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一天,你會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樣

Feb19
  人生有八苦
  生、老、病、死
  愛別離、怨長久
  求不得、放不下
  但在生活之中
  你總能找到自己的方向
  並將之點亮


  自省

  修身的方法有很多,自省最必要也是最難的。

  孟子說:“如果關愛別人,可是別人卻不肯親近,那首先反問自己,自己的仁愛之心夠不夠?如果勸諫別人,可是沒有成功,那就要反問自己,自己的智慧夠不夠?如果有禮貌的對待別人,可是得不到相應的回答,就要反問自己,自己的真誠夠不夠?當行動未得到預期效果時,不要埋怨別人,首先應當反躬自問,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一個人對待事物的態度,更多出於本能。從自己意識裏的東西裏卻挑錯,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遑論有些出於好心的“錯誤”。

  孔子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遇到問題時,通過人們對待問題的方式,可以區分君子與小人。君子會從自己身上去找原因,而小人往往喜歡把責任推給其他人。

  人與人的交集本就很奇妙,未必是刻意,但自己一時的言行卻也可能成為別人的困擾。

  自省,是理性的智慧,是自己真正主宰自己。隻有通過自省,才能逐步完善自己的修養。

  克己

  克,便是節製。

  孔子說“克己複禮為仁”,意思是人隻有懂得克製自己的欲望和不正確言行,自覺遵守道德規範,才能達到仁的境界。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隻要每個人都能以禮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視、聽、言、行,一舉一動都符合禮的規定,社會仁道就可以得以弘揚,所以孔子說:“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

  克己其實容易,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需要節製的事情,從一言一行到待人接物再從處理世事,接觸的越多,需要我們節奏的事情便也越多。

  克己也很難,一件事情容易,十件事情也不是什麽難事,難得的,是始終如一的堅持。

  孟子提出“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曾參說“士不可以不弘毅”,都是指君子任重而道遠,要有堅定的信念和浩然正氣,始終堅守道義,不隨物流,不為境轉,順逆如一。

  慎獨

  一個人的時候,更真實,個人內心深處比較隱蔽的想法也更容易滋生。在公眾場合做到自律很容易,萬眾矚目時,人人光鮮亮麗,個人獨處時,則往往很難將這種自律繼續保持下去。所以《中庸》說:“君子慎其獨也。”

  慎獨是一種人生態度,表裏如一,彰顯的是一種人生境界,人格襟懷。在曆史的長流中,有許多秉持這一操守的君子。

  東漢人楊震是個頗得稱讚的清官。他去東萊上任的時候,路過冒邑。冒邑縣令王密晚上悄悄去拜訪楊震,並帶金十斤作為禮物。

  誰知,楊震當場便拒絕了這份禮物,說:“老朋友了解你,你卻不了解老朋友,這是為什麽呀?”王密說:“夜裏不會有人知道這件事。”

  楊震說:“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麽能說沒人知道呢?”王密十分羞愧,隻得帶著禮物,狼狽而回。

  與此相似,元代許衡不食無主之梨,隻因“梨雖無主,我心有主”;清代葉存仁“不畏人知畏己知”,凡此種種,無一不是慎獨自律、追求道德完善的體現。

  寬人

  孔子倡導忠恕的道德原則,說“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己所不欲,勿施與人”;朱熹說“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

  說的皆是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的道理。在處理人際關係時,君子往往對自己要求嚴格,而對他人,則會寬厚以待。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嚴格要求別人很容易,對於自己,卻往往疏於約束,這是人對於自我認知很容易忽略的地方。

  寬人是對自身的節製,也是導人以善的一種方式。

  孟子說“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我們未必是君子,但在生活中,心存善念,懂得反思卻很重要。

  海明威說,風平浪靜的大海,每個人都是領航員。但是,隻有陽光而無陰影,隻有歡樂而無痛苦,那就不是人生。

  但隻要能以正確的態度麵對,路,總會越走越寬。 這篇關於總有一天,你會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樣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人生哲理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