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是人生的一門必修課

Feb19
文/顧易

  '比比皆是'的典故出自《戰國策》:張儀是戰國時代有名的謀士,他遊說秦惠王,為其分析天下局勢,提出自己的連橫政策,以打破六國合縱之約,進而統一天下。他認為六國普遍國庫空虛,軍民在戰場上看到敵人就四處逃散,紛紛潰退,當政者卻怪罪人民沒有效忠之心,其實這都是製度不公、賞罰不明造成的。而秦國製度完備,信賞必罰,人民'聞戰頓足徒裼,犯白刃,蹈煨炭,斷死於前者,比是也'。意思是說,人民都勇於赴死,為國家效命,不怕刀槍火炭,斷然戰死沙場之人'比是也'。

  因此,秦國隻要政策得當,就有實力吞並六國。'比比皆是'這個成語就從'比是也'演變而來,形容到處都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所麵臨的選擇有很多,可以選擇的東西比比皆是,經常要經過比較分析,才能做出科學的判斷和選擇。

  '比',會意字,《說文解字》:'比,密也。'即親密。

  '比'的本義是比並匹合,如白居易《長恨歌》:'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又因為隻有互相挨得近才有比較的可能,所以產生了比較之意。屈原《九章·涉江》'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也就是與天地同壽,與日月同輝。由比較又引申為比喻,這是古代賦詩作文的一種常見的修辭手法,如詩歌常用表現手法(賦、比、興)中的比,通過設喻引喻,托物興感,啟發聯想和想象。由'比'組成的成語很多,且經常用,如'比比皆是',指處處都是;'比肩繼踵',指肩膀挨著肩膀,腳後跟挨著腳後跟,極言人多擁擠;'今非昔比',指現在不比以前;'無與倫比',指超群出眾,優秀得沒法比;'比肩而立',比喻距離極近,肩並著肩站立;'比目連枝',比喻有情者不能分離;'比物此誌',指用事物行為以寄托、表達心意;'比翼雙飛',比喻夫婦形影不離;'比張比李',比喻多方麵設譬。

  在我們的生活中,許多事物都是以對比的形式出現的:高大與渺小、美麗與醜陋、繁華與荒涼、近與遠、長與短、方與圓。世界,幾乎都是在對比中存在的。

  不善比較的人可能會在比較中自尋煩惱。比既是一種工作方法,也是一種人生態度、思想境界。善於比較的人事業有成,心態平和,健康快樂;不善比較的人則碌碌無為,心浮氣躁,鬱悶多病。因此,善於比較是人生的一門必修課。

  那麽,'比'字告訴我們什麽樣的比較方法呢?我認為,主要有如下的四個方麵:

  一是在比較中鑒別。'比'字是兩個人站在一起。隻要兩人挨在一起,就能顯出差異。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的品德、能力高低,用比較的方法,往往就能一目了然。孔子就是一個善於運用比較的人。他在《論語》中講君子與小人的差別時,采用的是比較法,非常準確又鮮明地指出兩者的差別:

  第一,'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思是說,君子開誠布公而不偏愛同黨,小人偏愛同黨而不開誠布公。

  第二,'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意思是說,君子關心的是德行,小人在乎的是產業;君子關心的是規範,小人在乎的是利益。

  第三,'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意思是說,君子能夠領悟的是道義,小人能夠領悟的是利益。

  第四,'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意思是說,君子心胸磊落,小人經常愁眉苦臉。君子不論窮達還是順逆,都因為走在人生正途上而充滿自信與喜悅;小人則是無誌之人,即使富貴,也會患得患失,常常處於憂戚之中。

  第五,'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意思是說,君子幫助別人完成善行,不幫助別人完成惡行,小人則正好相反。

  第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說,君子協調差異,而不強求一致;小人強求一致,而不協調差異。君子的胸懷廣闊,互相包容與欣賞,小人則互相挑剔。

  第七,'君子易事而難說也,小人難事而易說也',意思是說,君子容易服侍而很難討好,小人很難服侍而容易討好。

  第八,'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意思是說,做不到擇善固執的君子是有的,但是從來沒有小人擇善固執的。

  第九,'君子上達,小人下達',意思是說,君子不斷上進,實踐道義;小人放縱欲望,追求利益。這就是人生目標與理想的分界。

  第十,'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當時,孔子在陳國沒有糧食充饑,跟隨他的人餓倒了,沒有辦法起床。子路帶著怒氣來見孔子,說:'君子也有走投無路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走投無路時,仍然堅持原則;換了小人,就胡作非為了。'

  第十一,'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意思是說,君子要求的是自己,小人要求的是別人。

  第十二,'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意思是說,君子沒有辦法在小地方顯示才幹,卻可以接受重大的任務;小人沒有辦法接受重要的任務,卻可以在小地方顯示才幹。

  小人未必沒有才幹,隻是缺少大誌與遠見,所以不可大受。孔子為了區別君子與小人,從理想、誌向、品德、逆境、處事方法等方麵比較他們的不一樣,從而描述了君子和小人的形象,提出了判別兩者的標準,這就是在比較中鑒別。

  田忌賽馬是通過比較分析而找出突破點的典型例子。田忌采用了孫臏的策對論,著眼全局,舍棄局部,出奇製勝。孫臏的策對論正是以'比較'為基礎的策略。/明刻本《新列國誌》中田忌賽馬插圖二是在比較中發現。世上的事物都是有同有異的,而差異隻有在比較中才能發現。比較是整理、分析、歸納、提煉不可缺少的方法。一個新的發現,往往要通過比較各種各樣對象的相同點與差異點才能發現,在科學研究中更是如此。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把每一種元素的主要性質和原子量寫在一張小卡片上,反複比較它們的性質,並做出係統的分類,終於發現了元素周期律。

  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肖像。又如物理學對基本粒子的研究。到20世紀70年代,已發現的基本粒子(包括共振態)有300多種。通過比較,基本粒子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光子和γ射線,它們傳遞電磁相互作用;第二類是輕子,包括電子、M介子、中微子,這些粒子之間有電磁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第三類是強子,在強子之間存在電磁作用、弱相互作用和強相互作用。正是通過這種比較與分類,使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不斷地深入,人們合理地期待著新定律的發現。

  三是在比較中找樂。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這是為什麽呢?這是拿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相比,結果羨慕別人的高官厚祿、榮華富貴,這樣比較,必然比出自卑,比出嫉妒。世上的事情往往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過度的攀比,必然助長了欲望,自然產生痛苦。其實,每個人都有值得自己驕傲的東西,但是往往視而不見。

  從前,有一個年輕人,父母雙亡,孤身一人,十分愁苦,他與別人比,感覺自己是一個不幸的人,一無所有。有一天他去寺廟求教於方丈。方丈說:'給你一千兩黃金,換你一隻耳朵,你答應嗎?'年輕人堅決地說:'不答應。'方丈又說:'給你兩千兩黃金,換你雙腳如何?'年輕人回答說:'我不答應。'方丈繼續問':我用四千兩黃金換你雙手,用一萬兩黃金換你雙眼,你答應嗎?'年輕人說:'我都不答應。'方丈說:'年輕人,你不是很富裕嗎?還有什麽發愁的。'年輕人終於醒悟。

  健康的價值往往被我們所忽略。雖然我們沒有富人有錢,但健康;雖然我們沒有高官有權,但自由、輕鬆。世上的事往往是利害相隨,有得有失,老天是公平的。一個人有這方麵的優點,往往有另一方麵的不足。要比出一個健康快樂的心態,應該拿自己擁有的東西去與他人比,而不能拿自己所沒有的東西去比,嫉妒別人擁有的東西,不如珍惜自己擁有的東西。激情狂歡是一種快樂,感受寧靜也是一種快樂;妻兒相伴是一種快樂,陪伴父母也是一種快樂;擁有財富是一種快樂,清貧無憂也是一種快樂。

  四是在比較中取舍。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有許多選擇,如何選擇,就需要善於比較,依據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的原則去取舍。比如結婚,一個男人在麵對可以選擇的女性時,有的人會重視相貌,有的人會重視門第,有的人會重視美德,誰看重哪一條標準,誰就會優先選擇什麽樣的女性。反過來,夫妻感情不和,要不要離婚,則要考慮財產分割、子女成長等因素。現代社會越發展,人的選擇越多,越需要'比'的理性,取舍的標準,恰恰體現出豐富的人生智慧和人性本色。

  五是在比較中尋找幸福。幸福的效用往往是在比較中獲得的,例如在市中心獲得一幢別墅,會覺得很開心。其實,這種開心一部分是房子帶來的幸福感,另一部分是在比較中產生的優越感。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這就有一個比什麽的問題。成功學的創始人拿破侖·希爾認為想要成功,有一點要注意,就是不要拿別人和自己比較。其實一個人要快樂的生活,應該多關注自己的生活,多關注自己的感覺,少一些無謂的比較,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麽,珍惜自己擁有的東西,這樣,才能獲得幸福的感覺。

  人們所忽視的常常是別人正在羨慕的。 這篇關於比較是人生的一門必修課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人生哲理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