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招教你治愈逃避型人格

Feb19


作者:亞曆山小小
  沒事別找事,有事別怕事。

  使我們逃避的,是未知;使我們恐懼的,是逃避。

  01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

  考試周,看著書本太厚太難,準備時間太短太急,幹脆自暴自棄:“我不複習了,裸考算了。”

  社團活動進行時,需要你聯係各方人員,處理各類雜事,“做這些事太麻煩了,我不做了。”

  招聘季,師兄師姐說找好工作要正裝、化妝和自我包裝,“找工作也太麻煩了吧,我晚點再找。”

  畢業季,畢業生要找房子開始獨立生活,“搬家找房子好像很辛苦,又很麻煩,先不管了,煩!”

  工作時,上級指派給新任務,要求三天內按時高質量完成,“這根本不可能做到,我能不能不做了?”

  碰到稍微不熟悉的困難就逃避拖延,以上現象被診斷為逃避型人格綜合症。

  逃避型人格又叫回避型人格,其最大特點是行為退縮、心理自卑,麵對挑戰多采取回避態度或無能應付。(摘自百度百科)

  02

  其實,大部分人,遇到陌生事物的第一反應,就是逃避。但是逃避的代價太高了。

  解決困難很痛苦,逃避可以暫時緩解壓力,但卻會導致更加嚴重的後果。

  因為不複習導致成績不及格,最後不得不重新投入時間複習補考。

  因為逃避活動責任,給同伴留下差評,因此失去了朋友。

  因為拖延找工作,錯過了招聘黃金期,再也沒有那麽多好的工作機會。

  因為沒有及時找房子,錯失挑選性價比高的房子的機會。

  因為沒能完成上級指派的新任務,錯過升職加薪機會。

  “當時咬咬牙就好了”。

  困難就像滾雪球,一開始隻是個手掌就可以融化的小球,如果不立即解決,放任其繼續發展,使其越滾越大,最終就會變成難以解決的大問題。

  逃避型人格往往一看到小雪球就怕了,任由其滾向未來,變成壓得自己喘不過氣的大雪球。

  這是病,得治。

  03

  跳出舒適區很難,但是咬牙直麵困難後,就會發現,親愛的,那些事情其實真的沒有你想象中那麽難。

  事物的未知放大了我們的恐懼。

  《奔跑吧,兄弟》中有一個考驗膽量的遊戲,成員需從暗箱裏麵盡快抓出彈珠。暗箱裏麵不過是水氣球、海帶、假發等普通物品,但在未知情況下,所有的恐懼都被放大,使得每一雙伸進暗箱的手都顫顫巍巍,喉嚨不自覺發出尖叫聲。

  克服恐懼的辦法很簡單,就是把暗箱的東西抓到明處,一看清明細,恐懼自然消除。

  去,揭下生活的偽裝麵具。

  生活中的困難就像暗箱裏麵的未知物品,未知使我們恐懼,恐懼使我們逃避。所以隻要勇敢揭下生活戴上的偽裝麵具,便知困難其實沒那麽難。

  04

  把手伸向未知的困難,勇敢揭下生活的偽裝麵具,不容易,但也不難。以下4招教你治愈逃避型人格。

  第一招:變被動麵對為主動選擇。

  似乎我們總被強迫麵對生活中的困難——考試、應聘、工作、結婚。

  讓我們換個角度思考問題。

  以工作為例,如果我不工作,我就不能升職加薪,不能升職加薪就過不上自己想要的生活,過不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就會留下遺憾,造成對自己的悔恨,所以我寧願工作,也不願留下悔恨,為了不留悔恨,我選擇工作。

  主動去迎接困難,困難也就不難了。

  感謝大學版成長心連心活動,這個方法來自於導師分享。

  第二招:把所有困難寫下來,再想解決辦法,當做為別人出謀劃策。

  我們總是好為人師,解決別人的困難總比解決自己的容易。

  當我們把困難都寫下來,就是把亂糟糟的內心梳理了一遍,難點明確了,頭腦清晰了,解決問題也就變得容易多了。

  舉個例子,作為畢業狗,準備在異鄉工作,租房是個重要問題。

  於是我寫下:我要解決租房問題。

  接著當做別人的問題來想解決辦法。租房,不就是先定地段,不能離公司太遠,房價合理,地段治安安全等等,一旦租房標準確立,根據訂立的標準去找房子,也就容易多了。

  第三招:找夥伴,一同攜手解決。

  一人解決所有困難似乎有點困難。世界這麽大,總有人遇到過,或者正在經曆相同的問題。所以與夥伴一起想辦法解決,也是個好方法。

  不想獨自複習,就找個人一起去圖書館互相監督,不想獨自找工作,就跟著風風火火找工作的同學走,說不定還能收獲寶貴經驗。

  第四招:不去想難不難,隻管往前衝。

  這個是最難做到的。

  麵對困難,越想著它難,它就會越難。就像跑步,身體會累,倘若嘴上繼續喊累,就會在精神上把自己打垮。此時腦袋放空,腳步自動化前進,挺一挺,也就挺過去了。

  麵對困難,不要想著有多難,更不要一直喊著難,隻管專注去解決問題就是了。

  希望有一天,當你回頭看那些曾經讓你膽戰心驚的事情,可以輕描淡寫地說:“不過如此”。 這篇關於4招教你治愈逃避型人格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人生哲理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