字訓詞是他繼承傳統的教育形式而賦予時代的、革命的新的教育方針和內容。可以說是近代思想創新的裏程碑。        首先,孫中山把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和篤行五者作為有機統一體給予新釋,他所指的“博學”是指學生要學習“古近中外的知識”,包括自然和社會科學乃至社會實踐,更值得重視的是,孫中山的“博學”而識,是要把學生培養成具有遠大誌向而又有廣大文化知識的人才。        其次,孫中山反對死讀書的方法,強調獨立思考。他告誡青年,學、問、思、辨的關鍵在於獨立思考,學科學、發展科學,首要在於要明白任何科學的創造發明,不是靠書本知識,而是由於科學家長期考察心得貢獻到人類的記錄。可見孫中山的問、思、辨,是指人的學習認識方法,把“觀察”和“判斷”這兩種近代科學思維方法運用到教學方法上,這顯然也是創新的方法。        第三,孫中山把古代“篤行”發展為社會實踐。        孫中山認為創辦教育、是為了造就建設人才。廣東不隻要有一個嶺南大學,而且必須要有“幾十個嶺南大學,中國必須要有幾百個嶺南大學,造成幾十萬幾百萬大學生”,但是學生學業成就之後,要“專心做一件事,幫助國,變成富強”。這是學生的責任,到社會去發展聰明才智,這學與行,即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由此可見,孫中山把造就振興中華置於自己肩上的人才學校,作為“好學校”:把學生培養成具有為人民、為國家、為社會、為社會服務崇高理想的人,育的是合格人才,這對於我們來說,仍然具有啟示的意義。        第一,學校主要任務是為社會主義建設德、智、體、美全麵發展的合格人才,正確的政治方向是學校教育的方向,孫中山強調為革命造就人才,我們今天應給予繼承和發展。        第二,學校要培養學生有正確的人生觀,孫中山強調學生立誌做大事不要做大官,不要把學生造就成新的欺負人民的新貴,這表明樹立革命的人生觀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應把學生培養成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        科學地發展學、問、思、辨和行的教育認識規律,孫中山強調在立大誌的前提下發揮學、問、思、辨和行五者的辨證關係,表達了對教育認識規律的合理性,今天我們要堅持的是,在堅持教育基本路線前提下必須堅持廣博的學識,獨立的思考,分辨正確與謬誤,批判抵製社會和國際的錯誤思潮,堅持理論與實踐統一。        在社會主義開放與改革新時期繼承和發展孫中山的教育遺訓,是時代賦予我們新任務。 這篇關於中山大學校訓出處及含義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20日,歸檔到目錄大學生勵誌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