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不會放棄的人,很難過好這一生

Feb19



文/婉兮

1

16歲那年,在溫哥華讀書的鄭欣宜決定減肥,她打電話給母親:“我和同學玩彈跳床遊戲,我一站上去,其他人就都上不來了!”

鄭欣宜是誰?——知名笑星沈殿霞和老牌帥哥鄭少秋的女兒。

可她繼承了母親的身材,從小到大,“胖的標簽如影隨形。

玩過山車,人家會問“你坐得進去嗎?安全帶扣得到嗎?”;

參加畢業典禮就會被問“畢業服有你的尺寸嗎?”,根本沒人在乎她的畢業成績。

她的體重曾高達209斤,買不到合身的衣服,需要用兩件一模一樣的加大碼衣服拚成一件來穿。

魔鬼訓練一年後,鄭欣宜終於暴瘦72斤,成為勵誌偶像進軍娛樂圈。

那幾年,鄭欣宜收工回家便躲進衛生間,把手指放進嘴巴,拚命去摳喉嚨,強迫自己把吃下去的東西吐出來。胃在隱隱作痛,身體在提醒她:我不夠飽、吃得不夠。

可幾乎全香港都在盯著她起起落落的體重,減肥不再是她一個人的事兒。無數個失眠的夜晚,鄭欣宜都在問自己:”我就是這樣過日子的嗎?”

2008年,沈殿霞去世,備受打擊的鄭欣宜體重漸漲。一次次的減肥、複胖、再減、再胖,她厭倦了這樣的反反複複,最終決定放棄減肥,“瘦不代表靚,不代表開心,不代表健康。”

堅持減肥,能成為世俗眼光裏的美人。放棄瘦身,則可以做回開心快樂的自己。鄭欣宜選擇了後者,不再節食,但依舊健身,依舊努力演戲唱歌。

堅持是個好詞兒,它意味著自律、毅力和勤勤勉勉。可當堅持成為壓力和負擔,等在未來的,就不一定是詩歌和遠方。

堅持有一個前提,叫作值得。放棄有一個原則,也叫作值得。

2

同樣是16歲那年,我的閨蜜李妮妮喜歡上了後桌的男生。

她給他買早餐抄筆記送禮物,使盡渾身解數,可男孩不為所動。

大學時,兩人不在一個城市。李妮妮用了大半個學期勤工儉學,好不容易攢夠旅費,興衝衝買了車票去看他。

見麵那一刻,男孩臉上現出的不是驚喜,而是驚嚇:“你怎麽神不知鬼不覺地就來了?”

他皺著眉頭轉身,李妮妮期期艾艾地跟上去,一路小跑著,試圖找幾句話來說,男孩卻隻是嗯哦啊地應著。

第二天,男生買了一張臥鋪票找到李妮妮住的小賓館:“看也看過了,我送你回去吧。這兒真沒什麽意思。”

李妮妮愕然,懇求他帶自己逛逛他的校園,他卻一臉不耐煩,催促她收拾行李準備出發。她流著淚暗暗問自己:“我做錯了什麽?”

亦舒說了:當一個人不愛你的時候,你說話是錯,不說話是錯,連呼吸都是錯。

可李妮妮不信邪,她堅信女追男隔層紗,依舊堅持著打電話發短信,每日噓寒問暖關懷備至。直到半年後,男生的號碼變成了空號……

世上最不值得堅持的東西裏,頭一件就是那個不愛你的人。因為最勉強不得的是感情,最神秘莫測的是人心。

放棄一個不愛你的人,才是對自己最大的成全。

3

你大概不知道,以百米跨欄跨欄著稱的劉翔,小時候練的是跳高。

劉翔的媽媽說,還在搖籃裏時,“兩條小腿就像小榔頭一樣,拚命地蹬。”

兩條大長腿加上天生好動,劉翔順理成章地開始了跳高學習。所以人都覺得,這孩子資質不凡,努把力,應該能拿個全國甚至全亞洲冠軍。

但在某次比賽中,劉翔的跳高成績僅為第三名。反而是他的100米短跑驚豔眾人,不僅速度快,節奏控製得也好。

教練評價他“速度快、爆發力好、腳踝力量強,是塊練田徑的料,但是他的腰太長、韌帶緊,這不利於他在跳高上的發展,而這正好符合跨欄的要求”。

於是,劉翔在教練改練跨欄。後來的故事,我們就都知道了。

功成名就之後,劉翔的跳高教練顧寶剛開玩笑說,“如果一直練跳高,劉翔最多也就一個亞洲跳高冠軍,而不像今天,成為 110米欄項目的世界級明星。”

這不是危言聳聽。

其實大部分人,一輩子都沒找到自己真正的天賦所在。而我們常常被“堅持就是勝利”的信條綁架,以為死磕到底是成功的不二法門。

殊不知,方向有錯的話,放棄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4

2003年7月,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傳遍了畢淑敏的朋友圈,她打算放棄心理學博士學位!

要知道,她已經學習了5年,將近2000多個日日夜夜的寒窗苦讀,隻等著一篇畢業論文來順利收尾,給學業劃上一個圓滿句號。

朋友們以為她有什麽難言之隱,紛紛跑去詢問原因。不料畢淑敏爽快地告訴大家:“因為我不能去考外語,也不能寫論文。”

那時,畢淑敏已經過了50歲生日。外語基礎薄弱的她,至少需要花半年時間,才能勉強把考試應付過去。

她不打算花這個時間:“生命對我這個年過五十的人來說是那麽寶貴,不值得拿出半年時間專門去念外語。”

至於論文呢,恐怕會跟她的小說創作衝突。畢竟那是幾十萬字的長篇大論,一字字寫下來,耗費的不僅僅是時間精力,還是思維模式與寫作風格的大幅度跨越、轉換。

她擔心:“一個幾十萬字的博士論文寫下來,我可能就不會寫小說了。”

權衡比較之後,畢淑敏放棄了博士學位,在北京西四環外開設了一家心理谘詢中心。拿她的話來說,這是“助人和自助的工作”,挺好。

我們都是凡夫俗子,時間有限、精力也有限。你無法兼顧所有,唯有根據自身具體情況做出取舍,放棄一部分、深耕一部分。

哪兒有什麽十全十美?什麽都想要的人,往往什麽也得不到。

5

作家周衝,曾在一個偏遠的鄉鎮中學教書。

那時她是個異類,因為她把所有的業餘時間拿來看電影、讀書寫作,從不參與同事的打麻將聊八卦。

有一天夜裏,周衝給編輯打電話。她披著外衣,繞著小操場一圈一圈地走。狗吠聲傳過來,電話那頭的編輯愣了一下,然後跟她說:“如果你真想寫好,還是去大點兒的地方。這樣下去,要麽從俗,要麽被隔絕成異類,都會影響你的書寫。”

掛了電話,隻見四下寂靜,隻有黃迷迷的路燈照著自己。她覺得孤獨,“像置身於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荒野,連影子都看不見。”

離開的念頭一直都在,但那一刻尤為清晰,且堅定。

幾乎所有人都覺得那是個好工作:體製內、離家近、安逸穩定。對出身農家的她來說,這已經算完美的歸宿。但她知道,自己不想依靠體製來生存。

離開體製的路,周衝從2009年走到了2015年,期間經曆了鎮中學、城投公司、縣二中三個單位。可時間越久涉足越深,離開的念頭就愈發強烈,因為自己始終與環境格格不入。

她在辭職報告上寫:本人自願離開體製,放棄公職,一切後果自行承擔。

讓人想到一句話,是劉同在《誰的青春不迷茫》裏說過的:

如果一件事情困擾你很久,為此你妥協過,改變過,怎樣都讓自己不滿意,不如嚐試徹底放棄。也許一刀下去,恩斷義絕,完全死心,整件事情變得與你再無關係,你會發現自己從未像現在一樣如此輕鬆過,就像潛伏了很久,終於把頭透出水麵的呼吸。

6

上個世紀60年代,日本鬆下通信工業公司曾投入巨額資金,用於大型電子計算機開發。

當時,這新興的科技產品得到業內一致看好,富士通、日立等公司也都在為搶占市場而費盡心機。不甘落後的鬆下電子,自然也奮起直追。

但是1964年,總裁鬆下幸之助突然宣布放棄這個項目。公司員工非常不解,無法理解這樣的半途而廢,更無法接受心血付之東

鬆下幸之助這樣分析:大型電子計算機市場幾乎被IBM壟斷,加上競爭太激烈。此時涉足其中很難取得成果,公司的決策已經出錯,繼續錯下去,就可能滿盤皆輸。

放棄開發計算機後,鬆下電子把所有人力物力財力和精力都集中到了企業傳統產品上。直至今日,依舊在電器市場屹立不倒。

企業也好,人生也罷,具備核心競爭力,才具備立於不敗之地的資本。

而核心競爭力的來處,正是綜合分析之後做出的取舍,以及取舍之後的重點打造。

不撞南牆不回頭的結果往往讓人追悔莫及。允許自己半途而廢,及時放棄、及時止損,才是真正的處世智慧。

7

經濟學中有個名詞,叫作機會成本。

意思是你麵臨兩種選擇,它們都可以為你帶來效用,當你放棄A,那麽A所帶來的價值權益,就是B的機會成本。

50年前,我爺爺麵臨過這樣的選擇。

奶奶去世時,伯父8歲,小姑姑尚在繈褓。那會兒,爺爺還在離家100多公裏的鐵路線上開火車。

跳出農門不容易,更何況,那是60年代的國家正式職工,捧著一個最安全牢固的鐵飯碗。

可他掛念著家裏,終日無心上班,最後不得不放棄吃皇糧的正式工作,回鄉扛起鋤頭,做回一個農民,含辛茹苦地養大四個孩子。

晚年時,我們問他後不後悔,他隻淡淡說了一句:“有舍才有得。”

他把國家正式職工的一切福利待遇,當作了養育兒女的機會成本。這一舍一得間,放棄了功名利祿,成就了身為父親的責任和義務。

學不會放棄的人,通常糾結困惑,在兩個選項間左右搖擺,最後雞飛蛋打一事無成。

“舍”,其實就是另一種形式的“得”。

畢竟機會成本是互為依托的,隻看在你心中,哪一個更重。

8

人生處處皆取舍,小到一針一線,大到事業和情感。

有本書叫《斷舍離》,它提出了一種不斷做減法的生活方式:

斷=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

舍=處理掉堆放在家裏沒用的東西。

離=舍棄對物質的迷戀,讓自己處於寬敞舒適,自由自在的空間。

我曾是嚴重的戀物癖患者,酷愛搜集一切有用無用之物,比如穿舊的衣服、用壞的手機,甚至超市提供的購物袋。

後來被逼著整理清潔,垃圾一袋一袋地丟出去。屋子亮堂寬敞時,心情似乎也煥然一新,我忽然明白了那句話:要提高生活品質,就要學會定期扔東西。

要提升人生質量,也要學會扔東西:放棄那些不適合你的工作、不愛你的人、不必要的社交……

為你真正在意的人和事留出時間和空間,人生是一個不斷得到又不斷失去的過程,二者的平衡,便意味著選擇和取舍。

所有的得到,都以失去為代價。但所有的失去,都會以另一種方式回歸。

你無法放棄,無非是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什麽。

試問這樣的人,又該如何過好這一生?

這篇關於學不會放棄的人,很難過好這一生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人生哲理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