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忙的富人,和越來越閑的窮人之間,差的僅僅是錢嗎?

Feb19
你發現了嗎,其實在“我很忙”的抱怨背後,隱藏著拽炸天的炫耀。精英階層通過超時工作,獲得更多金錢回報,提升升職幾率;上層人群,通過超時工作,獲得更大的收入提升和隱性回報。

  由此來看,越來越閑的窮人,與越來越忙的富人之間的差距,真的不隻是錢這麽簡單了。

  文|子非魚

  不知你是不是也一樣,工作日期待著假期,而真到了假期時光,卻又沒法好好享受閑暇、心無旁騖地陪伴家人,不是擔心有未回複郵件,就是拿著手機不停刷。

  即使是刷朋友圈的同時,也要強迫自己去讀有營養的幹貨文,好讓自己的閑暇時光過得更有效率。

  尤其是和我一樣的職場父母。

  他們在工作時對孩子滿心愧疚,而到了真正有時間的時候,卻依然無法完全放下一切,全心全意陪伴孩子。

  於是,就連難得的親子相處時間,也變成了父母一邊看著手機,一邊心懷焦躁地想著未完成的工作,全然無法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樂趣。

  結果,對孩子的愧疚絲毫沒減輕不說,自己的心情,也被工作焦慮和持續慚愧弄得亂七八糟,而假期時光,也就在這種糾結和擰巴中悄悄溜走了。

  我也清楚得記得,當我剛進入大學一年級,開始初步接觸經濟學原理的時候,老師告訴我們,人們會通過追逐閑暇而獲得效用,也就是閑暇讓人快樂、令人滿足,而相反,工作就使人勞累、效用降低。

  可似乎也就是在幾年中,人們對工作與閑暇的偏好,好像完全不同往日。

  即使大家嘴上說自己最喜歡閑暇,而實際行動上,卻似乎更喜歡不停忙碌的狀態。哪怕手頭沒什麽重要的事做,我們也會千方百計為自己找一點事去忙。

  在這個你追我趕的時代,即便職場中無處不在的競爭和壓力,讓我們痛苦不堪、焦慮萬分,縱使大城市快得讓人窒息的節奏,使我們時不時想逃去閑適安逸的桃花源,但我們依舊對忙碌和快節奏趨之若鶩,人人都不肯真正停下來,細細體味閑暇。

  逃離北上廣喊了無數遍,真正走得人也寥寥無幾,更不要說那些逃出去後又灰溜溜逃回來,繼續在又愛又恨中,心甘情願被大城市虐的人們。

  忙碌讓我們感覺自己真正活著;

  而閑暇,才更容易讓我們陷入無邊的焦慮和恐懼,仿佛自己一停下來,就會立刻被社會淘汰、被他人趕超。

  仿佛在這樣不停奔忙的狀態下,我們才對得起自己,才能心安理得地告訴自己“我盡力了”,才會讓別人認為你處於很重要的地位。

  我們不僅喜歡用忙碌來麻痹自我,就連別人詢問近況時,我們也巴不得讓人家覺得,自己天天都忙得腳不沾地,兩天飛三地、300天出差才好,所以幾乎每個人,都在半抱怨半炫耀中,嘮叨著“我要忙死了”。

  而社會中的歧視鏈中,忙碌也似乎成為了高階層、高地位的榮譽象征。

  於是,我們對王健林一天飛兩地的生活狀態仰慕不已,也對生了五個孩子、拿下哈佛學位的日本媽媽心服口服,可我們卻絲毫不羨慕搖著大蒲扇,整天躺在舒服的搖椅上曬太陽的老大爺。

  不過,我們這麽享受忙碌,如此羨慕周圍的大忙人,究竟是真心喜歡工作,還是我們實則在享受忙碌背後,被人認為“你很重要、有價值,你的社會階層高”的快感呢?

  而你每天不停的忙忙碌碌,究竟有多少才是高質且有效的呢?

  所以,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來探究一下,21世紀的人類,為什麽會這麽喜歡讓自己忙碌,以及怎樣的忙碌才是真正高效的。

  1

  忙碌——讓我們欲罷不能的春藥

  我們先來看看,人們是不是普遍都喜歡忙碌,而排斥無所事事的狀態。

  忙碌讓我們快樂

  一個2010年的國外研究,就對人們對忙碌和閑暇的偏好,作了一番探索。

  在這個研究中,被試學生收到了一份調查問卷,而他們可以自行選擇提交問卷的地方。一個地方,是在隔壁房間,但需要在門口等待15分鍾以後,才可以進門提交;另一個地點,在離他們15分鍾步行距離的房間。

  這些被試,需要做一番權衡,到底是無聊地等待15分鍾,還是讓自己走15分鍾的路。

  剛開始,被試毫無疑問選擇了在隔壁房間門口耐心等待,而沒有去選擇不必要走的路。

  也就是選擇了閑暇,而不是忙碌。

  不過後來,研究者告訴被試,走15分鍾的人,可以得到一份很有吸引力的禮物作為獎勵。而在這種情境下,絕大多數被試都選擇了走路,而沒有選擇15分鍾的無聊等待。

  為什麽被試的選擇會出現變化呢?

  原因之一在於,人們會厭惡不必要地消耗能量。

  而這種厭惡,可能深深植根於我們作為進化動物的先天基因中。因為在原始社會,如果將可以用於尋找食物、躲避天敵的能力白白浪費掉,那麽生存就會受到威脅,從而讓人的存活率降低,這種人更容易被提前淘汰。

  因此,為了能提升自己的存活率,我們會明智地使用自己的能量,這也就是最初被試不願意白白走路的原因。

  原因之二,就是人們都喜歡自己的所作所為有目的、有意義、有正當理由,而不喜歡去做沒有原因的事情。即使我們做的某些事情沒有特別的原因,我們也會刻意去找一個令自己信服的理由。

  尤其在一個選擇萬般無聊,另一個選擇看起來稍好一點的時候,我們更容易為自己尋找理由,去選擇後者。

  在這個實驗中,如果有了一份足夠有吸引力的小禮物,那麽走15分鍾的路,也就比無聊等待更有趣、有意義了。而“得到禮物”,就是被試讓自己在15分鍾內保持忙碌(走路)的理由。

  回到生活,如果有一天你並沒有特別的事要做,但又不喜歡無所事事的感覺,你可能會選擇出去走走。

  而假如隻是漫無目的的走路,好像依然很無聊,所以你可能就會在腦海中為自己尋找理由——“消耗熱量、鍛煉身體,再順便吃個飯,或許還能看場電影”。

  這樣想的話,出去走走就有了目的、意義和正當理由,我們自然不會再選擇在家中無聊度日。

  除了這個例子,你也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在吃飯、坐車或者等待某件事的時候,是會單純幹坐著,還是拿出手機打開朋友圈呢?

  相信絕大多數朋友,都會選擇後者。

  為什麽?

  因為幹坐著讓我們感到無聊、焦躁,而在手機上查查郵件、刷刷朋友圈、看看新推送,時間就變得更好打發了,而這種忙碌的狀態,也讓我們更快樂、更充實,你可能也會因為讀到了一條新知識而覺得這幾分鍾時間沒有白費。

  所以,這就是忙碌的力量。

  而的確也有科學研究表明,適度忙碌的狀態讓我們更快樂,也難怪我們如此喜歡讓自己忙起來的感覺。

  為什麽人們享受忙碌?

  人們喜歡忙碌,不僅由於我們會在感覺上感到更加快樂、滿足、充實,忙碌狀態背後的一係列社會經濟原因,也讓我們更願意將自己包裝成一個大忙人。

  1.時間越來越貴,我們不敢不忙

  其一,就是時間變得越來越值錢,讓我們被動地追求忙碌狀態。

  在過去的農業社會,時間的使用總是有諸多限製,因為你總不能在農作物還未成熟的時候急著收割,有限的時間隻能做有限的事。因此在特定時間內創造出的財富,也是有一定限製的。

  而如今是知識經濟的社會,每個人都能在有限的時間內,發揮出無限的創造力。創造財富的途徑和方式多樣化,大家的時間成本和時間產能,都出現了越來越大的差異。

  有的人一小時隻能賺幾十塊,而有些人,一秒鍾就能創造巨大財富。

  不過,即使人與人之間在單位時間內的財富產能不同,但不可否認的一點是,每個人的收入,都比過去更多了。

  在日益增長的經濟形勢中,雖然人們的收入都在以不同速率增加,而一天的24小時內,能進行工作的時間依然毫無變化。

  所以,每個人的時間都越來越值錢了。

  相應地,一小時的單價增長,而浪費一小時的成本也就增加了,時間越發稀缺,閑暇也就越來越貴。

  為了讓財富創造最大化,我們不得不最大化利用自己的時間,絞盡腦汁提高效率、節省時間,也越來越舍不得浪費一分一秒,因為浪費的機會成本是巨大的。

  所以,在高效用時的壓力,和充分利用時間創造財富的激勵之下,我們的工作用時越來越長,要處理的郵件、電話、會議,要跟進的項目、想法和議案也源源不斷湧來,手機、電腦的日漸智能和隨處覆蓋的WiFi,也意味著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進入工作,無論是在家中、戶外,還是健身房、咖啡廳。

  時間就是金錢,我們不敢怠慢。

  經濟的發展、收入的增加和科技的進步,反而讓我們一步步淪為了工作的奴隸,被時間的成本與價值,弄得焦慮無比。

  而時間、金錢與焦慮三者之間,也就這樣形成了一個關係鏈。

  這個關係鏈,早在美國戰後繁榮時期,就已經被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GaryS.Becker發現了。

  他發現,盡管經濟增長、收入增加,我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可以利用的省時工具(洗衣機、洗碗機、吸塵器、汽車、保姆等)越來越多,但我們的閑暇時間反而沒有增加。

  用金錢買到的時間,並沒有被我們用來休息和娛樂,而是將其繼續投入了工作之中,從而努力創造更多的財富。

  GaryS.Becker還發現,人們收入越高,就越容易超時工作。

  因為工作相當於時間利用效益最大的方式,而休息和度假,則意味著不少錢白白溜走,人們會在惶恐和不安中,懷疑自己是否在明智利用時間,況且有很多人是閑不起的。

  於是,超長工作的強壓力,和時間分配的高要求,以及浪費時間的高成本,直接增加了人們的焦慮程度。

  這種對閑暇的焦慮,有兩個研究就將其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多倫多大學的一項研究中,被試者分為兩組,他們都被要求聽一段歌劇。而不同的是,研究人員會在一組被試聽歌劇之前,詢問他們一小時可以掙多少錢。

  而也正是這一組被試,會在聽歌劇的過程中更加煩躁不安,也顯得更不開心,還會不斷要求快點結束這個實驗,好讓自己去做一些對賺錢有益的事情。

  當你想好好坐下來喝一杯咖啡、看一部電影時,想起自己可能在這段時間內損失掉的金錢,以及別人可能取得的進步,無疑是最掃興的事情。

  另一個研究,來自韓國首爾大學的教授JungminLee。他發現,常抱怨時間不足的人,大多數來自於富裕家庭,收入越高,人們就越容易因為時間而焦慮。

  所以,當人們每小時賺得錢越來越多,閑暇就成了負擔不起的稀缺品,也變成了焦慮情緒的觸發源。

  金錢上的富人,卻成為了時間上的窮人。

  以上這一點,是人們在競爭激烈、時間越來越貴的知識經濟下,被動而焦慮地選擇忙碌的原因。

  2.忙碌,是高階層的榮譽勳章

  還有一個原因,會讓人們甘之如飴地主動選擇忙碌,並樂於享受忙個不停的狀態,因為忙碌是高階層的象征標誌。

  在過去的時代中,閑暇才是高階層的象征。

  因為如果你足夠富有,就有足夠的錢去支付足夠多的閑暇時光。當時的媒體,也喜歡渲染“富人都可以躺在泳池邊曬著太陽,揮霍時光”。

  而現如今,高階層的人們,似乎都是馬不停蹄的空中飛人。

  閑暇和享受與他們無關,取而代之的細化到分秒的日程安排。而媒體的口風,也變成了對忙碌富裕階級的讚頌,比如對王健林密集出差行程的刷屏報道。

  而這種閑暇與忙碌的地位轉換,並非空穴來風,而是由數據支持的。

  高收入、高學曆的人,確實要比低學曆、低收入的人更加忙碌、閑暇越少。

  哈佛商學院的研究者,就曾對1000名專業職業(醫生、律師等)的人進行了調查,並發現有94%的人,每周工作至少50個小時,幾乎有50%的人,每周工作長達65個小時。

  其他研究也顯示,大學學曆的美國男性,每周工作時間超過50小時的比例,從1979年的24%,已經上升到了2006年的28%,而2017年的今天,這個比例隻可能更高。

  還有研究說,在日常工作之餘,還會用手機工作的人,有60%會花費13.5小時的時間,在手機上處理工作所需事宜。

  而普林斯頓大學和芝加哥大學的聯合研究還發現,在1985-2005年間,高中以下學曆的美國男性,每周的閑暇時間增加了8小時,而大學學曆的美國男性,在這20年間,每周享受的閑暇時間,卻減少了6小時。

  而由於越來越多女性開始參與工作,但家庭的育兒和家務依舊主要由妻子承擔,因此,美國大學學曆的女性,不僅比1965年有更少的閑暇時間,她們比高中以下學曆的女性,每周享受的閑暇甚至也少了11小時,比男性更加忙碌。

  低學曆人群閑暇增多的原因,不難理解。

  我們在《讀不讀大學,如何影響我們的一生》一文中說過,現在的高中學曆,會比以往的處境更加糟糕,不僅收入越來越少,失業率也隻會比過去更高,而且高中學曆者得到全職工作的機會,也會越來越少。

  因此,低端手工業和製造業的勞動需求大幅減少,大學學曆以下的人,整體的工作機會都減少了,低學曆的人群就這樣越來越閑。

  而高學曆人群的閑暇普遍減少,有四個因素。

  一個原因在於,這部分人群更傾向於用有限的時間提升自己,所以他們會參加更多的培訓、讀更多書,或者做更多工作。

  另一個原因在於,我們也說過,高學曆、高職業的人,單位時間收入更高,所以受到金錢驅使,他們更願意玩命工作、玩命花錢享受。尤其上層人群中,超時工作的回報,已經不僅僅是金錢了,更多在於圈子、人脈、資源和威望等分量不小的隱性回報。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用時間換更多金錢,也是樁劃算的買賣。

  第三個原因,就是人們多次提到的“事業不安全感”。房價高企、保障不力,行業間快速的更迭重組中,我們也在《社會不平等和階層固化中,誰都有可能成為底層》一文中說過,中產下滑的風險比以往更大,誰都有可能明天失業、一朝返貧。再者,目前的優質房產和教育,都越來越貴,加上人們壽命越來越長,誰都有一個擔心,那就是自己能不能在有能力的時候,安頓好子女的未來,以及未來手裏養老金,夠不夠負擔體麵的晚年生活。“鐵飯碗”越來越少,人人不得不咬牙拚命,拿有限的時間換取未來的保障。

  第四個原因,在於高學曆的父母,比低學曆的人更願意花費時間陪伴孩子。芝加哥大學JonathanGuryan教授的研究就說,有大學學曆的美國媽媽,要比高中以下學曆的媽媽,每周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多出4.5小時。

  這一點很好理解。高知媽媽深諳教育理念,以及陪伴和親身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就不甘心忙於工作、忽略孩子。

  為了在處理好工作的同時,陪伴好孩子,她們就隻能犧牲睡眠時間,盡力去達到孩子與工作的平衡,努力去做世俗意義上的“好媽媽”,所以也就有了“職場媽媽對孩子發展沒有負麵影響”的結論。

  而高學曆爸爸們也一樣,有大學學曆的職場爸爸,要比上一輩的父親,擁有更多男女平等的觀念,也願意花費更多時間與孩子在一起,而他們與孩子相處的時間,也要比低學曆父親多出105%。

  這種趨勢存在於每一個國家,尤其是相對更加富有的國家。

  工作時間原本就已經夠長,還要花費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高學曆父母們的個人閑暇時間越來越少,也是自然而然的。

  所以,在社會激烈競爭、經濟不平等,和對後代、晚年的憂慮之中,即便是精英階層,也會在巨大壓力中拚命工作。

  那麽,超時工作,到底有沒有回報呢?

  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就說明,對於知識型工作者,由於產出的衡量標準比較模糊,所以他們在辦公室的工作時長,往往容易被看作高效率和高忠誠度的反映指標,那些第一個來、最後一個走的人,也就更可能得到升職和加薪,也比較容易在整體裁員時幸免於難。

  這項研究的數據表明,這種“超時工作溢價”,就讓許多愛加班的人,比不加班的同事多掙了6%。

  而這個溢價的背後,其實也有性別不公的體現。

  因為職場媽媽,總是無法頻繁加班、超時工作,因而進一步擴大了她們與未生育女性同事,以及和男性同事之間的收入差距。

  從這一點來說,“女性生育後收入更可能下降”的研究結論,也就找到了部分解釋。

  精英階層能通過超時工作,獲得更多金錢回報,提升升職幾率,而上層人群,也能通過超時工作,獲得更大的收入提升和隱性回報。

  因此,越來越閑的窮人,與越來越忙的富人之間,差的就不僅僅是錢了。

  哈佛大學商學院的研究也表明,當被試被要求閱讀兩個男性的資料時,更忙碌的那個人,被更多人認為處於高階層。

  而之所以人們更願意相信“忙碌的人階層高”,其實背後也隱藏著一個認知,那就是“忙碌能讓我們爬上高階層”,也就是相信社會流動、階層爬升,來自於犧牲閑暇的刻苦工作。

  這種認知,在文化背景不同的國家,體現得最為明顯。

  比如,哈佛商學院的這項研究還發現,美國人更願意相信忙碌的人是高階層,而在意大利,人們反而會認為,閑暇多的人才身處高階層。

  這是因為,美國人比較願意相信自己生活在流動性較高的社會,情願付出努力去換取更高的收入和地位,而意大利人,則並不認為自己處於階層流動的社會,忙碌也換不來地位上升,那還努力來做什麽呢?

  說了這麽多,這下你應該已經明白,為什麽人們越來越喜歡說自己忙,因為對忙碌的抱怨,其實也是一種炫耀。

  你忙碌,是因為位高權重、能力卓越,對同事和上司來說不可或缺,也就從生活狀態上更接近高階層人群。

  如若一個人的存在可有可無、近乎隱形,那才是要被社會拋棄的可怕征兆。

  不過,這種炫耀,也隻會在說給同事、朋友和競爭對手聽的時候,才會讓人心生羨慕嫉妒恨,因為如果你和你媽媽抱怨太忙,她不僅不會羨慕你,還會心疼地讓你多休息,你自然也得不到被羨慕的快感。

  還有,對忙碌的抱怨(炫耀),也隻有說給比自己閑的人,才會得到期待中的羨慕。

  因為如果大家都在一個高強度、高壓力的行業,比如投行、谘詢,每個人都是一樣忙得四腳朝天,那這種環境下,如果能顯示出你有多於他人的閑暇,則反而是高能力、高地位的象征,因為你比別人更有能力規劃時間、處理工作。

  因此,這一點,也就和《為什麽要好好打扮孩子?因為好看的人掙錢多啊》一文中,“正裝帶來的比較效應”一樣,優越感總是來自於比較和差異,也來自於對稀缺品的擁有。

  低壓行業中的忙碌者,和高壓行業中的閑適者,才能被認為是令人仰望的高階層、高地位人士。

  所以,有錢無閑,和有閑無錢,你選擇哪一個?

  2

  適度的忙碌,讓我們高效且聰明

  說完了人們喜歡忙碌的被動和主動原因,我們再簡要說說,忙碌是不是真的讓我們更高效。

  畢竟,時間已經如此珍貴,我們總不能讓自己在虛忙中低效地活著。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在2016年的研究中發現,適度的忙碌,能讓我們的大腦,產生新的有效連接和回路。

  他們對300名50-89歲的被試做了四年的跟蹤研究,結果發現,最忙碌的人,在認知測試中得分最高,大腦處理信息的速度更快,工作記憶、長期記憶、推理判斷能力和知識儲備量都更好。

  因此,隨著年齡的增加,忙碌之人和閑暇之人的表現差距,可能會逐漸拉大。

  所以,如果不想讓自己在老年階段陷入混沌狀態,不妨在中青年時期讓自己處於適度的忙碌狀態,而在即將步入老年之時,可以通過學習新知識、新語言、新樂器,或者刻意做一些題目、任務,讓自己的大腦保持敏銳和專注。

  為什麽我們要說“適度”呢?

  因為過度的忙碌,隻會得到事與願違的結果。

  3

  瞎忙,隻能讓你越來越笨

  美國密歇根大學在2016年的研究就說,如果你頻繁進行多任務操作,比如一邊看郵件、一邊回微信、一邊查資料,不僅會讓你完成任務的時間,增加25%,還會讓出錯率更高。

  微軟曾經對員工工作行為的調查中也發現,當人們被郵件、電話或者其他事情打斷時,需要用15分鍾的時間,才能重新投入手頭剛才正在做的事情。

  諷刺的是,人們浪費的15分鍾時間,並沒有用在電話、郵件當中,而是在看八卦、刷朋友圈或者聊閑天中度過了。

  還有神經科學家用MRI技術對大腦掃描的研究證明,大腦並不具備同時專注於多件事的能力。因為在多任務操作時,會讓大腦失去靈活性、更加低效率,專注力也更弱。

  《稀缺》那本書也說,過度的壓力和忙碌,隻會占用大腦帶寬,讓我們失去清醒思考的能力。

  所以,忙碌的行為,隻有在一次處理一件事,而且井井有條、件件有序,讓大腦有喘息機會的情況下,才是高效而有用的。

  4

  結語

  今天的文章又很長,隻是想告訴大家,保持忙碌的狀態沒錯,大家對忙碌的追求,放在充滿浮躁、不停快進的社會中,也是無可厚非的。

  隻不過,對忙碌的讚頌和豔羨之餘,我們依然需要有一顆清醒的頭腦,思考清楚自己的忙碌究竟目的何在、意義為何,是否可以得到預期結果,而不要僅僅為了讓別人羨慕,就像個沒頭蒼蠅一樣,漫無目的地瞎忙,和為忙而忙、自欺欺人地裝忙。

  低質量的忙碌,隻會讓心情焦慮、大腦遲鈍,甚至影響身體機能。不僅不會讓自己晉級高階層,還會在浪費時間的同時,成為他人的笑柄。 這篇關於越來越忙的富人,和越來越閑的窮人之間,差的僅僅是錢嗎?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人生哲理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