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中,內向自卑者如何提升存在感?

Feb20

文|趙曉璃

寫在前麵的話:

不論在生活還是工作中,誰都渴望被關注,都討厭被無視的感覺。

 

然而不知為何,事實往往事與願違。

 

從我經手的案例來看,很多谘詢者因為在職場中感受不到任何存在感,倍感無力而茫然,每每有離職的衝動,但細細分析才發現,其實能有的出路並不多,我把這種處境稱為“泥沼”。

 

身處這種處境的人常常會陷入一團巨大的困惑中,仿佛不論自己如何努力,就是得不到任何回應,在職場中越來越像個“透明人”,從一開始的“somebody”漸漸變成了“nobody”。

 

如果你也存在這種情況,請一定要小心,因為一旦方法不對或者不懂如何用力,你的掙紮隻會起到反作用,讓你越陷越深,直到耗盡你最後一絲勇氣和氣力,最終渾渾噩噩一事無成!

     

01.

 

今年上半年,我接到了一例特殊的谘詢案例,谘詢者叫巧兒(化名),畢業三年左右一直感覺沒有動力,做什麽都提不起精神,感覺自己快沒救了。

 

說起來,巧兒的谘詢道路並非一帆風順。

 

在迷茫無力之際,她曾經找過其他谘詢機構,但遺憾的是,對方看完她的資料之後予以明確拒絕,給她的理由是:“您的案例非常棘手,況且三年來您沒有任何成就事件,我們也是一籌莫展,並表示無能為力。”

 

巧兒感到了深切的絕望,然而她依然不肯放棄,就找到了我。

 

看完她的資料後,我隱約感覺,巧兒的問題之所以讓其他職業谘詢機構倍感棘手,是因為它不僅涉及到單純的職業分析,更需要細致的心理疏導,方能予以有效的解決。

 

02.

 

如果你問我,最讓人絕望的是什麽?

 

曾經的我會自信滿滿地告訴你,最讓人感到絕望的,無非是缺乏目標和方向感。

 

但隨著谘詢經驗的累積我才發現,比起缺乏目標和方向感還要讓人感到絕望的,是在回憶過往的時候,發現自己一無所長甚至一事無成。

 

你有過這樣的感受嗎?

 

曾經的巧兒認為,能從家鄉考到城市,是一件多麽了不起的成就;但入學不久她就絕望地發現,比起大城市裏來的同班同學,她的英語口語發音和書麵表達能力十分薄弱,常常被老師和同學取笑,這讓她倍感沮喪。

 

大學四年來,巧兒一度非常自卑;畢業之後的她在工作的選擇上隻能一再讓步,不斷地降低自己的要求,總算應聘到了一家外貿公司做起了外貿銷售的工作。

 

這份工作讓她感覺糟糕極了,她的英語表達能力很弱,有客戶前來詢問的時候,她無法迅速回應,於是客戶總是對她不滿,就去別家詢問了,所以她的成單率很低,因為這件事情,她被老板罵了不止一次,她好恨自己,也非常想做好這份工作。

 

然而不知為何,她越是在意結果就越緊張,原本自己雖然慢些,但總能予以回複,可一緊張,她的頭腦就一片空白,於是工作效率越來越低下,成單率也越來越低。

 

“老師,我感覺自己好像中了魔咒一樣,我掙紮了三年,真的累極了,我不知道自己哪裏錯了,老師,你能幫幫我嗎?”

 

一個寂靜的夜晚,巧兒在網絡的另一端向我說起了自己的過往,聽的出來,她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評價都很低,並且糟糕的是,她的成就事件和成功體驗幾乎一片空白。

 

03.

 

我意識到,這位姑娘目前處於“低自尊水平”階段,不能單純地按照傳統的職業谘詢方法進行推進。

 

根據社會心理學的相關理論,自我概念中,有一個自我評價的部分就是自尊,它涉及到個體是否對自己有積極態度,是否感到自己有很多值得驕傲的地方,是否感到自己是成功的和有價值的。

 

而一個人的自尊水平,則直接影響到一個人的存在感。

 

1890年,詹姆士在《心理學原理》一書中提出了一個自尊的經典公式,那就是:

 

自尊=成功/抱負。

 

這個公式揭露了這樣一個規律,那就是一個人的自尊不僅取決於成功,還取決於獲得的成功對個體的意義。

 

如果一個人有成功體驗但卻感受不到價值和意義(例如考試作弊得了高分),或者一個人抱負很高但在成長過程中缺乏成功體驗(比如壯誌難酬),都會導致低自尊的出現。

 

通常說來,一個成年人出現這種情況,通常和TA成長過程中的家庭親子關係以及成長環境密切相關。

 

04.

 

當一個人存在感弱、自尊水平低,可以從這幾個因素入手分析:

 

1、家庭親子關係

 

巧兒的父母在她童年的時候拚命賺錢,將巧兒寄養在姨媽家,身邊的大人經常和她灌輸“爸爸媽媽不要你了”這樣的話,與此同時,巧兒很少能得到父母的關注、回應和慈愛,這就導致巧兒的內心敏感而脆弱,安全感方麵受到了嚴重的破壞。

 

2、選擇參與和揚長避短

 

上小學的巧兒有一回鼓起勇氣,嚐試參加了學校的運動會,但可惜的是,她不擅長跑步,隻得了最後一名,這是她第一次想要融入這個集體,但這個活動沒有能夠讓她獲得成功體驗,反過來讓巧兒感到自己很失敗,就更沒有勇氣主動融入集體了。

 

3、社會比較中的坐標係

 

由於巧兒自覺自己性格內向,所以她的目光總是被那些自信外向的同學所吸引,上學的時候,這些同學能當著很多人的麵侃侃而談;工作了之後,這些同學更是混的風生水起——她頓時覺得自己失敗極了。

 

隨著分析的逐漸展開與深入,巧兒內心的鬱結化作決堤的淚水傾瀉而出,第一次谘詢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05.

 

後來,巧兒又找我做了第二次谘詢,這次谘詢則重點放在構建自尊體係和提升存在感這兩個方麵。

 

我和巧兒說了以下幾點——

 

1、每一次的職業選擇也好切換也罷至關重要,這一步邁的好則可以重新建立自尊,邁的不好則可能事與願違;

 

2、對於成功體驗太少的人來說,需要調整抱負水平,也就是適當降低對職業的期望值,從願意做且能做得好的事情入手,去獲得一個又一個的小成功,這點非常關鍵;

 

3、擺正自己的位置,選擇一些和自己地位、身份相似的人進行比較,看看他們做事有沒有什麽不足,反觀自己的狀況,做出合理的改進。

 

最終,巧兒根據這三點建議,在自己考慮的幾個職業中做出了自己的決定。

 

如今的巧兒告訴我們,她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小的成功,比如成功約談了第一位客戶,比如成功地簽下了第一筆單子,比如第一次獲得了客戶的好評和認可,等等,她漸漸發現,原來自己沒有那麽糟糕。

 

如今的她拾起了荒廢已久的專業,利用業餘時間進行充電學習,居然發現這個專業竟然是如此有趣,在學習的過程中她感到了久違的快樂與滿足。

 

“曉璃老師,我願意也希望你把我的這段故事進行改編,讓更多和曾經的我一樣深陷迷茫和絕望的人看見希望和力量。”巧兒說。

 

06.

 

我想起當年學習谘詢的時候,老師對我們說過這樣一番話——

 

“人生好比一口大鍋,當來訪者走到了鍋底,隻要TA肯努力,不論朝哪個方向,都是向上的。而對於一名谘詢師而言,如何點燃TA內心的希望,如何讓TA獲得重生的力量,則是比嫻熟的分析方法和技巧更為重要的力量。”

 

當我一次又一次走近這些人的生命並和他們的生命產生了交匯時,我逐漸認識到——

 

職業谘詢並沒有剛開始想象的那麽簡單,很多人出現這樣那樣的職業問題,通常是內心深處出現問題所致,這注定了職業谘詢是一條漫長而艱苦卓絕的路。

 

在此特別提醒的是,我所寫的每一篇故事都經過了加工與改編,你不要期待從中獲得更多的細節,我知道,或許出於被動、依賴、恐懼和懶惰的心理,你希望看清前方每一寸路麵,從而確保自己邁出的每一步都是安全的、都是有價值的,可是很遺憾,這是不可能實現的願望。

 

一個人的職業生涯本身就充滿了變數,不論思考還是行動,你都離不開勇敢、進取和獨立的精神,即便有先知的告誡,你也需要獨自前行,去忍受過程中的艱辛與磨難,方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成長。

 

這篇關於職場中,內向自卑者如何提升存在感?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20日,歸檔到目錄職場勵誌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